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父余宝田,是1920年代至1930年代在河南禹州和安徽亳州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材经营商和民族实业家。他在1944年5月7日禹州沦陷后被日军杀害,终年50岁。  相似文献   

2.
一张演出照     
这是家父杜棣生在武汉市江汉俱乐部的演出照。那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古筝在武汉还是个稀罕的物件,为了向人们宣传这种民族乐器,家父应邀参加演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古筝独奏照片。  相似文献   

3.
曹磊 《岭南文史》2011,(3):40-40
受家父影响,自幼喜爱文史。70年代中期,家父从“牛栏”解放出来,即投入文史研究活动中。有些文人交往活动我也跟着去,一是兴趣,二是无聊(还呆在工厂),包括在盘福路住的胡根天,在教育路住的胡希明,还有张其光、  相似文献   

4.
正赵宪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上海市七届政协副主席,曾任上海徐汇区副区长,南洋模范中学校长、名誉校长。1954年9月至1961年7月,家父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学习,当时赵宪初是该校的副校长,教家父数学这门课。1961年7月,家父在该校高中部毕业后,留校在校务办公室工作,这样便和赵宪初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众所周知的那段历史,家父后来  相似文献   

5.
贠冬鸣 《收藏家》2012,(6):81-82
按照预约,黄胄长子梁穗赶到"国贸"中国大酒店。在大堂一角,笔者将藏家珍藏的黄胄大师丈二巨幅作品《幸福一代》向梁先生展示。先生悉心观览后连连点头,说:"这幅画是60年代(20世纪)初创作的,1973年补的款,又盖了章。"应藏家恳求,梁先生在作品右下角作如下题跋:“此乃家父旧稿,后补款。粱穗识。”  相似文献   

6.
沈美娟 《纵横》2011,(4):36-38
唐生明先生是抗日名将唐生智的胞弟,也是家父沈醉的老朋友、老上司,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听家父说,他20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唐伯伯.  相似文献   

7.
刘敬坤 《江淮文史》2006,(3):155-157
抗日战争初期,我曾在由上海迁到阜阳的上海私立安徽中学读了几个月的书,当时的校长是吕荫南。吕荫南系阜阳城西吕家大寨人,同盟会会员,抗战前,曾任上海私立安徽中学(以下简称安中)校长。据我所知,安中是上海的安徽同乡会办的学校,主要资助人为民国元老柏文蔚将军。柏将军之子心瀚兄(已去世多年)生前曾对我说:“你在阜阳进的上海私立安徽中学,是家父在上海办的学校。家父每年都为学校筹措经费,去向上海的安徽籍工商企业家募集款项,大概大家都看家父的老面子,也都认捐一些,学校就是这样办起来和维持下来的。”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不久…  相似文献   

8.
<正>先父王书庭老人在世时交游甚广,尤其与各地藏界友人互动频繁,远及海外,彼此探讨学术,分享鉴赏心得,始终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的弘传事业。上世纪30年代初,中华大地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凌,家父那一代士人阅尽世事沧桑,亲历了许多重要历史时刻。九·一八倭寇侵略东北,仅三个月,关外大部沦陷,各界对当时北方主政者已无奢望,马君武先生一首"哀沈阳"诗作道尽民众心声。是时,家父在南方的多位故旧或致函或来电问候,关切时局。先父焦虑山河沦丧,更为文化重镇的遗产安危伤神,  相似文献   

9.
寻访王聪     
张健初 《江淮文史》2007,(5):137-148
一寻访王聪的念头,很早的时候就非常强烈。1973年工农兵上大学,大队向上推荐的名单,最先是我,但到公社政审,翻阅到家父的"历史问题",就被刷了下来。家父的"历史问题"确实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06,(12):95-102
家父早年于津京两地从事金融业,虽接受西洋教育,但受家庭影响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据家父讲,尽管民国时期画坛受到西画的影响,涌现出了大批革新派的优秀画家,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林修灏,生前从未说起他是我国第一个药学博士。2000年,家乡福建省闽侯县寄来的《陶江林氏族谱》《尚干林氏族谱》称家父“获得中国第一个药学博士学位”。我并没有留意,以为这是家乡对他的追思和赞誉,乃溢美之词。后来福建文史资料编委会索要家父的传记,我根据中国医学史有关他的文献资料,整理出(淋修灏教授生平》,并未采纳他是中国第一位药学博士的说法。直到前年,不止一人告诉我,网络上也称:林修灏是我国第一个药学博士。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偶读金坛作家陈书明所撰《缅怀革命先贤钱闻》一文(载《钟山风雨》2015年第4期),其中述及家父钱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主要是联系部分民主党派人士和上层知识分子,曾做过吴晗、闻一多、华罗庚等人的工作,是组织上委派的华罗庚的主要联系人",不由联想起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人物传记《华罗庚》(王元著,1994  相似文献   

