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中乃巴蜀历史文化名城。除有汉、唐以来的摩崖造像石刻外,还有世所罕见的释边站花讲法图,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文武二庙。更主要在于资中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的光荣传统。早在周朝时代,资州就出了一个通晓天文、历数,精于音律、乐理的整弘大夫(周景王时任大夫),这位大夫还是孔丘的老师。从北宋以来,资州就有状元二名,进土二百一十七名,举人四百多名。延续到清代,达到文教昌明,而有“文风甲川南”之誉。资州文风何以能达到“鼎盛”而又“甲川南”呢?这就不能不提到来自贵州的一位父母官高培谷。高培谷,字信楼,贵…  相似文献   

2.
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沱江中游的资中县,古称资州,历史上多为川中南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现为四川省首批列为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发生过两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震惊全国的事件。一件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四日,中国同盟会员、四川保路运动组织领导者龙鸣剑、王天杰等与川西南各路哥老会首领骤资州罗泉井古镇,召开了著名的“罗泉井会议”,作出了组织保路同志军,利用  相似文献   

3.
祁县古称眧馀,山青水秀,明人概其胜为八景。明清以来,许多名人雅士曾为"昭馀八景"咏诗,为后人所称颂。山西博物院所藏的王岱《昭馀八景图》是目前发现的关于八景的唯一一件绘画作品。本文以此图册为契入点,在介绍文物基本信息的同时,进一步考述它的历史与渊源。  相似文献   

4.
1988年《四川文物》第4期刊载黄节厚同志文章《骆成骧桑梓新说》。提出“骆状元的原籍,既不是资中,也不是成都,而是川东南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坝乡。这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管所的同志,在搜集流散文物时发现的线索和考察证实的。”文章举出的唯一证据是“光绪御笔题‘状元及第’四个行楷大字匾额,赐给骆成骧的祖籍酉阳小坝骆氏宗祠,祠今虽圮,匾额犹存。”文章得出骆成骧“祖籍四川酉阳州(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坝乡)人。后迁资州(今资中县),晚  相似文献   

5.
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青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容丰富,有一定历史价值。青城素有八景,即"鹿谷新耕""崇兰列嶂""苇泉月夜""夹河烟树""午当神钟""大船古渡""小岩晚照""黄崖滴水"。近年来,笔者爬山攀岩,涉水跨沟,登高望远,细察近观,在青城原来八景的基础上扩为十六景,并创作七言古风16首,以体现青城自然景观之美、人文景观之胜、历史文化之厚重。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资中县北岩摩崖造像,是一处规模较大、数量较多而集中的石刻造像群。《重修北岩院记》是记载唐代资州北岩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石刻文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材料,可考知碑中"前定边节制大夫、扶风公"为窦滂,北岩摩崖石窟第30龛的造像年代在咸通末年。同时,订正《资治通鉴》中记载窦滂由定边军节度贬康州司户实为"斥徙"资州刺史的错误,并增补《唐刺史考全编》资州卷任职刺史一则。  相似文献   

7.
渭源八景和十六景渭源县地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交汇地带,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灿烂,令人神往的景观众多。所以,历代文人所列“八景”也非止一端,有渭源县境的“渭源八景”,有南川(会川)一地的“南川...  相似文献   

8.
幽思与胜览是两宋时代地图学中的两个重要思想脉络。在思想感情与意识形态之外,它们对当时地图学发展的影响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促进了政府测绘边疆地图的同时,激发了私人对边地的探险旅行和地图测绘活动;各类"天下"舆图的绘制,在文化和空间上塑造了王朝整体地域形象;推动了历史地图和州郡类区域地理图的不断发展。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则是,在强烈的思想感情驱使下,石碑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成为宋代地图绘制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地图绘制形式的发展。与幽思相比,胜览更多地体现了宋代地图学发展中的乐观因素,推动了八景图意象的兴起和山岳地图的流行,在中国地图学中开出一朵灿烂夺目的以审美为核心的地图分支。  相似文献   

9.
张大千画“资中八胜”之时,已进入其创作的鼎盛时期,而且是在1957年眼疾爆发之前。  相似文献   

10.
梯青塔屹立于红枫湖坝下,曾是清镇八景之一,称为“塔耸青云”。塔建在东门桥河岸山石之上,为七级封团式六角锥体石塔,高21米。自河中观之,四周群山环抱,塔就像一支“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长箭,迥出空虚上;又好似一支直立的玉萧,在为这宛若游龙的河水奏鸣。  相似文献   

