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六安,因古六国、汉六安国而名,自古以来为皖西进入大别山的重镇、兵家争夺之地。今六安市市郊的城西、城北、城东的丘陵岗垄上,分布有大批古代墓葬,这些墓葬以战国、汉代中小型墓为主,也有少数大冢,绵延数十平方公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籍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五年(前202年),汉诛籍,天下归为一统,王家异姓。“讫于孝文,异姓尽矣”。目前发现的异姓王陵很少,只见南越王赵昧、赵王张耳等少例。汉初由于藩国过大,“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弊病日益显露出来,“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皇子多立为诸侯。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铜灯制作精美、数量众多,根据铜灯的基本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七个大的类别,分别为:豆形灯、豆形灯的变体、行灯、多枝灯、卮灯、辘轳灯、釭灯等。秦汉时期,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礼器作用逐渐式微,更多地向实用器转变。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青铜灯具即可反映出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4.
郑红利 《文博》2000,(6):30-34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它开创的许多制度对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它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周王朝为了达到“分藩建卫”、“以藩屏周”的统治目的,从文王开始分封诸侯。据《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然而史书对于西周封国的地理位置及社会状况记载简略,多数今已无从考证。本人不揣浅陋,试以有关“杜”的文献记载及近年来发现的考古材料,通过对秦汉时期杜县、杜陵的分析来探讨与西周王陵相关的杜国、毕原的地望,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徐州汉代采石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市区南部,2004年5~8月发掘。遗址地层堆积简单,但采石遗迹分布密集。采石坑数量大,反映的采石工艺较为多样,另外还有石坯坑、石渣坑、未完成坑、踏步、楔窝等。遗址内出土遗物丰富,主要为采石用的铁质工具和生活用的陶器等。遗址的时代为西汉时期,下限不晚于东汉早期。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考察汉代诸侯王陵墓,受到河南新乡市文物同行的邀请,说那里有一座自古以来民间就传说着的“赵王冢”——据传是南越王赵佗的陵墓,要我们去看看并发表一点意见。听到过消息,心里颇觉疑惑:雄踞岭南的一代枭雄是怎么也不会将墓地选在中州之地的。  相似文献   

7.
明鲁荒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嫔妃汤妃、戈妃的陵墓。文章介绍了明鲁荒王陵概况,探讨其保护意义及现状、问题,从保护修缮、防渗治理修缮、消防三个方面研究明鲁荒王陵保护,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发掘汉王陵     
2009年初,安徽省天长县境内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命案,在一辆被丢弃的私家车里,惊现两具男尸,死者未见任何伤痕,身上却满是黄土。这起抛尸案的第一现场,最终指向江苏盱眙大云山,并由此引发出江苏汉代考古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惊人发现。  相似文献   

9.
西夏王陵的文化旅游开发对宁夏社会经济及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西夏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要手段。限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西夏王陵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品牌战略、文化影响力、"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及旅游体验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策略,进一步认识了西夏王陵极高的历史价值、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和超高的商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章飞云 《文史月刊》2005,(11):F0003-F0003
西夏是我国古代羌族一支即党项族所建的国家,该族首领拓跋思恭在镇压黄巢起义军时有功于唐,被赐姓李。九传到李继迁执政时,于990年被辽圣宗封为夏国王,是为西夏太祖。到1038年其孙李元吴称作皇帝,将东到黄河上游西至玉门关,南临今甘肃省东部的萧关北至宁夏北部的大漠划入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西汉帝陵的位置排列有必然和偶然因素。必然是因为西汉帝陵选址继承于传统墓地选择习俗,受制于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政权稳固的需要;偶然是指皇帝本人的情感因素所起的的作用。西汉帝陵的分布是把历史传统、思想意识、地理形势、政治需要和帝王个人好恶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胡阿祥 《史学月刊》2001,2(6):57-62
“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国号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公元前206年,项羽败约,本汉中郡名立刘邦为“汉”王;而刘邦在愤怒、无奈之中接受汉王封号,以及后来定有天下之号为“汉”,则都与萧何的劝谏“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夏晓伟 《东南文化》2003,(11):68-71
汉代的便面(扇子)功用主要为实用、礼仪及避邪。  相似文献   

14.
汉玉纹饰以几何纹与动物纹为主体并逐浙摆脱了概念化的古风,发展出新的写实风格,对后世玉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管理、军事指挥中心,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古代城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历来是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重要任务之一。聚落一般指人们聚居的地方,是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的空间及场所。广义的聚落包括城市,  相似文献   

16.
赗赙制度作为古代丧葬礼俗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东汉时期的赗赙制度是在继承西汉时期的基础上完善形成的。除等级性和阶级性的特点更明显外,朝廷还明文规定了各级贵族、官吏卒后所“赙”之规格;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赐谥、赠官印制度,此外还对注重名节和精通儒学之“士”也施之以“赙礼”,扩大了官赙的范围,这当与东汉时期尊崇儒学、奖励名节的社会风俗相关。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代翠鸟铜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的汉墓中出土了若干小鸟造型的青铜器,鸟背上或有罐、钱币、羽人等形象,鸟嘴中有的还衔有鱼。在相关考古报告中,对这些鸟的类型有不同的认识,对于器物的用途也缺乏合理解释。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比较,根据这类铜器中小鸟具有头大、颈短、尾短、喙长的特点,笔者  相似文献   

18.
东汉镇墓文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墓文是指东汉中后期出现的用朱砂写在镇墓陶瓶陶罐上的解殃文辞,目的主要是为世上生人除殃祈福,为地下死者解适祛过,免再受罚作之苦;同时也是为了隔绝死者与其在世亲人的关系,使之不得侵扰牵连生人。对东汉镇墓文的数量、著录、内容、功能、书体及其与早期道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汉代王侯、贵族墓的不断被发现、发掘,大批珍贵的随葬品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镂玉衣,[1]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丝缕玉衣[2]。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