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高君宇就对陈独秀十分仰慕和崇拜,这倒不仅是因为陈独秀是高君宇所在的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更主要的是因为陈独秀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青年》(原名《青年》)的创办者和主编。当时《新青年》以倡导新文化运动而誉满全国,被人们誉为青年界的“明星”、“金针”、“良师益友”。因此,当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就开始重视党的理论研究工作。1923年6月起,党中央将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刊,成为中共中央最早的理论刊物。第一次国内革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自第二期开始改名《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停刊,先后存在十年。《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主编的,从六卷起改由陈独秀等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轮流编辑,并由北京移至上海出版。1920年9月,改为上海共产党小组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迁往广州继续出刊,至1922年7月,九卷六期休刊。1923年6月,由月刊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但由于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人力不足,不能如期出刊,到1924年底只出了四期,以后成为不定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9月     
《华夏人文地理》2004,(9):18-19
《新青年》 出版 1915年9月15日,留日归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称《新青年》),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抨击封建主义文化。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相似文献   

5.
新的一年到了。《炎黄春秋》编辑部要我为杂志写一篇新年祝词。于是,写下这样一个题目。两大口号,就是科学和民主。这两大口号,是《新青年》提出来的。这个杂志原名《青年》,1915年创办,到现在正好90年。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写了一篇《敬告青年》,就提  相似文献   

6.
事记     
《神州》2008,(9):14-1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在天津诞生。当时社员有20人,男女各半。其中包括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马骏、刘清扬、谌志笃等。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向导》周报由蔡和森任主编,高君宇、瞿秋白、彭述之、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青年杂志》第一卷张涛《新青年》是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最重要的杂志。它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每月发行一号,六号辑成一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后来再版时第一卷亦题名《新青年》。《新青年》第一卷为陈独秀...  相似文献   

8.
“尝试”文学革命,揭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1936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在《新青年》出刊20年后,准备重印,作为当年这份刊物的主将的胡适应邀题词。他写道:“《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20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胡适一生看事情,以公允为准则。这个评价,当然也不含个人色彩,因为即使今天看来,胡适的这个评价,也会得到知识界的认同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第二卷改称《新青年》。创刊号卷首发表了陈氏《敬告青年》一文,向全…  相似文献   

9.
1923年6月,从苏俄归国后的瞿秋白任《新青年》季刊的主编,着手筹备《新青年》的再次出版发行。这是瞿秋白主编的第一份党的刊物,至1926年终刊,《新青年》季刊刊载了大量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科学理论为目的文章,这些文章背后体现了瞿秋白新闻思想的雏形,是他日后创办党刊、党报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石樵 《中华遗产》2010,(10):80-89
1915年6月,正在日本东京忙于协助章士钊编办《甲寅》杂志的陈独秀,接到好友告知妻子生病的信后,立刻打点行囊,乘船回国。不久,《新青年》创刊。陈独秀为杂志撰写了《本志罪案签辩书》一文,主张将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艺术等一并革除,  相似文献   

11.
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首卷名为《青年杂志》),并非一创刊就名扬天下,但它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间又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重新拾起那些碎片,尽可能“重返”五四前后的历史现场,“还原”《新青年》的历史本相,去辨析百年前那些“青年们”的梦想,去怀念那些不甘为时代裹挟勇于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  相似文献   

12.
一陈氏人权说有多义性“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在救亡唤起下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明星”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在1915年9月15口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遂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基本方向,这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菁华。此后,在七卷以前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对资产  相似文献   

13.
郭若平 《百年潮》2007,(11):66-69
陈独秀与周作人都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两人有过一段很密切的合作时期,这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也就是周作人参与陈独秀主持《新青年》杂志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胡文立 《纵横》2011,(1):59-60
胡适生于1891年,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驿。1904年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留学,这时他改名胡适,字适之。在美国先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学习农业,后改学文,再又转学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名教授杜威门下学习哲学,获得博士学位。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夏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人《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  相似文献   

15.
宋明焱 《神州》2010,(5):14-17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一批新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便借助这份崭新的传播媒介开始了对“民主”、“科学”等新观念的倡导,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并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运动刍议胡晓新文化运动又称新思潮运动。中国现代文艺复兴。学界一般以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为其开端。下限有几种说法,一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二为1920年9月《新青年》8卷1期改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三为192...  相似文献   

17.
江小蕙 《纵横》2010,(12):59-60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早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不久即随政府迁京。自1918年开始以鲁迅为笔名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阿QJE传》、《孔乙己》等大量作品,并先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编委会,创办《语丝》、《萌芽》等刊物,大力支持进步刊物的创办活动。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从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和《随感录》以后,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但《新青年》杂志却一度是没有报酬(不计稿酬)的,投稿都是义务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从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和《随感录》以后,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但《新青年》杂志却一度是没有报酬(不计稿酬)的,投稿都是义务的。  相似文献   

20.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六大主编中的钱玄同和刘半农,共同导演了一出双簧戏:钱玄同假“王敬轩”之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3号上“通信”专栏发表了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对主张新文化的人进行攻击;而刘半农则以《新青年》记者名义,在《新青年》同期的编辑回信部分刊发了长达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对王敬轩所提出的观点逐一加以驳斥。钱刘二人导演的这出双簧戏,引发了新旧两派的激烈论战,震动了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