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和中式点心共存的西点。西式糕点获得了国人的青睐,成为“高级感”的象征。一部西式糕点的接受史,也是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史。奶油流出的时刻幸福感满足感爆棚经过多年的浸润与交融,造型精巧、口味独特的西点,早就在国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右图为一块巧克力奶油蛋糕,流淌的巧克力酱不禁让人食指大动、垂涎欲滴。  相似文献   

2.
王俊英 《神州》2013,(27):143-144
作为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幽默在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本族文化精华。不同的文化、语言、心理造就了不同幽默观,中式幽默和西式幽默形成了各自的风格。通过对英汉文化里言语幽默进行跨文化比较,可以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幽默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误解和冲突。  相似文献   

3.
从耳熟能详的“驴打滚”“萨其马”,到鲜少人知的“孙尼额芬白糕”“见风消”“勒特条”,京味点心里的“怪名”无处不在,且都是京点的经典。一口酥、一味甜,尝过方知怪名不怪。本地的、南来的,传统的。时新的北京的京味糕点像个谜不少老北京爱吃点心,这得益于过去几百年京城的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4.
是敬天祭祖的供品,是沟通情感的礼物,是解饿垫饥的小食,是点缀生活的闲趣。中国人的点心,吃在嘴里,体味在心中。点心,处处都是心意。图为一组经典中式点心,既有北方风味,又有南方特色。色香味兼具,令人垂涎。摄影/黄小黄节日里的点心节日是时间的仪式,中国人用形形色色的点心,为时间献上礼物。每逢佳节,总有适宜的点心,倾诉心意,点缀生活。  相似文献   

5.
那些冠以包子、锞、酥、呱嗒种种马甲的肉饱点心,证明了中国人面对食物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饮食文化特质。它的曲折迂回之路,表达了中式点心上可达庙堂飨宴,下可入百姓生活的终极趣味。蒸汽与油脂谈到肉馅点心,我们多半会想到肉饼。东汉字书《释名》中有这样的解释:“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意思是小麦粉加适量水,使合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饽饽磕子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20,(3):F0003-F0003
饽饽磕子,又称点心磕子、面磕子等,是民间制作面点的模具。过去农村,货物流通不便点心都是自家制作,面模也同样出自农民之手。民间用品,多就地取材。饽饽磕子为便于雕刻和长久使用,多选用硬度较高的枣木、梨木的材质。这件饽饽磕子用的是柳木,质地比起枣木、梨木来要软得多,但易于挖凿。在磕子的正反两面,雕凿了8个花样的面模,每面4个,正面4个较深,反面4个较浅。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2008,(10):130-131
什么原因使您选择了甜点师的行业?为什么特别喜欢做酥皮点心?因为我有一颗向往甜蜜生活的心。有一股魔力在吸引着我,在我的观念里,甜点就是一件艺术品。因此,从进入香格里拉学艺开始,我就坚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