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青年时期在香港生活过,亲身感受到殖民地里作为一位中国人的种种复杂的情愫和深厚的历史感。 新近,趁国家旅游局推出“97中国旅游年”活动,在香港即将回归的时候,怀着深厚的历史感重游香港,一睹在改革开放以来和《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后,香港经历的深刻变化。经历了10余年的风风雨雨,虽然还不是污垢尽除的新香港,但香港同胞却走过了从疑虑、观望、到增强信心、热情参与的心理历程。在访亲探友的短短几天里,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市民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不断  相似文献   

2.
香港掠影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看着电视上香港同胞与内地同胞共同欢庆的场面,看着亲人相隔百年之后的再次拥抱,我感到无比振奋,我近70岁的生命也似乎有了一个新的开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我的国家多做一些事。目睹香港今日的辉煌,过去几十年中3次赴港的所见所闻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我第一次到香港是1964年。那时我30多岁,还是全国青联中央委员。应日本社会青年同盟之邀,中国青联代表团一行5人  相似文献   

3.
香港回归以后,针对回归前香港同胞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淡薄这一问题,特区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国民教育活动,增强香港同胞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对国家的归属感。经过20年的努力,香港同胞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谢谢你们,国际救援队地震后第四天,灾区救援队伍中出现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懂中文,却有着丰富的救灾经验和精良设备。在救灾一线,他们证明了自己拼尽全力挽救生命的承诺。他们就是国际救援队的队员。日本人、韩国人、俄罗斯人、新加坡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此刻,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到了同一片土地上。废墟下掩埋的并不是他们的同胞,但是他们仍在余震中挥汗如雨;对于没能及时从废墟下解救出的逝者,他们哀伤地站在尸体两侧,静立、默哀……中国人感受到了他们亲人般火热的真心,也看到了国际人道主义的人性光辉。这一刻,不再有国籍的限制,让我们携手创造挽救生命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徐源 《南方文物》2022,(5):125-128
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一度与祖国分离,但两地同胞血肉联系从未间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与香港同胞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演绎了一幕幕艰苦卓绝、如歌如泣的抗战往事。如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着一件港九大队的革命文物——港九大队交通简图,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港九大队在香港抗战的光辉历程,见证了香港同胞与内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当代社会青年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牛钊 《炎黄春秋》2003,(11):26-29
在北京的香港记者群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港记者很少到内地采访。至80年代中英两国开始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后,北京便成为香港传媒界的注视焦点。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到最后中英协议签字,其间经过23轮谈判,每次都有大批记者追踪报道。到了后来,这些记者不仅关注中英谈判,还获得了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时的采访权,报道范围更为扩大。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是举世瞩目的重要事件,更是香港同胞的切身大事。因此各媒体派到北京的都是强兵悍将,有的派出经验老到的资深记者,有的则派出精明伶俐的后起之秀。其中最活跃的有四大名旦,即《快报》记者曾慧…  相似文献   

7.
为支持祖国抗战,1941年7月至9月间,由宋庆龄倡导的"一碗饭运动"在香港各界引起极大震动,香港民众纷纷上街购买饭券,吃"爱国饭"、"救国饭",资助抗战,救济同胞,充分体现了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救亡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包括香港同胞都在期待着这一喜庆的日子的到来。周恩来总理生前对香港非常重视,为处理有关香港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殚精竭虑。本文记述亲历的一件往事,籍以纪念周总理诞辰99周年。  相似文献   

9.
2010年新年贺词 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2010年的帷幕即将拉开。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很高兴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10.
《神州》2007,(1)
1949年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时,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多少香港同胞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人们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心中的祖国是自己永远的根。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是查良镛——金庸。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重庆,曾有一则新闻闹得满城风雨。新闻说的是一名叫郯发的河南人,从乡下到重庆去认同胞弟弟,而他的这个弟弟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委员长蒋介石。但蒋拒不接见,而由特务头子戴笠亲自处理这件大不韪的“冒充领袖亲兄案”。后来,香港作家唐人在其大著《金陵春梦》中,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说:“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在香港的历史上,确实有过许多杰出人物,对香港的繁荣和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深刻地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话:香港同胞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何启即其一例。第一个合格的华人医生何启(1859-1914)字迪之,号沃生,出生于1859年3月对日,是清末民初广东南海县籍旅港人士,年幼即勤奋好学,考入香港官办的中央书院(1894年改名为皇六书院,1885年孙中山先生曾就读该校)。1871年9月赴英国留学,1875年预科毕业,考入鸭巴甸大学(AbelneellUnirers心…  相似文献   

14.
吃不尽的香港张志和香港素有“美食天堂”之称,满街的酒楼、餐厅、食档,从清早到深夜,人潮涌动,足见香港人爱吃、会吃、能吃、舍得吃。“苏眉”、“青蜓”、“带子”,听过这些怪名字吗?都是味美价昂的海产。吃海鲜是香港人的一大乐事,亦是外地客游港必不可少的“观...  相似文献   

15.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我们即将开始2009年的崭新岁月。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很高兴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  相似文献   

16.
同胞们,朋友们: 我很高兴来到这里参加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的庆祝活动。我带来了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同胞和各界人士的热烈祝贺与良好祝愿! 一年前的今天,我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叶美兰 《民国档案》1999,(4):13-16,31
澳门的命运始终与祖国休戚相关,抗日战争时期澳门虽未被日军占领,但也同样历经了日本掠夺的苦难,同时在抗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澳门战略地位之重要与香港一样,世人皆知。它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也是东西方各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通要道。由于澳门一直未被日军占领,它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曾发挥过积极和有力的作用。第一,澳门民众积极声援和直接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澳门同胞就以“救灾”的名义投入神圣的抗日救国运动。后来在抗日战场上血洒长空的林耀等即是在此时返回内地,进入航空学校的。澳门同…  相似文献   

18.
宋庆龄筹办赈济豫灾国际足球义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2年冬至1943年春,由于久旱之后的大暴雨导致黄河决堤,河南省遭受特大水灾,约有200万人死亡,千千万万的灾民流离失所,真可谓哀鸿遍野、满目疮痍…… 其时中国抗战正处于十分艰难的非常时期,四面受敌的中国战区困难重重,国民政府救灾无力,加之吏治腐败,封锁灾情,河南的灾民得不到救济,情况十分危急。社会各界纷纷强烈要求:赈济豫灾! 作为“陪都爱国爱民的一面旗帜”,宋庆龄挺身而出,领导着从香港迁到重庆的保卫中国同盟(1938年在香港成立,宗旨是争取国内外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以下简称“保盟”)通过举办讲…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国家除迅速开展自救外,还主动呼吁国际社会给予援助。世界各国纷纷捐款捐物、援助救灾设备器材。有的还派出搜救专家和医疗人员赴现场。大灾面前,中国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一、贵州人旅港的时代背显贵州人移民香港的历史,追溯起来并不久远。自一八四一年香港开埠以来,至今一百五十余年的悠悠岁月中,香港居民从初期的五千余人发展到今天的近六百万,人口增长了一百多倍,香港也从一个偏僻的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贵州人士对这颗“东方之珠”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最早进入香港并留居下来的贵州人,确切年代尚无考证,但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一批贵州人去到香港从事商品贸易,却是无可争辨的事实。然而,较大规模移民香港则是四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其中突出的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