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我对历史的学习和讲授的实践过程中,深切地感觉到对于要学习或者要讲授的一门课程,事前对该课程的特点和重点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是十分需要的。因为这不特在积极方面使讲授者掌握中心,一切围绕着这条(?)锥骨似的红线,进行有系统地重点突出地讲明基本而主要的问题;研且在消极方面对讲授者不致发生轻重倒置本末不分和脱离基本要求与教学目的而无中心的自由主义式的乱谈。同时对同学方面也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于主要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使他们对这一门课程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关键有深刻的印象,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到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部份)这门课程,我们提出他的基本特点和教学重点作为研究的题目,该有如何巨大的意义。以下就是我初步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热诚的企待同志们批评和指示。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近年来本刊的读者同志不断给我们提了这一类的问题:讲授历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们学习与讲授历史的意义在哪里?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进修等等问题。运些问题从表面看来,好像是属于常识范围的问题,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不是什么重要问题;其实不然,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讲授历史,根据苏联的先进经验,历史教学的要求首先必须注意政治思想性、科学系统性以及掌握学生的学习律等等,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来说,如果还不理解历史学的特性、任务以及如何进行修养,以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那么,无论你在讲授历史时,内容如何丰富,还是没有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没有尽到教师应尽的责任的。另一方面,这些问题是不是完全属于常识范围的问题呢?那么,也是很难说的。如果把问题深入一步来研究,那就是深刻的理论问题,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决的。是不是我们的历史教师就都完全理解了这些问题呢?至少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容易解答的问题。这里为了满足读者同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见解来谈一谈,这或者对于我们史学界同志有些参考的价值吧。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讲稿》,吕振羽同志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这本书原是吕先生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1959年班讲授中国历史的速记记录,近由集体力量整理而成。全书十八讲,二十六万九千字。读过以后,觉得象五十年前听吕先生讲课一样,受益良多。 一、1959年班是高级党校理论班中的第一班,学员多是省市委党校及大专院校教研室主任、省市委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理论研究机关的领导干部;多是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中  相似文献   

4.
《外史歌略》是榆次常氏家族开办的笃初学堂自行编辑、讲授的一部世界史教材。这部教材出现在戊戌变法以后、辛亥革命以前,用四字诗的形式全面叙述了世界五大洲各国历史的发展。本文根据该书所述内容,评价其对世界各国历史发展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揭示编者贯穿于全书的民主共和思想,说明其书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六十年来,中国史学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作为历史工作者,回顾这六十年史学领域的经历来纪念党的成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六十年的史学,可以分成两个时期。1921年到1949年,是第一个时期。1949年以后到现在,是又一个时期。一1921年到1949年的二十八年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建立的时期。这时期的史学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跟革命形势的发展相一致的。1921年到1927年是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这个阶段做了许多革命工作,也做了许多理论工作。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的传播是很有贡献的。可以说,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个奠基人。李大钊写了不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他在1920年所写的《史学思想史讲义》里,指出历史跟历史资料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有一个从模仿西洋史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的分期体系,向断代体系逐步演变的过程,最通行的断代方法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段。在前一种讲授体系下,由于分期标准难以确定,造成时期划分极端混乱,中西历史对照讲授的目的难以达到,而且由于受西方中心史观的影响,还出现了强分时代乃至割裂历史的弊端。因此,这种讲授体系逐渐被各大学所抛弃,而代之以后者。后一种讲授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分段问题上充分考虑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特点的结果。其问题主要在于各段历史在实际讲授过程当中,常常不能衔接,造成通史事实上不通。与通史讲授体系的演变相呼应,通史教科书的编撰,也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模仿西洋史分期,到依据本国历史发展特点构建本国通史著作体系的演变。这是中国史研究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讲授中国历史时,怎样分析批判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这个问题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许多教师同志给我们的来信,也要求对这个问题作个解答。我这里提出几点初步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初中到大学,又到研究生,一口气学了十几年的中国历史。毕业以后,从事考古工作,钻山爬沟,翻书写字,也一直和中国的历史有着难解的缘份。然而,一到美国,迎头就赶上东道主杜朴先生的一门《北京与紫禁城》——说是北京,其实是拿北京作窗户,解析近代中国的整个历史。又是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卜小伟 《神州》2011,(8):15-15
本文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对话、沟通,借助文学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并且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文史结合的知识讲授,使其逐步上升至理论高度。作者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  相似文献   

