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瑶 《丝绸之路》2013,(8):51-55
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3世纪诞生于两河流域的玻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今天,玻璃已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极常见的普通材料,但在古代,玻璃的价值完全可以和黄金相比,其以绚丽的色彩和坚实的质地一直备受皇家贵族和高官僧侣的喜爱,成为古代上层地位的人才能够享用的奢侈品。纵观历史,中国玻璃器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世界,既与世界其他玻璃产地的产品有所交流,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研究玻璃的起源及其诞生发展的过程,可以了解古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并从中可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采用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和X射线荧光光谱成分测试等手段,对湖北省巴东县雷家坪遗址六朝时期墓葬出土的若干精美“珠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阐述了它们的特征,确定其材质;并与其他遗址出土不同时期的玻璃制品进行比较,发现其配方和我国西周至汉代玻璃,以及西方传统玻璃差别甚大。结合考古背景资料分析,这批珠饰很有可能是我国古代工匠在原有玻璃技术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外来玻璃的制造技术,在中国境内自行烧制的。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掘中出土玻璃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对古玻璃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工艺技术及产地问题,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已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地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6,(12)
正南澳1号明代沉船出水的遗物中除陶瓷、金属、漆木器外,还出水几万粒珠状饰品,多出于贴塑龙纹小罐中,被初步鉴定为古玻璃饰品。中国古代玻璃的科技考古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先驱人物,Seligman与Brill认为以BaO和PbO为主要成分的中国古玻璃产自中国,而其制造技术却源于西方~([1])。而以干福熹为代表的国内科技考古人则提出了中国古代玻璃自创说~([2]),即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制造技术起源于中国。他们认为,中原地区的古玻璃制造要晚于新疆地区400~500年。西周到战国时  相似文献   

5.
使用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了台湾省出土的18件古代玻璃珠子标本.结果表明这些珠子主要属于钙镁玻璃系统、钾玻璃系统、铅玻璃系统以及钠钙玻璃系统.除钠钙玻璃以外其它玻璃的制作技术均和同时期在大陆流行的玻璃制作技术同源。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钠钙玻璃可能来自印度或者东南亚,说明中古时期台湾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相似文献   

6.
营盘墓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汉晋时期由楼兰向西沿孔雀河至西域腹地交通线上的一处枢纽重镇。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夹金属箔层玻璃珠,为了解其成分及制作工艺特点,对M7出土的夹金属箔层玻璃珠进行了科学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属于钠钙玻璃系统,以植物灰作助熔剂,通过拉制技术制作而成,特征与印巴地区接近;在制作夹金玻璃珠时,古代工匠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以寻求高利润。本研究为讨论古代玻璃珠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营城子汉墓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大型汉墓群。营城子汉墓出土了一批玻璃耳珰,为探讨其成型工艺及来源,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进行了表面形貌观察,初步认为是模铸成型,并经过打磨。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分属铅钡硅酸盐和钾硅酸盐玻璃系统,一件由Cu2+着色,其余主要由Co2+着色。其为我国自制,所用钴料来源相同,钴料的锰钴比特征与国产钴土矿的类似。并对营城子汉墓出土玻璃耳珰造型与化学成分体系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玻璃耳珰制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古代玻璃耳珰制作与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古玻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9,(5)
解放后三十年来,考古文物新资料的大量发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在古代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不少突破。在地下不易保存的玻璃器(古称琉璃或料器)的出土是一个例证。仅笔者所见,上自西周下至明清的玻璃实物是相当可观的。这批难得的资料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于古代玻璃的看法。现在,围绕新出土的大量资料开展对古代玻璃史研究的客观条件已逐渐成熟。这里就相关的四个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9.
浙江古代玻璃瓶目前仅见3件,分别出土于瑞安县慧光塔和杭州雷峰塔地宫中。本文对这3件玻璃瓶从器形、纹饰、制作工艺、玻璃质量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认为这3件玻璃瓶代表了我国古代玻璃制品的铅钡玻璃和钠钙玻璃这两大不同系统以及国产与舶来两个不同的来源。文章还对玻璃瓶的用途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外观设计进行探讨。经对大量现存古代寺观、宫殿、楼阁和佛塔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在立面设计中以檐柱高为模数,用其作模数网格从整体上控制立面设计。这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散落于内蒙古草原上的古玻璃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玻璃,是“经过熔融后冷却下来,保持液体结构的固体”,属于非晶体物质。玻璃有天然玻璃,如火山喷发后急速冷却的黑曜石(obsidian)和天空的流星经过大气层以及与大地撞击后产生高温和高压下形成的玻璃陨石(tektite)。古玻璃,是指人工制作的玻璃态材料。关于内蒙古草原的古代玻璃器,早年很少有人作过专门的研究,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出土数量和体量都不够引人注目。翻阅以往大多数的内蒙古文物考古资料,也极少找到关于古代玻璃制品的专门报道,即使有一些出土物,也未作专门的描述。近年来内蒙古文物考古事业飞速发展,出土品中有不少玻璃器,引起了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土的一批战国古玻璃样品化学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 AES)等方法,对新疆、湖北、河南和重庆等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玻璃珠(包含镶嵌玻璃珠)、玻璃璧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同时存在PbO BaOSiO2、K2O SiO2、Na2O CaO SiO2三种硅酸盐玻璃,分布的地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东部一直到长江、黄河流域,以及南方的四川、贵州等地区。中国古代的PbO BaO SiO2和K2O SiO2玻璃在技术发展上应该具有密切联系。结合文献资料对这些玻璃的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分析了两件战国时期的乳钉纹管形器MB11和MB26,两件器物均含有玻璃相和肉眼可见的石英颗粒。XRF分析结果显示,MB11和MB26器表化合物的成分相同且含量接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X)、拉曼光谱仪等确定MB11为费昂斯和玻璃制品的过渡制品,石英砂颗粒粒度4~500μm之间者占97%,500~2000μm者仅占3%。SEM-EDX分析表明MB11蓝色玻璃体为Na_2O-CaO-SiO_2,同时含有少量的助熔剂PbO和BaO。一般认为,Na_2O-CaO-SiO_2是西方古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而PbO-BaO-SiO_2是我国独创的古代玻璃体系。此次在Na_2O-CaO-SiO_2玻璃中发现有少量的PbO和BaO,可视为我国古代玻璃使用助熔剂的过渡转变之一例。  相似文献   

