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大一统思想的补充,《公羊》家提出了三世说。他们认为,《春秋》是孔子应天为新王制义法,《春秋》即一王之法。“《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春秋繁露·玉杯》)。在《春秋》里,寄托了孔子治世的理想。《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未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何休《解诂》说:“末不亦乐后有圣汉受命而王德如尧舜之知孔子为制作。”又解释“制春秋主义,以俟后圣”说:“待圣汉之王以为法。”认为孔子是为新王立法,此新王,即圣汉之王。当周之世,作新王之法,权假文王,最后落实到为汉代立法。  相似文献   

2.
《周礼·春官》中的"宗伯"一职,在以往著录的西周金文中未见记载。因而史学界对西周王朝是否设有宗伯之类的职官,多持怀疑态度。金文中的"宗伯",始见于春秋中期的洹子孟姜壶铭文,因而引起史学界对《周礼》中"宗伯"一职的颇多推测。斯维至先生说:"金文所见,宰的地位本不甚尊,司寇与司马同职,宗伯始见于春秋中叶之器,是以西周之时实仅司徒、司马、司空三事执政,固未尝有《周礼》六官之事实也"。张亚初、刘雨同志因"大宗、宗伯  相似文献   

3.
《春秋事语》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针对帛书《春秋事语》在研究上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探讨了《春秋事语》与《左传》之间的传流关系,希望对这一献的解读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认为马王堆帛书本《春秋事语》与《左传》接近。然种种迹象表明,帛书《春秋事语》与《国语》编撰主旨和撰构手法不惟形似,亦具有神似之处。帛书本《春秋事语》极有可能是古本《国语》的一种选本。这样的推断,除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外,还有史学史上的案例可以参考;其他出土材料的发现也为此提供了旁证。考察这一问题,对重新认识作为一种体裁的"语"及其流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有长期历史。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论述也有长期历史。《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世,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  相似文献   

6.
《春秋》名称问题是春秋学史上的一大公案,久讼未决。当今有代表性的学者周予同之《群经概论》、蒋伯潜之《十三经概论》、杨伯峻之《春秋左传注》皆采晋杜预“错举四时”说,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几成定论。实则杜说不确。本文从天文学与民族学视角出发,并利用古代文献资料与历代学者研究成果,证明古代先有春秋二季,后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年含春秋二季,春秋即代表一年。此是史书称《春秋》之源,与“错举四时”说无关。  相似文献   

7.
一、顾炎武提出的问题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蚡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京口记》是较早介绍京口地区景物风光的专著,南朝刘宋时代刘损著.损字子骞,曾任吴郡(今苏州)太守,卒赠太常.其族兄刘毅、刘粹皆因佐宋武帝刘裕有功而任要职.刘氏宗族祖籍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晋氏东迁后始世居京口,刘裕即出生并生长在这里,刘损记述并赞美京口人杰地灵、风光秀丽,亦有光耀刘氏之德,为刘裕代晋作一粉饰之意.该书久佚,今从诸类书及《文选》注中辑出十七条残句,蒐为一篇,并为之校注,希望能为今日之研究者节省翻检之劳.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文献材料和古音学相结合,考释《孔子诗论》中的三组词语。认为“(谷兔)”即说/悦字的俗写。“Cheng”即成字的异体字。《少(免朋)》即《小冤》,亦即《小宛》。“ 丘”即甸丘,即乘丘,又名宛丘,即《宛丘》。“(年心)”即愆字,责究罪过之意。  相似文献   

10.
<正>""與"愆"是功能完全一致的一對異體字。"愆"除有罪過、過失義外,還有"違背"義,""與之同。《文選》卷二三王粲《贈士孫文始》"率由嘉則"下李善注:"又曰:‘不不忘,率由舊章。’"不,即不違背。《後漢紀·孝獻皇帝一》:"故遂濫,無有防限。"濫,《漢語大詞典》釋爲"差少過錯與放縱妄爲",""仍從"罪過"義生發。其實不然,此處""有超過之義,濫即超限僞濫。  相似文献   

11.
关于《春秋》性质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从战国之际的孟子、苟子,直到两汉时期的司马迁、班固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即认为它是一部蕴含作者“微言大义”的政治学著作。《孟子&;#183;滕文公下》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瞑。”这是说孔子有鉴于春秋末年世道人心的衰坏,  相似文献   

