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然  徐伊 《风景名胜》2014,(4):66-72
对于一个在北方粗粝的风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我一直有一个关于江南的梦.梦中总是有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一袭素色衣衫在小桥流水的风景里飘……三月的江南,是繁花绽放的时节,一张火车票把我带到了苏州,我的江南梦终于变成了鲜活的现实.从火车站坐公交去到提前预定好的客栈.公交车上苏州话的报站一下子就让人掉进了苏州的时空中.当我从公交车上下来,看到粉墙黛瓦花格窗的站台时,确定自己实实在在是来到了苏州,这次不是在梦里.苏州园林就是苏州的名片,从小学课本上看到那篇《苏州园林》起,就对苏州园林充满了无限遐想和向往,所以在苏州的几天里,就去了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在这些园林中徜徉的时候,总是禁不住感叹当年这些园子的主人都是顶有钱的人,有这么大的地儿供自己种树、挖湖来折腾.园子里曲折迂回、移步换景的精妙设计,让你不得不赞叹这是些有品位而且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像拙政园的的原主人王献臣就是请了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征明设计的,而园子到底有多美也就不用一一赘述了.  相似文献   

2.
拙政园历史街区位于苏州两大古城门——娄门和齐门之间,规划范围24.17公顷,北以渔郎桥浜及拙政园路为界,南至  相似文献   

3.
苏北学子缘结姑苏1945年的秋季,来自江苏泰兴的陆文夫以《故乡的交通》作文考试满分的成绩,被苏州中学录取。当他得悉榜上有名时,真是喜出望外,随即兴冲冲地赶到了苏州上学。在高中的3年间,他课余时间喜欢到书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有人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来苏州?苏州到底好在哪里?"相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苏州。不管你对它的印象是姑苏城的小桥流水,还是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总有一点,是除了苏州其他地方都所给不了的。苏州的风景太美、名人太多、美食太难忘……这么多样的苏州、这么长历史的苏州,你根本无法以几千、几百的文字来把它描述完。苏州的一切像一幅绵延了几千年的画卷,写不尽,更画不完。所以,现在请你把苏州遗忘,走进春  相似文献   

5.
拙政园     
到江苏苏州,游人的目光会自觉地投向拙政园。莲叶叠翠,莲花娇羞,绿树掩映的莲池慵懒地散发着江南的柔光。信步园中,楼亭深深深几许,又藏着几多的古意?不愧是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的中国四大名园之首的拙政园。拙政园最初绽放着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第一个富贵梦,他把这里辟为住宅。岁月沧桑,宅主几番更替,宅子几兴几废,到1509年时,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用16年心血,扩建成拙政园的雏形。王献臣去世后,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相似文献   

6.
"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我国全国名园之一;它不仅是明代园林的建筑风格,也是代表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个典型。"拙政园"在苏州城内东北街,原是宋代"大宏寺"旧址,明御史王献臣因其遗址营为别墅曰"拙政园"。王献臣死后,归徐泰时所有,到了清初为海宁陈之遴买得,不久陈之遴获罪,谪死在塞外,于是入于官,改为"驻防将军府"。当时园中种有连理宝珠山茶,吴梅村(伟业)有长诗咏之,叙述了由明到清初那一阶段的园子兴废历史。现在有一个滨  相似文献   

7.
苏州依水而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此,苏州的老弄堂,也无不例外地成为了苏州流水生活中的一个依附或停顿。同时,这也注定了苏州的老弄堂,要比江南其他城市的老弄堂多了一份如水一样的轻柔与舒缓。所谓性格决定生活方式,正是苏州老弄堂那份与生俱来的舒缓,才孕育出了姑苏城的悠闲、恬静的生活节奏及苏州人精细、柔和、淡雅的处世之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苏绣之精致、园林之幽雅、评弹之细腻、昆曲之柔美、檀扇之轻盈;才有了花乌风月、倜傥细腻,柔情与蜜意相融的"天堂",才有了亭、园、塔、桥所相映而成的那份画意诗情以及寒山寺久久回荡的钟声。如果说姑苏城的慢调性格是由流水萦绕而成的话,那么一条条掩映在小桥流水中的姑苏老弄堂,便是慢调苏州的一个被浓缩了的城市表情。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一回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重点描绘了自西向东,由乡入城的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这"十里街"和"一街"都指苏州山塘街。山塘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期间,在吴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陆并行,  相似文献   