11.
胡阿祥 《史学月刊》2001,2(6):57-62
“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国号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公元前206年,项羽败约,本汉中郡名立刘邦为“汉”王;而刘邦在愤怒、无奈之中接受汉王封号,以及后来定有天下之号为“汉”,则都与萧何的劝谏“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文楚等在《太平寰宇记》之《校勘记》中,怀疑狄仁杰“天水人”、李通“陇西成纪人”为误书,可是通过分析古籍中常举郡望而不言本贯的情况,并且揆之以天水郡为狄姓郡望、陇西郡为李姓郡望的史实,发现误书说有失允当。并根据《隋书·地理上》《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十二》的记载,认为《太平寰宇记·四夷十八》“自陇西、延安至辽东”之“安”为衍文,当删。  相似文献   

13.
近期,山西博物院征集到一件书画长卷——《临汾八景图》(下文简称《八景图》),该图作于明万历年间,以诗配图的形式展示了当时的临汾“八景”。此图为目前所见最早的临汾“八景”实物,对研究临汾地乘极有意义。本文旨在揭示《八景图》的基本信息:介绍《八景图》的内容,考辨《八景图》的作者、创作缘由及创作时间,论述“八景”地理。  相似文献   

14.
民国以前,增城县、都(镇)、村都有对八景的评选和研究,有的村八景早在宋朝已载入族谱。增城县八景,订在明朝永乐年间;永乐以后,县、都、村都评选八景。据古籍记载,解放前增城县八景评选了三次。《华峰山寺志》载,清朝康熙壬戌年间,评选了华峰山海门禅寺八景。增城十二都,均曾评选了八景。村八景多见于“名乡望族”,大概是村中文人多,有人中了举人,当上了知县,男丁在一千人以上的村庄,都称为“名乡望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以其体现共和国地方行政管理意图和强烈的地方性、资料性而在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从我国地方志历史的演变中不难看出,地方志是地方行政管理的产物。秦汉时因治理地方行政的需要而出现了图经、地记、郡书之类的志书;隋代因“罢郡为州”及“罢州为郡”政区急剧变化而组织编修了郡国一百八十三的图经;清统一中国后,为了统治幅员辽阔、陌生的腹地,其地方官员不得不借助于编修地方志而掌握各地的地理山川、物产税赋、风土民情等地方情况以制定施政方针,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民国时期为了实施新政的需…  相似文献   

16.
阴平道初探     
<正> 阴平道是汉晋时阴平郡境内之陇蜀通道。这里山高谷深,原始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为蜀道中至为艰险的一条,至今尚鲜有研究、考察者。但历史上本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原则,行此险地而取得成功者,代不乏人。较早且最著名者,首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首批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中县(古称资州),有一座历史名镇——罗泉井,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员在这里召开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史称“罗泉井会议”。会议“决定组织同志军,利用保路名义,开展反清武装斗争”促使保路运动尽快发展成为反清武装斗争,加速清王朝的灭亡和我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更始末,张掖属国都尉窦融基于黄河为河西地区屏障的地理认知,以河西四郡跨越乌鞘岭联合金城郡,形成了据境自保的“河西五郡”地域共同体,自任“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此举更改了金城郡的地缘关系,使其进入河西、陇右和中原的区域互动关系中。东汉建立后,刘秀联合窦融的河西集团,夹击并消灭割据陇右的隗嚣势力集团;后公孙述败,“河西五郡”完全失去战略联盟的价值,其解体成为必然。“河西五郡”地域共同体的形成,是窦融将隗嚣视为阻隔其与中原政权交通的独立集团,是多区域结构性关联的结果。两汉之际人们对河西自然区地理界线认识的模糊,是金城郡被纳入“河西五郡”体系的直接原因,而窦融集团的政治需要则是其重要推动力,但此举未能根本改变金城郡的地理区位,也未能结成稳定的地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开始到公元280年的晋武帝灭吴为止,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三国时期。就研究三国而言,把时间拓宽,上自黄巾起义开始,下至司马炎统一中国,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的研究,也许更能体现历史的本来面貌。 赤壁之战是至关重要的战争。孙、刘联军的胜利和发展,形成了三国鼎立局势。赤壁之战前、后荆州共有几郡,也是学者关心的问题。有的书籍说是七郡、有的说八郡、还有说九郡、他们各有依据、现就此试作讨论。 《后汉书·郡国四》:荆州部“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荆州共七郡,而且在郡国志中,对各郡介绍得很清楚。所以各史书中荆州,多以七郡为准。  相似文献   

20.
《新五代史·职方考》补正一则李勃宋欧阳修《新五代史·职方考》云:“自岭南北四十七州为南汉。”在表中所列南汉四十七州名,位于海南岛的只有琼、崖、儋、万安四州,而无振州。《正德琼台志》卷2、卷3亦云:南汉时“省宁远郡”。所谓“宁远郡”,即振州。唐代振州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