13.
张小荣 《文史月刊》2022,(11):44-47
<正>2017年1月18日,家父张颔离我们而去,至今已五年多了。回想过往,记忆之零星散叶,每每念及,堪堪如画,心底充满敬佩与温存。兹将部分回忆摘录如下,与亲友共同缅怀。一、不愁工作家父说:“两千年前,在战国时期,我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因为认识战国文字。”也因此,人称家父“古游人”。  相似文献   

14.
张绍力 《铁军》2023,(1):46-47
<正>每每路过盐城老城中心铜马广场,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栩栩如生的铜马雕像前驻足——身着灰布军装的新四军战士,身背斗笠大刀跃马东进,义无反顾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我之所以对铜马雕像情有独钟,是因家父的缘故。家父张凤池,初名鑑桂,号季斌,化名陈萍、张季,1916年6月出生,1999年4月仙逝,享年84岁。家父早年是一名文学青年,勤于笔耕,热衷于公开发表文章,点评时事,忧国忧民。曾被《上海世界晨报》聘为通讯员,为副刊《何丽英》信箱撰写专稿。  相似文献   

15.
也谈林语堂和《论语》上的一首打油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到1999年第7期《纵横》沈立行先生的《林语堂与30年代“论语”半月刊》,很感兴趣。记得家父那时全年订阅《论语》,他还特别保存在一个小书橱里。我读书时,时常翻出来看。《论语》半月刊印得非常精美,正文都用进口双面道林纸印刷。封面尤其厚实。从外表看,设计气度不凡,与众不同。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好几期的封面上,都印有谜语一样的打油诗:  相似文献   

16.
在南京城南的瞻园路上,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园林——瞻园。园内亭台水榭,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往返。这如诗如画的园林,却曾经是国民党中统局及其前身组织特工总部占据10年的大本营。据《中华民国史纲》统计,仅上个世纪30年代的前半期,依据从这里发出的指令,“共‘捕获’中共高级干部19人,中级干部80人,下级干部和普通党员1.5余万人”。这里一度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家父张国栋于1928年进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后转入特工总部,1938年中统局成立后,又跨入中统门槛,在这里任职长达5年之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难得的…  相似文献   

17.
王士雄 《江淮文史》2006,(5):120-126
家父王兴序(号雁伍),1896年生于霍山县漫水河镇平田村。兄弟、姐妹9人,排行第二,晚辈皆称为二伯、二爹。王家祖辈以生产、经营中药茯苓为主业,在当地可称得上殷实大户。祖辈历来重视教育,子女大都送外地读书,家父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其时适逢五四运动发生。他多次对我们  相似文献   

18.
张惜晨 《纵横》2021,(1):28-33
我1920年7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山观王保村的教师家庭。家父系无锡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崇尚实业救国,以植桑养蚕为家庭副业。后父亲投资桑蚕生意失败,家道中落。不久,日军入侵,我的家乡即刻成了人间地狱。  相似文献   

19.
拓石 《文史天地》2003,(12):18-19
王聘贤,人称“黔之医怪”,与家父是多年至交。父亲庹俊生从医,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贵阳大十字黑羊井开了“生生药房”,王聘贤先生一直是生生药房坐堂医生和顾问。日机“二·四”轰炸,药店毁于火海,家道遂衰落破产,父亲也沉疴不起,几年后便去世了。父亲去世后,母亲毛瑞霞在艰难中起步重建药房。此时,虽多人重金相聘王聘贤,但均遭回绝。王说:我与俊生至交,他家几遭变故,艰难重重,此时,我如果被钱打瞎了眼,背信弃义而去,作为人,何曾有点心肝啊!王聘贤,名国士,生于1897年,贵州兴义人。少时曾在贵阳就读于南明中学,1917年由黄济生先生率领赴日留…  相似文献   

20.
刘敬坤 《江淮文史》2009,(2):100-106
李何林先生是安徽霍邱县城内人,1904年1月生。李先生之父本初先生,与家祖为世交。家父与本初先生亦颇有交往,但家父与李何林先生不曾有交往。每年我家秋天要“完银子”(即到县城交农业税)时,家祖即备好银钱,一人前往县城,寓李本初先生家中。本初先生与霍邱西乡刘氏族人均有来往,可以算作是西乡刘氏家族在霍邱县城的代言人。他在县府结交有朋友,刘氏族人有事找到他,他都乐意帮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