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明 《东南文化》2000,(2):6-34
桃花坞,在苏州南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共作一曲桃花庵歌:  相似文献   

2.
2011年4月,苏州市吴中区吴山岭公墓三区发掘一座明代单室券顶砖室墓。墓葬已遭破坏,出土器物较少,但仍存有墓志。墓志记载了墓主刘德贞的生平,据墓志可知墓主卒于洪武三年(1370年)。明代早期纪年墓的发现,为苏州地区明代墓葬形制及苏州地方史志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唐伯虎山塘梅花梦都君萍苏州间门外山塘边的早春之夜,习习轻风,万树红梅,一天明月。一所简朴的丙舍内,明代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解元公唐伯虎,举酒对月,浮想联翩……这七里山塘是唐敬宗宝历初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组织民工开成的。出于对诗人的感恩戴德,苏州人也像杭...  相似文献   

4.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从春秋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阖闾大城到北宋名臣范仲淹首创苏州府学,苏州经历了尚武到崇文的转变。苏州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明四家"之沈周(长洲相城人氏)、文徵明(长洲人)、唐寅(吴县人)、仇英(太仓人)全部出自苏州地区。明代苏州,更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增长,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的日趋繁华,孕育了文化的大繁荣之势,当时的苏州可称为  相似文献   

5.
太仓南转村明墓及出土古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8月,江苏省太仓县双凤乡南转村砖窑厂在杨林塘河南岸取土时,发现一座明代夫妇合葬墓。苏州博物馆会同太仓县博物馆进行了清理。该墓位于南转村以北,北距杨林塘30、东距盐铁塘约50、西距沪宜公路约200米。  相似文献   

6.
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范金民苏州是宗族义田的发源地。但是自北宋皇年间范仲淹首先倡立义庄后,历经南宋、元、明三朝,苏州的义庄义田仍然寥寥无几。截至明末,苏州大体上只有宋代设立的4个和明代设立的8个义庄①。其真正获得发展,则是在清代。而其发展前后也不均衡...  相似文献   

7.
<正>明代后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出现了两个制玉中心,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则以苏州为中心。在苏州,以"子刚"款玉器作品最为著名。"子刚"款玉器源于当时的制玉高手陆子刚,在玉器上署制作者姓名的,甚为罕见,陆子刚可谓开此先河。陆子刚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活动于苏州一带著名的琢玉工匠,制玉技艺高超,玉雕作品非同一般,被誉为"吴中绝技"。《苏州府志》称:"陆子刚,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6,(10)
正文徵明生于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吴中长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又字徵仲。因祖籍衡山,故号衡山或衡山居士。~1"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吴中"是苏州一带的别称,又称"吴郡"、"吴门"、"吴下"以及"苏门"、"苏台"、"姑苏"等。苏州在明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郑和出使南洋、西洋进行对外友好往来就是从苏州太仓县刘家港出发的。~2这里是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因此,苏州在当时便是全国商品  相似文献   

9.
谈古书画的揭裱与修复纪森发苏州裱画的全盛时期,约在明代中叶前后。明周嘉胄的《装潢志》记载:“(苏州)装潢能事,普天之下,独逊吴中。”胡应麟在《少室山房丛》中也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赞语。解放以后,由于苏州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裱画业相当繁荣,但大多...  相似文献   

10.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伯重 《清史研究》2002,4(1):62-70
五、明清苏州城市的人口变化道光《苏州府志》卷10说晚明的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亦即城市人口占到全府人口的十分之八九。虽然这个说法无疑有夸大,但城市人口在苏州府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很高则是可以肯定的。苏州府本是明清江南城市化水平最高之处,而苏州地区(即吴、长、元三县)又是苏州府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仔细来看,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人口有很大变化。对于这个变化,我们也从府城与郊区市镇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府城的人口变化明代后期苏州府城(城…  相似文献   

11.
苏州历代书法名家如灿烂群星,各领风骚,从六朝的陆机、张融,唐代的陆柬之、陆彦远、沈传师、张旭,直到明代的宋克、祝枝山、文征明、王宠,书法造诣都很深,尤其是明代的沈周、唐寅、文嘉、钱谷、陆治、刘钰、邵弥等名家,开创了我国吴门书家艺术风格及书法艺术上帖学的新局面。清代的汪士宏、何(火单)、吴大澂、俞曲园等名家也给苏州留下了不少珍贵的书法文化遗产。他们的墨迹有相当部分是以碑刻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苏州现存的碑刻有三千块以上,为了收集保管好这批珍贵的文物。苏州市特在苏州文庙成立苏州碑刻博物馆。现择要介绍该馆所藏名碑。  相似文献   

12.
夏云欲雨图     
刘珏 《文史天地》2006,(7):I0001-I0001
刘珏(1410-1472),明代画家。字廷美,号完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相似文献   

13.
吴门画派,是中国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1465—1566)年间的绘画派别,其活动主要在苏州。因为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称。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沈周、征明、唐寅、仇英,画史上合称为“吴门四家”。  相似文献   

14.
正十二年(1734),雷允上即创办该中药店的主人。据《吴县志》记载:雷允上,原名雷大升,号南山,字允上,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祖籍江西南昌,明代中叶移居苏州。雷允上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工诗善琴,喜爱医药典籍。成年后两次进京赴考不就,于是弃儒就医。20岁曾拜苏州名医王晋山’(子接)习医,与叶天士同门。  相似文献   

15.
正苏州处于江海交汇之处,在历史上就和海外交流频繁,涌现出了众多良港,为我国东南地区的重要门户。众所周知,唐代鉴真和尚的第六次东渡就是从苏州的黄泗浦起航,最终安全抵达日本,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是从苏州的刘家港出发,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由此可见苏州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由于海上波涛诡谲,天气变化多端,极大地增加了海上航行的风险,据文献记载,在苏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  相似文献   

16.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在南北两京各设有一套中央机构,在两京畿铺设置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南京畿辅有应天、凤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庐州、安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14府和广德、和州、滁州、徐州4个直隶州,称为南直隶,包括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从汉代以来,这一地区就有方志编修,明代无论是编修种类还是数量,均遥居明代各行政区域之首。目前,较为权威的统计是明代  相似文献   

17.
王宠(1494~1533年),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的书法被誉为明代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文人书法流派的代表。故宫博物院20世纪50年代入藏《王宠行书述病帖》(未见著录),该帖有助于加深对王宠书法以及他的家事乃至他早逝病因等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正>五代、两宋时期,苏州漆器已较为发达,考古发现的漆器绝大部分在江南地区~([1])。明代漆工艺更加繁盛,苏州成为漆器的重要产区,并出现了一些技艺极高的髹漆名匠,姓名可考者有杨士廉、周翥、蒋回回等。至清代,我国漆器制造业已臻至鼎盛,皇帝对漆器的推崇导致宫廷对漆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多处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后,乾隆帝经常将部分雕漆器和填漆器发往苏州收拾修补,苏州织造实际承担了御用雕漆、脱胎漆、部分填漆及少量彩漆、  相似文献   

19.
出我意料的是枫桥竟与一座雄奇巍峨的关楼紧紧连在一起。 原来这就是明代为了抵御倭寇建筑的"苏州三关"中唯一留存至今的珍贵历史遗迹:铁铃关。  相似文献   

20.
苏州核雕     
正苏州核雕早在明代就已出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收入中小学课本的是明人魏学洢所作的《核舟记》,文中对王毅之核雕作品如此记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