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那遥远的年代,人世间没有文字,人们只得靠刻木结绳来记事,用千千万万颗麻亮和豌豆来记数。后来,木块越来越少了,草绳也越来越少了,麻亮和豌豆更是少得不够用了,人们整天为这件事犯愁。这时,人们听说智能无边的帕召从天上来到了人间,于是,大家都去找帕召讨求文字。汉族带着纸去了,傣族带着贝叶去了,哈尼族带着牛皮去了。他们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穿过一片又一片森林,(足尚)过一条又一条河流,不知走了多少月,也不知过了多少  相似文献   

2.
(一)绳索使用的历史已很久远,早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人们已经使用绳索,以增加手的长度,同时还用以记事,古史有所谓燧人氏作结绳之政的纪载。当时绳索的原料,可能是藤条,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绳索的制作才有了改  相似文献   

3.
六岁的女儿开始换乳牙了。“阿妈”她扬起头,手心里捧着一颗米粒般的小牙。 “我用它来做什么呀?” 我低下身,用手抚摸着她润洁的额头: “孩子,这说明你已经长大了。再过几天,阿妈尼玛就要给你另一颗好看的牙”。  相似文献   

4.
《左传》是一部优秀的编年体史著,大药成书于战国初年。这部史著记事周详、体例完备、叙事生动,历来为史学家、文学家所称道,直到今天仍闪耀着诱人的光彩。《左传》记事以时间为序,这种方法起源于原始社会结绳、契刻记事。古秘鲁印加印第安人结绳记事,每发生一件事就在绳上打一个结,各地有专门使用和讲解绳结的人员。解放初,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些尚未学会使用文字的少数民族也以类似的方式记载本部族历史,他们有一根记事的木棍,发生大事,刻一深印,发生小事.刻一浅印,循着这一道道印痕,即可讲出一部生动的历史。民族学调查所反映的这些情况,在我国古籍中也有反  相似文献   

5.
虽然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刻符的数量不多,但是其中出现在龟甲上的三个刻符尤其引人注目,它们是()、()、().它们的特征是:1.时间最早,属于裴李岗文化,其年代范围为公元前6600至公元前6200年;2.与文字相关,()像甲骨文的日字和户字,()像甲骨文的目字,()像举手人形,东巴文字中就有类似的字例.通过研究这三个刻符,笔者发现:这三个刻画符号蕴涵了一条符合远古先民生活及社会习性的重要信息;三个刻画符号刚好与人们迄今都还能够从一种特殊的宗教仪式中抽象出的三个元素相吻合.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带有刻符的龟甲本身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宗教法器,龟甲刻符与甲骨文之间或许具有一脉相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朱凤瀚一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室及其他商人贵族在龟甲、兽骨等占卜材料上记录与占卜有关事项的文字,也包括少数刻在甲骨上的记事文字。近百年前,1899年的秋季,山东潍坊的古董商范寿轩(维卿)带着一种特殊的“古董”——一些沾满泥土...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刻在甲骨上占卜记事的文字。甲是龟腹甲(也有少量的龟背甲),骨是牛肩胛骨(也有极少量的虎骨、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等)。殷王十分迷信,经常占卜以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止,占卜完毕后把所问之事用刀契刻在甲骨之上,所以有学者又称之为“契文”,或叫做“卜辞”。  相似文献   

8.
左勇  辛悦 《文献》2024,(1):4-18
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可归纳为笔画倒书、偏旁倒书、单字倒书、多字倒书与单例刻辞倒书、多例刻辞倒书、整版刻辞倒书等多种情况。在习刻刻辞与记事刻辞中,倒书现象相对比较常见。甲骨文倒书属于特殊形态,它既体现了甲骨文字的“原始性”,也展示出刻手的契刻习惯、技巧与态度对于文字刻写的巨大影响,而部分倒书现象则可能与内容区分、刻手习刻、龟骨登记等有关。倒书现象生动展现了甲骨文契刻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五岁的女儿并无多少钱的概念,每次去超市看到喜欢的玩具,女儿总会吵着要我给她买。而当我说这玩具很贵我钱不够时,女儿却是用一种迷茫的眼神看着我,说:"没钱了那你快去上班吧。"在她的眼里,只要我去上班就会有钱,就可以给她买各种她喜欢的玩具。  相似文献   