12.
辞令     
《礼记·经解》:“属辞此事,《春秋》教也。”春秋时士大夫重辞令,孔子也重辞令,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极重视《春秋》在表述上对文辞的斟酌。司马迁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这反映出孔子对历史撰述在文辞要求上的严肃态度。《左传》作者概括了《春秋》在这方面的成就,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后来《左传》、《史记》都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成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文献是真有历史价值之反映人类活动的文字记录.我国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先秦之书,只有经、子、集三部而无史,但经、子实也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因为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引孔子对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以为文.称六经为六艺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亦引孔子日:“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相似文献   

14.
郑玄《鲁礼志》据《春秋》记载,鲁国君三年丧毕,行祭于太祖庙,明年行祭于各庙;三年后再行祭,五年再行祭。如是更迭而行,所谓“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谛”。鲁行天子礼,故天子礼同。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郑氏说不可信。一、先秦古籍唯《礼记》三处有“”字,均作祭祀方式讲,不是祭祀名称,根本无祭。二、郑氏云“某年某月”、“某年某月”,多数为推测之辞,不见于《春秋》。即《春秋》所载七次祭事,也只有二次为祭,其余为四时祭及有所祈祷之祭。三、“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为《公羊传》及何休注采用汉《礼纬》之说。经考证鲁国君三年丧毕,只行一次祭,或在太祖庙,或在己庙,以定昭穆之位。郑氏之误,由于信纬书之说。  相似文献   

15.
《禹贡》黑水与堂光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贡》分划九州地域,关于雍州与梁州区界都说到黑水:“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对于《禹贡》黑水的理解,历来歧议纷纭.阮元以为此二黑水一在雍州一在梁州,名同而地异.黄以周则以为并“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语,“《禹贡》三言黑水,同属一地,不得分为  相似文献   

16.
阜阳汉简《春秋事语》公布以来,学界多有研究。本文参证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献,对简文中部分字句进行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任会斌 《南方文物》2014,(4):117-120
<正>越于战国初徙都琅琊(或作琅邪、瑯邪、瑯琊)之举,先秦著作多无涉,但至《竹书纪年》、《吴越春秋》1、《越绝书》2、《汉书》3、《后汉书》4、《水经注》5、《山海经》6等却均有述及。清人顾栋高尽管以为"《吴越春秋》与《越绝书》所书,皆怪诞不足信",但却指出"当从《吴越春秋》、《越绝》诸书",以"越徙琅琊为是"7。此事今天在学界虽然尚有部分争议,但就其迁都之事,可以说已基本成为定论,大都肯定这次徙都的事实,恰如蒙文通先生所言:"诸书所载勾践及其以后越事论之,亦必都  相似文献   

18.
孙叔敖“三相三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传世典籍中常见孙叔敖“三相三去”的记载 ,即孙叔敖曾三次出任楚相令尹这一职务 ,又三次辞去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 ,如 :《庄子·田子方》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 ,三去之而无忧色。’”《荀子·尧问》 :“孙叔敖曰 :‘吾三相楚而心卑。’”《吕氏春秋·知分篇》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 ,三去令尹而不忧。”此外 ,《淮南子·汜论》、《史记·循吏列传》、《史记·邹阳列传》、《新序·杂事第三·齐邹阳客游于梁》等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述。与孙叔敖的事迹相类似 ,典籍中又记春秋时楚国令尹子…  相似文献   

19.
楚令尹执全楚之柄,总理国政,在楚官中最为显要。由于编年体春秋史《左传》记事较详,春秋时期的楚令尹多有名可查。战国时期的楚国史实,文献记述极为简略,以致有关楚官的记载寥若晨星,令尹之名更为少见。专记楚事的《史记·楚世家》,标明“令尹”或“楚相”头衔的人名,仅有春秋时的子上、若敖氏(指斗椒)、公子围、子晰、子常、子西,以及战国时的张仪、昭子、春申君(即黄歇),共九人;加上《史记》之《循吏列传》中的孙叔敖、《吴起列传》中的吴起、《魏世家》中的昭鱼、《乐毅列传》中的唐眛、《屈原列传》中的子兰,以及《说苑·善说》中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卫灵公卒,其子蒯聩出亡国外,国人立蒯聩之子辄。孔子以为蒯聩之亡非其罪仍应立,不能以辄代,于是儒家“正名”之议以起。按:有子立孙,悖于“父死子继”之成规。许世子止之不尝药而父死、《春秋》以为讥,则近于诛心。夫父有病,子无病,药石之灵讵能相同,以不尝药讥子,天下宁有是理耶?故后世议儒家持论过刻,不近情。此其一例,吾无间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