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1960年代,古老的太行山上诞生了一条“人工天河”,这条穿行在峰回路转之间、缠绕在群山腰际的人工河渠,就是“中国第一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它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大杰作。  相似文献   

2.
红旗渠,这条被100万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民心工程,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以其雄浑、磅薄、壮美、神奇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有人赞美它为“人工天河”,有人惊叹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人把它比喻为“地球上的蓝飘带”……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  相似文献   

3.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二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而在构成红旗渠精神的众多英模人物中,有一个闪光的名字--吴祖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人们对吴祖太这个名字已经十分陌生。不过,在电视连续剧《艰难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和《红旗渠》中,担纲红旗渠设计的刘技术员刘光泰、吴技术员吴念祖的光辉形象,还是深深感染了观众。这两个人物的原型正是红旗渠蓝图的绘制者吴祖太。片中特别突出了吴祖太学以报国、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以极大的热情科学严谨地搞勘测设计,不辱使命,用二十七岁的年轻生命引流了一条人工天河的事迹。  相似文献   

4.
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可是一个出了名的地方,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修建起来的红旗渠则为人们耳熟能详。红旗渠建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称它为当时中国两个奇迹之一。  相似文献   

5.
欣喜地拜读了记述“人造天河”、“人间奇迹”、“生命渠”和“幸福渠”的《红旗渠志》,我们认为,该志有如下优点:  相似文献   

6.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河南林州),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资金、粮食、技术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历尽艰辛在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10万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更造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7.
林县(今为林州市)之所以能够建成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中共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和新乡专署的积极支持、鼓励,平顺县的无私援助,以杨贵为首的中共林县县委一班人的正确决策和全县各级党组织、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李顺达同志的不懈努力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回望红旗渠     
正红旗渠,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经十年辛苦,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在太行山腰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今天,我们回望红旗渠,仍然能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身上吸取精神的力量……红旗渠的由来1959年春夏,林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境内的淇、淅、洹、露等大小河流都干涸了,致使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  相似文献   

9.
露腚记     
袁因  杨寰 《中华遗产》2007,(7):156-156
走进安阳,一幅浑厚凝重的画卷徐徐展开,那里有埋着甲骨文和各种宝贝的大墓、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掩卷回味,收获颇率。做采编工作就好比打仗,既要事先周密筹划,恨不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沙盘推演、逐一采取对策,又要临阵  相似文献   

10.
交通:安阳交通便利,车行1小时48分钟到达省会郑州,4小时50分钟到达首都北京。市区公路纵横交织,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可前往林虑山。住宿:都宾馆位于新兴路与安林路大转盘北隅。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是安阳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和旅游涉外定点饭店。太行山绵延千里,像一条青色的巨龙,盘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辽阔的大地上。位于林州市西部的一段,被称为南太行林虑山。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构筑在大山的悬崖峭壁中。  相似文献   

11.
《红旗渠志》不仅成功地记述了红旗渠工程的建设、管理和效益 ,突出了特色 ,写活了人物 ,还浓墨重彩地勾画了红旗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并进一步叙写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红旗渠工程”。一、从志体角度看《红旗渠志》(一 )《红旗渠志》突出了红旗渠工程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红旗渠志》通过“缺水的苦难”一节 ,反映了林县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地方特点。有民谣“天旱把雨盼 ,雨大冲一片 ,卷走黄沙土 ,留下石头蛋”。全县 98 5万亩耕地仅有 1 2 4万亩水浇地 ,完全靠天收…  相似文献   

12.
红旗渠建设回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旗渠建设回忆杨贵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红旗渠自开始建设至今已35年了。这条渠的修建,给林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修建此渠时,我在林县任县委书记,兼任引漳入林筹建委员会主任、红旗渠总指挥部政委,参加了红旗渠酝酿、建设的全过程。现在我就根据...  相似文献   

13.
数十年前。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红旗渠早已全国闻名,而其缔造者杨贵却鲜为人知。因红旗渠而名震一时杨贵,1928年5月28日出生,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  相似文献   

14.
红旗渠从开始修建到现在已将近40年了。我们的“班长”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的回顾》一文中,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历史。当时,我在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工作,参与了红旗渠的酝酿、决策和建设的全过程。修渠的10年间,困难重重,所经历的事情很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事情已记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搏意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了资金缺乏、粮食短缺、物资紧张、条件险恶等困难,凭着自己的双手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1696.2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将漳河水源源不断地引入了林县大地,引来了祖祖辈辈盼望的"生命水""幸福水",筑成了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雅江水色     
在古代藏文中,雅鲁藏布稚“央恰布藏布“,意思是从上部高坡上流下来的水。这不仅十分形象地比喻了雅鲁藏布江的发端和由来.也确切表述了雅鲁藏布江这条“天河”的显著特点:从发源地至巴昔卡出境处总长2000多公里的干流河段中有四分之三河段的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约有三分之一河段的海拔高度超过了4000米这种高度特点在世界各大河流中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世界上最高的大河.有人把雅鲁藏布江比喻为“天河”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7.
举世闻名的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今为林州市)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修成的。我参加了修建红旗渠的全过程,在工地上放过炮,除过险,出过力,流过汗。我虽然只为修渠作出了很小的贡献,但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和1966年三条干渠通水时,我分别被评为修建红旗渠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  相似文献   

18.
1968年,红旗渠建设进入了全面发挥效益阶段。在三条干渠建成后,还要在全县修建很多支渠,以实现其直接灌溉的作用。这一工程被称为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 那年10月,红旗渠配套工程正式开工了。听到这一喜讯,我(当时19岁)高兴极了,立即报了名。俺村的任务是修建一千渠十二支渠,要完成1000米长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在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十二姐妹”的名声是很响的。几十年来,我一直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深感荣幸和自豪。 在红旗渠通水之前,我们采桑村和林县(今为林州市)许多村庄一样,也是个水贵如油的穷地方。每逢天旱,我村的人就得翻山越岭,去5华里外的南景色村挑水,半天只能挑两挑。  相似文献   

20.
一篇有特色、有突破的志文——简评《红旗渠志》“引漳入林的决策”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王广才林州市《红旗渠志》写得好,其中“引漳入林的决策”写得更好。这一章我读了数遍,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有特色、有突破。近几年完成的志书、志稿多注重对决策的记述,以提高资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