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历史离不开地理,就像唱一出好戏,怎能少得了舞台。研究匈奴的历史更是需要研究其与所处的牧区的关系。以匈奴、蒙古、党项等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似乎被大多数人贴上这样几个标签:"逐水草而居"、"游离"、"迁徙"。而本文旨在以游牧者的典型代表——匈奴为例,试着碰触一下、感官一番一直以来似乎被大家忽略的游牧者的"恋土""怀旧"情怀。  相似文献   

2.
<正>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科研"这个词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极陌生的。但是在西方,"科研"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学术传统,因此当中东铁路带来了大批的学者,似乎就注定这片土地也会成为他们的"科研"对象。他们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因为这片土地陌生、宽广,似乎有许多值得研究开发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匈奴是突厥人种还是蒙古人种?匈奴人的语言属突厥语族蒙古语族还是通古斯语族?匈人(Huns)是匈奴人吗?匈奴人到哪里去了?他们又从哪里来?他们与现在的匈牙利人(Magyars)、蒙古人是古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血缘关系?这一系列与“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同样的问题,史学界反馈给我们的回应就像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相似文献   

4.
匈奴首领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自尊"意识.冒顿单于、老上单干和军臣单干的"自尊"意识最为强烈,尤其是冒顿单干几乎达到了惟我独尊、惟我独大的地步;军臣单干、伊稚斜单于和鸟维单于继续保持着较强的"自尊"意识.王莽建立新朝后,匈奴首领重新恢复了"自尊"意识,其单于的"复尊我"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东汉刚建立时,匈奴首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强化了"自尊"意识,其单干"尊事我"的诉求就颇具深意.但是,随着单于舆的去世,新继立的单于又很快就削弱了他们的"自尊"意识,尤其是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之后,其单于的"自尊"意识越来越淡.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匈奴人没有固定的住所,也不事耕种,哪里的水草适合放牧牛羊他们就迁移到哪里,过着游牧生活。当匈奴发现了中原的富庶后,就频频从北方入侵中原。中原的历代统治者也不是好惹的,从春秋一直到汉朝,匈奴对中原的侵犯常常遭到回击。匈奴历史上最强盛时期是冒顿(mòdú)单于时代——其时,刘邦与项羽打得不可开交——匈奴有冲锋陷阵的骑兵30多万。  相似文献   

6.
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支叫“狄历”的古老少数民族就已经生活在北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这支民族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典籍里被写作“丁令”、“丁灵”或“丁零”,它是古代中国最北边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被匈奴人流放在北海边上放牧的大汉使节苏武还曾被丁零人盗走过牛羊。丁零人逐水草而居,过着食肉饮酪、衣皮寝毡的游牧生活,曾长期被匈奴奴役,其中许多人沦为匈奴贵族的奴隶。当匈奴被西汉王打败而走向衰落时,这批丁零人就和匈奴奴役的其他民族的人一起逃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为开发古代甘肃做出了…  相似文献   

7.
奇人趣事     
《环球人物》2013,(12):13
丹麦公务员穿上"皇帝的新衣"现在,公务员似乎成了大家最不信任的人。为了治治这些善于说谎的"大人物",丹麦"罗素格地"工作室想出了一招:为他们定做一款特别的"公务西装"。如果穿着这套西装的人胆敢说谎,他们就会瞬间穿上"皇帝的新衣"——身上的衣服变透明!现代版"皇帝的新衣"是在衣料中加入了一种脉搏传感装置,它能根据人说谎时的情绪波动来调节衣料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8.
据古代中国史籍记载,当匈奴冒顿单于兴盛之际,曾进犯匈奴以东诸部.这些部落就是“东胡”,即“东方野人”之意。冒顿获全胜,东胡随之灭亡.部分东胡人臣服于征服者,而大部逃往后贝加尔地区,并游牧于鄂嫩河、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河谷及毗邻地区.这些迁徙者的历史命运后来同后贝加尔和北蒙地区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他们成了后来北蒙古诸部的骨干. 公元初数世纪,中国编年史家把东胡的直系后裔称为乌桓和鲜卑.乌桓和与它北部毗连的部分鲜卑人组成了南部群体.与匈奴人战后,该群体占据  相似文献   

9.
侯世新 《文博》2010,(3):9-12,37
胡人是我国古代中原汉民族对北方和西方异族的通称。先秦时的胡,专指匈奴。汉晋时期"胡人"泛指匈奴、氐、鲜卑、羌、羯,"胡人"的范围已由北方逐渐扩大到西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商业民族,他们沿着传统意义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大批东移,不但为世人留下了精美的文化艺术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先进的科技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匈奴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存在着以"攻战为事"的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而这样一种文化也影响了匈奴的社会伦理,政治、法律乃至于教育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匈奴的战争惯用"诱兵"之策,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过多次战争的胜利,由于其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匈奴也对战争本身有着与其相关的特殊信仰,他们往往认为战争的成败与天神有关。  相似文献   

11.
高永丽 《文博》2001,(2):60-65
陪葬于汉武帝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人们都知道是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的战功而刻置。但是只要对这些石雕的内容及形象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石雕并不只是为纪念霍去病一人,而是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一是纪念霍去病在反击匈奴战争中的巨大功绩,二是以霍去病的去世为一段落、以霍去病的墓地为舞台而举行的一次表功大典——它用艺术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取得反击匈奴胜利的多种因素和条件,凡做出重大贡献者都登上了历史的领奖台,并被刻石立像永记其功。三是汉武帝为巩固反击匈奴的战果借霍去病的墓地和葬礼树大汉天威,震慑属国。  相似文献   