10.
卜小伟 《神州》2011,(17):15
本文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对话、沟通,借助文学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并且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文史结合的知识讲授,使其逐步上升至理论高度。作者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  相似文献   

11.
关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边疆的界定问题 ,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前 ,我们往往只提陆疆 ,在这以后有所改变 ,增加了海疆的概念。我们在观察边疆地区的时候一定要历史地看 ,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延续性和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边疆地区是国防的前线、改革开放的前沿 ,还体现在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初以来,创建新中国的建国思想、建国运动和建国实践,一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方向和历史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从直接追求新中国,到面临名不副实的新中国,再到追求名副其实的新中国,先驱者们曾经经历了非常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这段历史值得回眸和回味,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之初,我首次作为访问学者访美,参加了一次中美历史学者的交流会。有一位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说: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的回答就是感兴趣。他问过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对我们太奢侈,我们是为了救国而学历史;后来他接触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尽管两岸处于对立状况,各自所谓“救国”的含义可能相反。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令他这个西方人感到十分新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兵武 《文史博览》2006,(5):54-55
从初中到大学,又到研究生,一口气学了十几年的中国历史。毕业以后,从事考古工作,钻山爬沟,翻书写字,也一直和中国的历史有着难解的缘份。  相似文献   

15.
戴斌 《旅游科学》2010,24(2):1-6
身处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日益扩容的国民旅游市场以及繁荣发展的旅游学术研究,当代旅游学人必须直面这样一个问题:50年、100年以后,后人如何来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如何去面对历史的拷问?从求学到成长为一个学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下来,国家和社会已经给予我们很多。在接受功名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为什么社会给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回报社会?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当代旅游学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理念或信仰来做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从去年党正式提出了总路线这一壮严的号召以后,接着中央又颁布了宪法草案,到本年九月十五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正式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系列的政治学习,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说,不但是最深刻的思想教育,而且是最重要的业务学习;因为它给我们指出了今后工作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学说,不仅在西方,就是中国,从古到今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只不过西方的功利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到明清以后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逐渐衰落。建国以来,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我们对传统伦理文化缺乏正确的态度和充分的研究,致使有的人把古代功利主义与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划上等号,全盘否定。在当前,重新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并给予正确评价,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日译者以中国故有的“封建”概念,对译西语中表述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feudalismus一词,后来在中国将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此说在中国近代社会及学术界形成主流认识。然而,中国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是不是类似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形态,中国的这段历史应该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性表达,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有所关注的问题。冯天瑜教授《“封建”考论》一书的出版,再次将这个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两年来,关于封建译名以及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并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不同意见。本刊认为,这场讨论,从“封建”译名引申到学术概念的界定,更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不仅关系到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问题,更关系着我们对中国秦汉以后社会性质的判断,关系重大,意义深远。所以,本刊决定以笔谈的形式参与这场讨论,并欢迎学界同仁热情赐稿。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古籍的下限问题,李一氓同志的《古籍整理的几个新问题》一文指出:“关于古籍的时代下限问题,原来规定是到1911年为止,自无不可.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看来这个规定已经非突破不可.”文章强调:“特别对历史部分不能拘泥于古籍下限之说,而应尽速进行整理.现在我们已整理出或将整理出若干1911年以后的有关文献,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是历史的要求.”(198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近几年来,东北地方古籍整理工作的经验证明,李一氓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本文虽然不是专  相似文献   

20.
农奴制度是封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封建社会史,应当首先考虑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农奴制度,哪些朝代有农奴制度,史学界具有很大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西周存在着庄园农奴制度;也有的认为西周是奴隶制社会,魏晋到隋唐才具有庄园农奴制度。至于五代以后是否存在农奴制度,迄今尚未提出具体看法。 我们认为,战国末年进入封建社会,建立封建政权。但是,当时封建制度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两汉是封建化进展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才完成封建化,形成农奴制度。南北朝以后,农奴制度继续发展,直到清朝。下面试简要说明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