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震林作为井冈山时期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创建红色根据地的老同志,其鲜明的个性、坦荡的襟怀,深受党内外人士的敬重。他大闹中南海怀仁堂的故事至今还在老百姓中间广为传颂。1967年2月16日,周恩来同志在怀仁堂召开中央党政军负责人和中央文革成员的碰头会。会上,周恩来的右边坐着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李先念、谭震林等老同志,左边则是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谢富治等中央文革的“左派”。在会上发生了谭震林与张春桥一伙党内野心家激烈的争吵,谭震林表现嫉恶如仇的气愤,站起来怒吼道:“照这样,你们干吧,我不干了,不跟了!砍脑袋,坐监狱,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说完,拿起皮包就往外走,陈毅劝道:“谭老板,不要走,还要在里边干。”这次事件,被“四人帮”定性为“二月逆流”。谭震林,出身于1902年,湖南攸县人。青少年时期当过工人、学徒,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茶陵县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秋随毛泽东、朱德上井冈山,加入工农红军。历任中共湘赣特委书记,红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第四纵队司令、政委、书记等职,1949年5月3日解放杭州后,出任浙江省省委书记。建好班子,理顺关系,培养干部,严于律己谭震林率...  相似文献   

2.
1929年,贺耀祖任国民党南京卫成司令。一天,他因事来到上海,看到一家饭店门口聚集了许多人,走进人群中一看,原来是一名巡捕正在殴打一个小偷。小偷年龄不大,只有十来岁。贺司令见小偷年龄很小,便起了同情心,就走向前去对巡捕说:“小偷固然可恶,但念他年纪尚小,就请老弟手下留情吧!”巡捕见有人讲情,就顺水推舟地对小偷说:“不打你了,快滚吧!以后再犯,非打死你不可。”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儿童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回忆他的父亲鲁迅时,曾经写道:“在我上学以后,有一次父亲因我赖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鲁迅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谈到打儿子时,也说:“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鲁迅在病中,看到他的好友姚蓬子的儿子,也要慈爱地摸摸他的头,这个小孩就是“文革”时期“大名鼎鼎”的姚文元。  相似文献   

4.
马宏光  黄海霞 《神州》2010,(7):48-52
多瑙河一个深湖区里,几艘摩托艇风驰电掣般驶出,其中,一位中国军人左手驾艇,右手持枪,朝空中射击,一只野鸭应声掉落下来……四下掌声大作。这位中国军人就是时任武警司令员的周玉书。这是他1992年11月率代表团出访罗马尼亚时,受该国内务部长德耐斯库、宪兵司令布洛伊卡邀请,在多瑙河打猎时的一个情形。快速驾艇打猎,除周玉书外,其他人都放了空枪。中午就餐时,布洛司令不停伸出大拇指:"中国武警司令真神!"从军半个世纪,吃了多少苦,负了多少伤,立了多少功,就连周玉书中将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总有一些深刻印记永远铬在历史深处——他文武双全,曾是全军大比武第一名的"武状元",又是当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他第一时间率军赴唐山救灾……首次制定出"执勤处突"为武警部队的中心任务并得到中央批准……负责组建驻港部队……  相似文献   

5.
1949年4月底,江南风景如画,西湖柳浪闻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政委、第七兵团政委谭震林,率部横渡长江,由皖南进入浙江.5月3日杭州解放.6日组成新的中共浙江省委,谭震林任省委书记.7月成立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谭兼任主任.从此,谭震林领导浙江人民辛勤建设社会主义.这时,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谭震林响亮地提出“建设新浙江”的口号.他的具体战略思想是:“三年准备,十年建设,发展农业,建设工业”,为“新浙江”的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这里向读者介绍杭州植物园的故事.谭震林提出:要把杭州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要把各地的名花、名树都移植到杭州来,让杭州与瑞士的日内瓦媲美.一天,他把杭州市工务局(后改为建设局)局长余森文找来,问道:“你到过西欧不少地方,到过瑞士日内瓦,日内瓦好在哪里?”余森文不假思索地回答:“日内瓦山上树木常绿,湖水清澈见底,环境幽雅极了.”谭震林听了,满怀激情地说:“是呀,我们一定要把西湖建设好,把它建设成为东方日内瓦.”  相似文献   

6.
第三十一回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第431页)“酸意”,已卯、戚序、舒序、列藏、梦稿、甲辰本作“醋意”,宜从。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第433页)“作了两个和尚了”,梦稿本作“作了两次和尚了”,宜从。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第434页)  相似文献   

7.
关山 《炎黄春秋》2004,(8):8-17
反对两个“凡是”获小平赞赏关山(以下简称关):任老,你是抗战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又长期身居要职,与小平同志一定有过不少交往吧!任仲夷(以下简称任):我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之后直到1977年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前,与小平同志没有单独直接接触过,只是听过他几次报告和讲话。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大概是在1939年冬或1940初,听他作抗日战争中“关于锄奸问题”的报告,当时他才三十四五岁,留着小胡子,人很精神,讲话声音很响亮。第二次是在太行整风学习时,听他在北方局党校作关于“抢救失足者”的报告。1956年我出席“八大”,听他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  相似文献   

8.
高宁 《贵阳文史》2011,(1):75-75
父亲去世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张信签纸上手写的“调资统计”,记录了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到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资标准(现在叫“月薪”)。  相似文献   