12.
核弹功勋——何家外孙妇女王承书。现在人们来到何园漫步时,即便是来到微风涟漪、小桥如钩的读书楼前,恐怕也很难想象当初何家四代人在这儿秉烛苦读时的身影了。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在这儿吸取过足够的传统化精华,感受过优秀的江南人气息,这儿的片石块瓦,没有把他们引向骄横、奢侈和奸诈,却更多地塑造了他们的执着、坚韧,而且是几代人一脉相承的化情结。所以,他们似乎都没有很好地继承祖上当官、理财、卖盐的本领,倒是超水平地发挥了祖上爱读书、会做学问、刚正不阿的人骨气。直到现在,若把他们的职业列表排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从事的仍是教和科研工作——这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家族传统,怎能不使人们对何园深深向往呢?  相似文献   

13.
秦征岭南考     
一、当代学者对"秦征岭南"的解读自汉以来,人们总习惯将秦朝"北征匈奴"和"南征岭南"二事并列。但是,对于北征匈奴一事,其用兵时间、所用兵力、统军将  相似文献   

14.
"瓯脱"语词,始见《史记·匈奴列传》,源于突厥语,意为"中间地带"。匈奴人操突厥语是因匈奴人曾征服、融合突厥族,形成为一族多源民族之故。古代史家曾长期较广泛使用"瓯脱"语词,从而使其经历了一个汉语化的历程,其间读音未变,而用字则有所变化,并从专用词变为通用词,甚至连内地政区之间的"插花地"、"飞地"等亦以"瓯脱"相称。  相似文献   

15.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境内,海拔1545米。在中国的名山崇岳中,似乎没有哪一座山像泰山一样同人的关系是那样密切又那样悠远。就犹如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泰山不仅慷慨地给华夏先民提供了生存的庇护,而且更给他们带来了广阔的精神驰骋的领域--从原始的东方崇拜、柴望祭天,直至儒家学说的"仁者乐山"……中华民族从这里由蒙昧走向了文明。 泰山与人的不解情结,使它在人的心目中变得分外高大。自古以来,它就被称作"岱宗"、"五岳之尊"、"天下名山第一",  相似文献   

16.
诗意酒泉     
酒泉的得名与水有关,与绿色缘深。自古迄今,过黄河西行,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似乎只有漫漫荒漠辽阔无垠,只有浩浩戈壁广袤旷远。然而,正是酒泉在内的河西四郡,恰似上苍遗落于荒原的四块碧玉般的绿洲,让天涯行旅们忘却了自己的孤寂、脆弱与渺小,顿生梦想、希冀和信心。4000年前,有一支叫羌的游牧民族在这里繁息了好久,他们被史学家称为西方牧羊人。秦汉时期,匈奴人看准了这块被祁连山融雪润泽而水草丰美的荒漠绿洲,索性强为己有,羌人从此失去家园而四处飘零。而匈奴人以此为根据地渐渐发展壮大,不断侵扰劫掠西汉王朝的中原富地。公元前121年,…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08,(3):62-65
西汉初,中国的地理形势是北面辽阔的地域属于强大的匈奴,西南(包括今青海、西藏)部是羌族生活的地区,西汉就夹在这两个强大的民族间,时时提防着他们会合力夹击,河西地区归属西汉后,汉政府为了阻止匈奴南下,羌人北上,保护河西地区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继续沿用着前代修筑长城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西汉的屯田     
一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部落。大概在商代,我国就已经受到匈奴族的侵扰。到了秦代,匈奴族占领了现在我国的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广大草原,并且南踰阴山,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当时,匈奴族已进入家长奴役制阶段,他们侵入中国以后,掳掠人民畜产,使边境人民受到灾害。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案始皇于统一中国后,曾发兵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又发动四方的“罪人”去充实和守戍边境,即史记匈奴传所谓“徙适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正史关于拓跋种姓的表述截然不同:有匈奴、鲜卑两说。"匈奴说"认定,拓跋是匈奴女"托跋"与汉朝降将李陵的后代。代国被前秦攻灭后,苻坚安排独孤、铁弗、贺兰诸部分治其故地,"匈奴说"可能是匈奴系人群主导代北的产物。匈奴族裔对道武帝建国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匈奴说"也得以在拓跋内部与"鲜卑说"长期并行。崔浩监修国史,为迎合匈奴系皇后及太武帝本人而重拾"匈奴说"。此说虽因北魏朝臣普遍反对未能写入《国记》,却传至南朝而为《宋书》所采用。中古时期北族种姓的变化,多以政治上的推动为主,并涉及血缘、地域、社会等复杂层面,拓跋种姓"匈奴说"的形成与流传,或许是一则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20.
论匈奴人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匈奴人于公元前三世纪时,崛起于亚洲蒙古草原,曾在中国北方建立一个称霸大漠南北的匈奴强国。然而,公元91年,匈奴人抛弃了它的祖先留下的国土——蒙古草原,向西迁徙,最初“遁走于乌孙之地”,潜藏在塔尔巴加泰山脉和准噶尔的阿尔泰山脉之间。公元155年,匈奴人继续向西迁徙,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