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2020年9~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对成都市武侯区民主路宋明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其中9座宋代纪年砖室墓保存较好,出土随葬品共50件,包括瓷罐、碗、盏,陶俑、纺纶及石质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纪年墓年代跨度较大,序列完整,墓券反映了墓主的宗教信仰情况,其中M33出土买地券为西南地区首例尼姑使用的买地券。这批墓葬为研究宋代成都地区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4.
1982年诸暨陶朱山东麓桃花岭发现一座南宋纪年墓,出土了青铜器、银器、漆器、瓷器、水晶、砚台、墓志等各类文物50余件。本文结合此前在桃花岭陆续出土的几方墓志作一综合考察,对墓志涉及的人名、地名和人物关系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桃花岭发现的南宋纪年墓为与赵宋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廖虞弼家族墓中的一座。这批考古材料的发现,为研究宋代的墓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5.
2005年3月于温州景山发现的南宋赵叔仪夫妇合葬墓的墓葬形制与结构和出土遗物作完整的介绍,并以此对宋史相关内容及宋代的丧葬文化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宁绍平原地处浙江东部,行政区划主要包括今宁波和绍兴两地。历年来,在这一地区的余姚上林湖(今属慈溪)、郑巷克山、湖山牟山湖、梁辉九顶山.奉化自杜山厂、城北响铃岗、城北食品厂、白杜余家坝、白杜五岭,慈溪明湖杜湖、宓家埭窑头山,鄞县(今鄞州)鄞江狮子、洞桥上庄山、洞桥蜈蚣,嵊县(今嵊州)浦口大塘岭、石璜镇下村、中爱缸窑山、石璜苕苕山、城关北剡山、城郊岭角岭、城北金波山,新昌孟家塘岭脚村、孟家塘大岙底村、西岭凤凰村、西岭张家庄、红旗下王村。 相似文献
7.
镇江丁卯"江南世家"工地共清理发掘东吴至南朝砖室墓13座,形制以凸字形单室墓为主,另有两座前室带一小耳室的吕字形双室墓,同时还发现两座简易土坑(洞)平民砖墓。东吴墓出土的绿釉陶器器型丰富、釉色艳丽,为镇江六朝墓中首次发现。两座东晋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出土的陶俑造型别致,为研究六朝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9.
10.
2009年7月,在南京雨花台区西营村清理了4座灰坑,出土一批六朝遗物,包括瓷器、陶器、筒瓦和瓦当等。根据遗物的用途,可分生活用具和建筑构件两类。生活用具包括瓷器和陶器,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以碗和罐的数量居多,还有盘、六足砚、盘口壶和长颈瓶等,而陶器数量较少,有盆、甑、瓮、帷帐座等。瓷器多施青绿或青黄釉,部分有冰裂纹,胎和釉结合紧密。依据器底和器壁纹饰的不同,文中把瓷碗分为四型;瓷罐有双系、四系和六系三类;瓷盘多饰有同心圆莲子的莲瓣纹。依据器形的特征和纹饰判断,这批瓷器的年代应为南朝晚期。建筑构件有筒瓦和瓦当两种,瓦当又分为莲花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两类。莲花纹瓦当以细部纹饰的差异,可分四型,其中包含有复瓣(宝装)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仅发现1枚,兽面刻画比较抽象,装饰意味更浓。参照共出的瓷器年代,这批莲花纹瓦当具有比较典型的断代意义。该遗存对研究六朝都城的物质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大坟坝三座六朝墓葬是有封土的家族墓葬群,皆为刀把形墓葬,峡江地区东汉即流行用子母砖套接的曲折线形券顶式的刀形墓葬。三座墓清理出数量不等的陶器,有陶釜、甑、罐、盆和完整的炊器、日用器,其装饰绳纹富于原始特色。墓葬有打破关系,六朝墓里有东汉遗物,把前代墓葬遗物再放置新墓葬内,是否是该地区的一种葬俗,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顾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4):30-35
六朝时期建康的仓库分布颇广,按其经营性质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由官府设置之官仓;二为非官府设置之民仓。本文试以六朝时期建康地区的仓库为研究中心,就其类型、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和影响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六朝统治集团对贾谊故居的保护到了十分重视的程度,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是源于此期贾谊的政治形象上升到统治集团的宗师地位;二是源于贾谊直系后裔在六朝时期强大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16.
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通过运用自己的大脑思维和灵活的双手,创造出能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在这些物品上烙下深刻的思想印记。本将通过对六朝青瓷造型和装饰题材的分析,揭示六朝青瓷所隐含的史前原始宗教巫术、道教和佛教信仰等思想内客。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造型、纹饰、胎釉、工艺等的分析与比较,证明福建两晋青瓷与浙湘赣粤所出共性较多,而南朝青瓷则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文化成因应与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20.
王盛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5):65-67
汉魏六朝石刻语料数量丰富。而且极具时代特色。在词汇研究上意义重大。考释其中的词语,有利于碑的疏通理解,可以弥补辞书用例的漏缺,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甚至全面认识这一时期语言的全貌也有积极的作用。本选取汉魏六朝石刻若干词条,采用排比例证、词义溯源、结构分析等方法进行考释,希望能对前贤或辞书的成说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