9.
白发平江     
正江南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姑苏风光》里唱道:"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哎呀哎哎呀,哎呀两处好风光。"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写歌词的人似乎忘了,苏州除了山塘街,更有平江路。这条主干道全长不过1606米的老街,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早在北宋徽宗年间,朝廷擢升苏州为"平江府",直至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改"平江"为"苏州",这就是当地老话说的"先有平江路,再有苏州府"。  相似文献   

10.
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子胥奉吴王阖间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姑苏山东北三十里,选地设计建造了周围四十七里的闽间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到2012年已有2526年的历史。阖间大城陆门八、水门八,东曰娄门、匠门,南曰蛇门、盘门,西曰胥门、阊门,北日平门、齐门。世称“阖间大城”。别名是人物或者城池、地区正式规范名称以外的名称。“阖闾大城”堪称苏州的第一个别名。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诗中就有:“阖阎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说明白居易也知道苏州旧称为“闽闾大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各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苏州除了名为“阖间大城”外,还曾经拥有过繁多的城名,有吴、句吴、会稽、吴郡、吴州、苏州、平江等;苏州还有别称吴都、吴门、吴中、吴县、吴会、东吴、长洲、茂苑、姑苏、吴下等。  相似文献   

11.
宗平 《风景名胜》2009,(3):134-137
公元1509年,明朝御史王献臣告老还乡。在家乡苏州购得一块地,他倾尽所有积蓄,前后整整花了16年时间,盖起了一座园林,它就是拙政园的前身。王献臣为什么花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修建园林,这个园林对他来说又有着什么特殊意义呢?穿过回廊,穿越时空,让我们去感受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拙政园往事。  相似文献   

12.
拙政园往事     
公元1509年,明朝御史王献臣告老还乡。在家乡苏州购得一块地,他倾尽所有积蓄,前后整整花了16年时间,盖起了一座园林,它就是拙政园的前身。王献臣为什么花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修建园林,这个园林对他来说又有着什么特殊意义呢?穿过回廊,穿越时空,让我们去感受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拙政园往事。  相似文献   

13.
正苏州别称姑苏,上了年纪的老苏州,总会记得自己曾经住在哪一条小巷,这条小巷的由来、沿革、有什么历史内涵。最近我正在进行地名调查工作,从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地名,今略举数例与读者分享。城不变,道也不变姑苏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今天的苏州古城,城址基本未变,与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宋《平江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仍然是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  相似文献   

14.
无锡旅情     
<正> 1300年前,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将姑苏名扬天下,而且影响跨越千年,超越国界。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将这首诗入选小学课本,使姑苏在日本妇孺皆知,因而引来了许多日本游客每年除夕到苏州寒山寺听夜半钟声……  相似文献   

15.
自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以来,国际遗产界一直存在文化与自然遗产二元割裂的问题。在权威化遗产话语自上而下构建的遗产体系中,也存在重视精英阶层价值观,忽视普通民众对遗产理解的问题。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拙政园为例对游客的网络游记进行分析,从旅游者的视角探究民众对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与自然价值的理解。研究表明,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会将个人的记忆与情感和拙政园相联系,从个人的角度构建出拙政园独特的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与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环秀山庄,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前夕向社会开放,此前这里一直为苏州刺绣研究所使用。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古城内景德路,占地0.2公顷,系五代广陵王钱元琮“金谷园”故址,宋时为朱长文“乐圃”,清代尚  相似文献   

17.
唐陆龟蒙《耒耜经》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耒耜经》,唐陆龟蒙(?——约公元881年)撰。龟蒙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亦称甫里先生。姑苏(今江苏苏州)人,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田间,身畚锸,茠刺无休时”(《新唐书·隐逸传》),对晚唐农具有所了解。“自乾符  相似文献   

1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漫游苏州(古称姑苏)时所作的《枫桥夜泊》诗。诗中描绘了秋江夜景和旅途寂寞心情。写得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并成为传统画题。寒山小寺也因此诗而成为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19.
品味苏州     
品味苏州○曲隽煜百姓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世人曰“苏州园林甲天下”,还没讲苏州景致,却把个苏州描绘得如一锦绣之地。更有历代文人不吝笔墨,极尽夸秀赞胜之能,姑苏遂成富贵风流之所。乾隆以帝王之尊尚且六下江南,我等凡夫俗子岂能不把畅游苏州视为人生之快旅...  相似文献   

20.
《风景名胜》2010,(11):93-93
1509年,明朝王献臣辞官回乡,在老家苏州盖起了一座宅院,它就是拙政园的前身。园林修好后没几年,王献臣就去世了,园林竟然一夜之间就成了他人的财产。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