9.
陈虹 《百年潮》2003,(6):24-26
1968年3月24日晚上,江青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召开的驻京军队团以上干部万人大会上,就“杨余傅事件”讲话时,斥责了所谓“二月逆流是个什么东西”后,气急败坏地连呼了三句口号:“打倒谭震林!打倒谭震林!打倒谭震林!”并用右手高举着一个档案袋,向台下听众大声说:“我之所以有气,一、我曾经保过他;二,现在我们有确凿的证据,谭震林是个大叛徒。”说完又将档案袋向大家晃了晃,示意证据就在她手里拿着。江青这一宣布,顿时激起到会的不明真相的人跟着狂呼,整个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中华遗产》2015,(1):8-8
“如果你总拿材质、成本来计算文化价值,那只能说明你没文化。” ——知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存谈到收藏的乐趣时说:“今天很多人开始涉足文化投资,但有多少人是出于真心喜欢就要打个问号。收藏真正的快乐足文化带来的享受,而中国人对材料有传统的喜好,这就抑制了艺术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1950年4月里的一天,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的国民党军起义将领李明扬在他的位于上海建国西路息3号的住所过60岁寿辰。一时,小洋楼里宾客云集,很热闹。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上海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等不少领导同志也前来祝贺。大家都一直记着李明扬当年在苏中抗战时期尤其是在黄桥战役中帮助过新四军的功绩。酒宴间,宾主共同回忆苏中抗战的烽火岁月,李明扬再次提到1940年初的郭村之战,说:“我要作检讨,我不顾大局,翻脸不认人,发动了郭村之战,进攻新四军东纵……”陈毅哈哈一笑说道:“这要检讨什么?历史嘛!不打不成交嘛。况且极力主张打我…  相似文献   

12.
汪东林 《纵横》2012,(7):61-64
为了忘却的岁月之四:梁漱溟被抄家和章伯钧的“不打就倒”1966年“文革”爆发之初,全国政协直属学习组(含文史专员学习组)所有成员都在学习讨论关于“文革”的文件和报刊上的文章。他们纷纷作拥护的表态,但又小心谨慎,生怕言多有失,因此常常会有会场冷落之时,于是小组秘书念大块文章,以消磨“学习”时间。此时唯独梁漱溟沉默不语,他每会必到,只听不说,组长让他发言,他也摆手推辞。一直到6月7日,他才郑重其事地开腔,语气颇为沉重:  相似文献   

13.
李奕霏 《南京史志》2022,(Z1):72-75
<正>【教材原题】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从家里找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细节描写要注意三个方面:真实、典型、生动。著名作家赵树理曾谈到过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相似文献   

14.
1952年夏,中央决定调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和川北区党委书记的胡耀邦到中央工作,他们去北京之前,顺道到成都短暂休息. 一天,省委书记的秘书打电话给我,说是会打桥牌的人难找,想到我是大学毕业,一定会打桥牌,让我到永兴巷招待所陪邓小平他们打桥牌.我奉命赶到永兴巷,省委书记向邓小平介绍说:“找了个大学毕业的来陪你们打桥牌.”邓小平看着我笑着说,“我们在南京就认识了”.胡耀邦和我是第一次见面,他很热情地过来与我寒暄了几句,便让我坐到桌边打桥牌.  相似文献   

15.
吴越 《文史天地》2008,(1):11-12
洪秀全口口声声主张男女平等,可是实行的,却完全是男权主义。他规定:凡是妇女“硬颈不听教、起眼看丈夫、讲话极大声、有喙不应声、面情不欢喜、眼左望右望”的,都该打!这跟中国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那一套,有什么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一些家长在谈到自己的孩子时,常常抱怨说:“孩子大了,不服管了,你说东,他偏说西;你叫他打狗,他偏去撵鸡。”“唉,我那孩子小时候很听话,自从上了中学,不知怎的,老是跟我顶嘴。”这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怎样教育长大了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于右任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饮誉海内外的书坛巨匠和大诗家。其书法集、诗集、词集有十余册。他任职国民党中央后,多次回到故里陕西三原县。有一次回乡后,他带了两名随从信步游至一小寺庙,偶然间见僧房中堂挂有一副自己当年写的对联:凤来禾下鸟自去;马到芦边草不生。于右任看到后不由一惊,立即让随从取出10元大洋,向和尚说:“我想用10块大洋,买下贵寺这副对联。”那和尚听了,连连摇手:“不卖不卖。”“为什么?”于右任不解。和尚说:“这是赫赫有名的靖国军于司令早先写的!甭说10块,就是100元也不卖!”无…  相似文献   

18.
中国音乐学院第一个盲人大学生 毛镝,天津人,1981年出生。1岁那年,他的眼睛被意外戳伤,就医时碰上误诊,几天后双眼又发生交叉感染,最终导致失明。失明后的毛镝,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感到很苦恼。一天,他听乐曲时发现笛子的声音很好听,清脆悦耳。他就跟妈妈说:“我想学吹笛子。”妈妈说:“你看不到乐谱,怎么吹呀?”他说:“这你不用管,我自己慢慢学呗。”  相似文献   

19.
1894年,冯玉祥12岁,刚刚入伍在保定府当兵。一次闲逛到福音堂听讲,听牧师讲“打你右脸,你把左脸也给他让他打”、“他脱你外衣,你连内衣也给他”。听完,他和同去的士兵,抬着教堂的桌子就走。教堂的人问,你们干什么!他说,我们抬桌子。你们直该把凳子也让我们抬走。  相似文献   

20.
莫说我不晓得夏光是哪个,夏光也不晓得哪个是夏光。现代京剧《沙家浜》,正是全国江山一片红,夏光到上海出差,战友送他一张戏票,他看得恍惚:郭建光是谁?1982年5月,谭震林在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上,对着麦克风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