10.
"出门在外,要踏实、诚信,要不忘学习."这是我17岁离家务工时母亲的叮嘱."你还年轻,不要怕失败,失败了要认真分析原因,重新再来."这是我21岁创业失败时母亲的鼓舞.母亲没读多少书,但在我眼里她就是一位"哲学家",她将男儿当自强的朴素生活哲学刻进了我的生命,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去开天辟地,为理想去闯!  相似文献   

11.
王瑛 《成都文物》2000,(2):49-53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给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位于城西的王建墓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误传为汉代司马相如抚琴的“琴台”,给人们平添了些许猜测与误会。直到1942年发掘后,方知为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俗称“王建墓”。  相似文献   

12.
从前,在那碧蓝碧蓝的杞湖边,在那翠绿翠绿的秀山下,有一座清雅秀丽的尼姑庵,庵里有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尼姑,长得花容月貌象仙女一样。她说话象唱歌一样好听。态度温存,举止文雅。虽然她穿戴很朴素,但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秀气”的感觉,因此,人们都叫她秀姑。秀姑宛如一朵鲜艳欲滴的山茶花,红艳艳开在秀山上,开在人们心中;山茶花的芳香随春风飘送万里,秀姑的美名传扬在远远近近的城乡。  相似文献   

13.
1400年前,江南陈朝的张丽华是名满天下的一位美女。她发长七尺,漆黑泛亮,坐在楼上的窗口梳妆时,宫中的人们远远望见,像是看见了出没于云天之上的仙女一般。  相似文献   

14.
雕板和刻石一样,都是写刻的成品,因此,同样离不开写工和刻工。我国最初用文字记事,不外刀刻和笔写两种方式,除了铸刻在铜器和石块上职外,便是竹木、缣帛和纸三种载体。《墨子》有云:“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可见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不仅铜、石仍在应用,而且已  相似文献   

15.
天上有颗织女星,地上有个织布村;男耕女织度时光,一颗棉籽滚上身。很久以前,天宫里的织女每天坐在织布机前,不停地织着布。每当她忆起和牛郎在一起男耕女织,抱着两个孩子愉快嬉戏的情景时,便沉醉于幸福之中。此时她情绪高昂,就织出片片彩霞。但当她想起恩爱夫妻被王母拆散、母子分离的情景时,就万分悲伤,织出缕缕白云。织女自和牛郎分手后,除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外,在其它时间里总被阻隔在银河两岸,不得团圆。思夫恩深,念子情切,遂起了逃出天宫,再度下凡的念头。一天,她逃出机房,飞快来到银河边,浩瀚的银河对岸,再也看…  相似文献   

16.
民俗三题     
叶梓 《丝绸之路》2003,(8):51-53
农历七月初一的晚上,天刚擦黑,村子里的姑娘们就抬着用麦秸杆扎好的“巧娘娘”像,手拉手围起一个小圈子,唱起了不知起于何时的古老谣曲《迎请歌》:“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仙女飘飘驾彩云,飞到人间度佳节。巧娘娘,想你哩,快快请到我家来。”  相似文献   

17.
1400年前,江南陈朝的陈丽华是名满天下的一位美女。她发长七尺,漆黑泛亮,坐在楼上的窗口梳妆时,宫中的人们远远望见,像是看见了出没于云天之上的仙女一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石壁上摹刻文字以记事记景,其起源于远古的记事方式,兴盛于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以来连绵不断。广义的摩崖石刻既包括文字题刻,还包括石质造像、岩画等。这里论及的摩崖石刻,一般为文字题刻。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在江西的名山中挥笔,尤其是庐山、三清山等名胜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摩崖石刻,是江西山水风光的点睛之笔。镌刻在江西大地苍山上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9.
微雕多传奇传奇扬美名微型雕刻,是中国工艺美术中最小最奇的艺术,她不但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让人难以置信。因此,这一类的传奇人物、传奇故事就不胜枚举了。早在三四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甲骨文上刻划记事,其细微之图案小若米粒;在唐代,有艺人能在一支笔管上刻一“幅从军行”,  相似文献   

20.
文字不仅用于记事,也是一项书法艺术。文字书体的进步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字大约起源于六千多年前,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的写法上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许多种书体。如商代有甲骨文,周代有金文、古籀、大篆,秦有小篆,汉有隶书,以及后来的真、行、草书等。隶前文字诸体争论不大,至于真、行、草的形成年代,则众说纷坛,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出土文物愈来愈广泛,有关文字方面的资料也有了更多的发现。近几年,在清理几座曹操宗族墓葬时发现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字砖,这批字砖上面刻书许多种文字书体,真像是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