14.
谈我国古代玻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玻璃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远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已能制造玻璃。在我国,特别是解放前,由于考古发掘的资料比较少,尤其是对古代玻璃的研究还没有开展,有些西方学者提出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是从国外传入的论点,否定了我国的古玻璃有着自己的渊源,这种论点至今仍为国内一些研究者所赞同。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由于考古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从出土文物及化学分析的结果出发,提出了我国古代玻璃“自创说”,对这种“玻璃外来”说的论点提出了挑战。在考古界早已人所共知的“青铜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琉璃     
琉璃一种是玻璃器;一种是自然宝石,是琉璃这一物質的原始名称;一种是釉彩的名称,后来凡是使用琉璃釉的陶瓷器,均名琉璃。但三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尤其玻璃与釉都是经火烧成。古代对琉璃这种物質与名称,经常发生混淆,本文拟着重谈一下古代的琉璃釉。中国的古代玻璃,从金村、长沙、辉县等地墓葬中的出土物来看,在战国时代,已有相当多的品类。近年来由于遗物的大量发现,足以证明中国在公元前四世纪已生产玻璃,至于发明的时代,当然还要早。  相似文献   

16.
在玻璃技术相关的教科书中常提到玻璃通过八面体配位Fe2+而呈蓝色的例子.然而,在考古学上发现的蓝色玻璃都是由Co或Gu离子来显色的,还未有文献对Fe2+染色的古代玻璃有确切的报道和描述.  相似文献   

17.
清代镶嵌器物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玻璃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镶嵌材料。为探讨清代镶嵌玻璃饰件的成分特征和加工工艺,本工作采用微区X射线荧光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方法,对故宫馆藏清代紫檀木边嵌玉石楼阁挂屏上的6件镶嵌玻璃饰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6件玻璃饰件属于K2O-CaO-SiO2体系,以石英岩引入SiO2作玻璃基体,硝石作助熔剂引入K2O,CaO有方解石和萤石两个主要来源;深蓝色玻璃着色元素为钴,浅蓝色玻璃着色元素为铜,蓝绿色玻璃为铜和铁共同着色,4件玻璃饰件乳浊剂均为CaF2;黄色玻璃以铅锡黄为着色剂并乳浊剂。通过显微形貌观察结合档案记载,认为镶嵌玻璃饰件是在熔制好的玻璃块上经过二次加工而成,加工工艺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治玉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清代镶嵌工艺及玻璃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8.
毛晓沪 《收藏家》2009,(6):73-77
第六节琉璃釉:“琉璃”一词,古已有之。它应当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泛指人造玻璃制品。1983年出版的《辞源》对“玻璃”一词作如下解释:“古代所说的玻璃大抵指天然水晶石一类,有各种颜色,非后世人工所造的玻璃。”由此可见,琉璃和玻璃在古代各有所指。由于低温铅釉本身也属人造玻璃的范畴,是由铅玻璃发展而来的,只是把烧制铅玻璃的材料涂在了陶器表面,所以低温釉陶也叫琉璃器,至今人们还习惯将施有铅釉的彩瓦称作“琉璃瓦”。《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  相似文献   

19.
<正>"玻璃",我国古籍称"流离""陆琳""颇黎"等。从其读音来看,应是外来语汇的音译词无疑。其最早的源头,根据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大约出现于公元前三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周边地区。这种原始玻璃,近代西方学者将其称为"费昂斯"。而这种"费昂斯"经过长期的演变与改进,至大约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时,才形成了真正的玻璃。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看,玻璃是一种硅酸盐,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砂在高温熔融后,成为一种液态无机物质,冷却后,在室温中并不出现晶体结构。由于石英的熔点是1750℃,这个温度在古代的工艺条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地区出土的100余个古玻璃样品的化学成分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的古玻璃制品主要由具有中国特色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组成,可细分为五大系统类别:K2O CaO(~10wt%)SiO2系统、K2O SiO2系统、PbO BaO SiO2系统、PbO(~25wt%)BaO SiO2系统、CaO PbO(~40wt%)BaO SiO2系统。用因子分析探讨了我国汉代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玻璃本地生产情况,表明该地区在汉代已经拥有自主生产古玻璃的能力。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上古玻璃的生产和技术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