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清民间教派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末劫救世为信仰。它是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兴起的,并从儒、释、道三教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因此与道教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明清民间教派中道教色彩浓厚的教派众多,这些教派体现出了道教世俗化、民间化的诸多流行要素,包括符箓、咒术、庞杂的神灵谱系和医术等等。明清民间教派从道教中吸收的重要养分就是内丹修炼方法,其中的无为教、黄天教、三一教、闻香教、圆顿教等教门都与道教的内丹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清代中后期,内丹修炼说在八卦教等教门中流衍为坐功运气之说,并在晚近时期进一步演变成为气功武术。  相似文献   

2.
中晚唐道教转型时期的心性修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道教转型时期,狂热炼丹的技术环节失败、注重心性的致仙理论形成。这种心性修仙观是唐宋之际道教由外丹过渡到内丹及神仙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在道教转型时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晚唐以来的宗教、哲学、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宗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其始祖张伯端以《悟真篇》而闻名于世.然张伯端不但正史无载,且《悟真篇》的成书及南宗的传承等尚多不明之处,本文试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庭经》的由来及其与易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道教内丹要籍《黄庭经》的产生时代及其流传问题进行考释。作从《封神演义》所涉“黄庭”之说人手,以史书和道教献的有关记载为线索,分析其问世的时代,解读其内容结构与易学之关系,认为它是承袭《周易参同契》“三道由一”的理念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徐兆仁 《史学月刊》2001,(2):151-152
道教内丹思想的第一个来源是易学。成书于商周时期的《易经》和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对道教内丹思想体系的形成乃至完善,都曾起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其中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思想,在万卷道教丹经中,俯拾即是。 大易八卦,相传创自伏羲。伏羲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大约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在经济上还是处于采集、狩猎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靠着母系氏族公社的集体力量,与自然界进行着顽强的拼搏、斗争。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使原始人类观察到大量的自然、人事现象,产生了阴阳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7.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8.
本认为彭耜与王庆升是道教金丹派的两位重要传人,他们都有诗词作品传世。彭耜的作品保存于《金华冲碧丹经秘旨》;王庆升的作品保存于《爰清子至命篇》及《三极至命筌蹄》中。他们的诗词作品通过特殊的意象组合,暗示了内丹修炼的原理与境界,体现了道教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新书微讯     
正《烟云过:张伯驹传》内容简介张伯驹(1898—1982),原名张家骐,河南项城人,是一位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张伯驹出身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张伯驹其人,在张伯驹生前曾多次拜访,深得张伯驹信赖,亲闻了许多往事。《烟云过:张伯驹传》以张伯驹的经历为主线,以其所好之书画鉴赏、诗词、戏曲等为生发点,用一些重大事件来全面反映其  相似文献   

10.
梅墨生     
《收藏家》2014,(3):F0003-F0003
梅墨生,号觉予、觉公。斋号为化蝶堂、一如堂。1960年中于河北。曾受业于宣道平、李天马、李可染先生,师承太极拳家李经梧、内丹学、道学泰斗胡海牙先生为师。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时期的李鸿章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熟村 《安徽史学》2007,(3):95-100
太平天国崇敬上帝,反对儒学,兼及道、佛,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崇尚儒、释、道的李鸿章家族起而抵抗太平天国,父死子继,直至太平天国失败.有大量此类家族与太平天国对抗,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国当然是一次阶级斗争,也明显地具有文化冲突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论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永璋 《史学月刊》2002,19(7):101-106
道教从中国传人越南后,与本地传统信仰相结合,具有越南的特点。近代时期,越南的道教逐渐衰落。越南道教比儒教和佛教的势力要小一些,但是它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姜望來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61-182,401
東魏西魏時期,道士因道教在東西發展境遇之不同,而以東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異造作黄黑之讖,附會東西兵爭勝負,多以黑勝黄爲言。及北齊天保六年文宣滅道,道教與佛教、道教與高氏之矛盾驟然升級,黄黑之讖也由此演變成黑衣之讖。"亡高者黑衣"之讖興起,矛頭直指高氏與佛徒,並波及北齊政治,北齊衰亡與之不無關係;黑衣之讖爲北周所利用,以爲己瑞,北周由弱而强與之有關。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讖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滅佛,黑衣之讖排佛之目的實現,建德六年周武平齊,黑衣之讖亡高之目的實現。  相似文献   

14.
罗泽南是晚清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秉承儒家辨学卫道的传统。他对佛教、道教和道家作了猛烈的批判,认为佛、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淆乱圣学、背弃人伦、破坏生活与生产等三个方面。此外,他还提出了禁绝佛、老之教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唐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不仅促成经学的统一,也赋予了唐初经学家以自信的人文情怀和开放的经学意识,因而在对经学的整合与融通之中,能融合儒、释、道诸说,突破前人的门户之见和“师法”局限。崇儒尊孔的传统重新回归到文化主流之中,经学正是在此时经唐人的融合与变通,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较为一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成书于西汉文景之世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容并包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努力为汉代长治久安构造思想体系,其主题表现为从清静无为到奋发进取的转化,其合理价值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陕西三原县渠岸乡三里窑村(今兴隆村)西,当地村民在挖土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鎏金佛道铜造像,其中的6件现存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据当事人讲,在遗址还曾出土有开元通宝、周元通宝等钱币。初步判定这是一处唐、五代时期的佛寺遗址。为了方便记录、叙述,对这批造像分别进行了编号,代号为SSX。  相似文献   

18.
朱一 《东南文化》2006,(6):78-84
瓷器火焰珠纹作为瓷器装饰的辅助纹样主要有火焰龙珠纹和摩尼珠纹两种类型,它继承了传统火焰珠纹的样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并最终发展为一种体现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9.
張培鋒 《中华文史论丛》2012,(3):233-252,399
本文考察了中國宗教史上一個重要而有趣的現象:對佛教翻譯經典,用漢字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來解釋某些譯名的意義,並通過這種考察,對中國歷史上佛教、道教的複雜關係進行了研究,指出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宗教史中鮮明的中國文化本位觀念以及佛道兩教在彼此消長中相互借鑑的狀況。同時,以清代道士閔一得爲中心,對采用這種方法的内在原因進行了深入挖掘,指出心同理同是中國宗教、哲學思想的一個核心觀念。這一觀念是使中國宗教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相對和諧狀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灵感是书法艺术的审关意象思维,有偶然性、进发性、活跃性、创造力。灵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特殊思维现象。草书是创作灵感的最佳载体。空灵感、虚静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醉书现象”、“无意与佳乃佳”现象乃是灵感在书法艺术上的特殊表现。康德.黑格尔对灵感的论述。我国儒、释、道及《文心雕龙》等著作对灵感现象的精辟论述。灵感和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两只翅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