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书语言是志书内容的载体,影响着志书的质量,志书编纂人员需正确运用语言,特别是对志书语言中“准确严谨”与“模糊语言”、“朴素真实”与“生动形象”、“述而不议”与“点睛之议”、“文约”与“事丰”、“图文并茂”与“图从于文”等相对或相关的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更应谨慎把握。本文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院志》为例进行相关论述,从一定程度上对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建议,力图为志书语言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方志语言应体现的美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书作为“一方之全史”,是当地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高度综合。编修地方志就在于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发挥出“资政、教化、存史”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志书要获得这种社会功能,不能忽视在语言表述上的美学要求,应该在准确、规范的前提下,力求简洁明快、生动具体、铿锵有力、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优美、深刻的印象。语言美是志书美感和美因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历代及首轮新方志编修经验,认为志书语言风格可概括为“信”、“达”、“简”、“雅”四个字。即要求志文要真实可信,文辞通达,言简意赅,优美典雅。  相似文献   

4.
模糊美是指语词既具有朦胧而又广泛的语义外延,又具有由朦胧产生费解、由一时费解走向豁然开朗的审美效应。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精确、意象和想象。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接受者产生审美感受,这种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具有模糊美的必然性。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实例分析,对汉英翻译文学语言模糊美磨蚀的成因进行较为透彻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陈挺 《福建史志》2007,(4):17-19
编纂地方志书.被视为著述大业。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曾指出“志中文字俱关史法”、“全书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不可忽也。”可见前人修志已充分认识到行文表述与志书质量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志书行文.这对编修新方志也有重要的借鉴。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一些新编志书.对地方志特别是新方志的语言表述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文拟就此做一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模糊语言。作者将讨论模糊语言的两种来源:广义和狭义上无限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对一些观点的看法。接下来,又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可消除性并认为模糊性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只能在考虑到人们之间交流的需求上得到相对的消除。  相似文献   

7.
讲究志书语言的简洁、凝炼,是我国修志工作的优良传统。历代方志学家都强调志书语言要“文约事丰”、“文约忌广”。当代不少方志学家在论及志书美学观时,一般都将语言美列为方志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语言美包括准确性、鲜明性等诸多因素,而讲究语言的简洁性、浓缩性,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谢丛蓉 《神州》2012,(30):155-155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广泛应用,造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本文从词汇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法模糊三个方面,分析模糊语言在广告中发挥的叹为观止的妙用。  相似文献   

9.
方志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史志体例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史书竖写,而志书横分竖写。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竖写”,是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记述:“横分”,则是对事物并列进行记述。或者说,“竖”指时间,“横”指空间。将“横分竖写”视为志书在体例上区别于史书的主要特征,导致将志书编写制肘于“横分到底”的巢臼,限制了志书体裁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改革;导致只重形式,认为只要是横分占绝对就体现了志体的基本特征,忽略志书与史书编写的根本区别,造成对志书性质把握不准,对志书资料的系统性、真实  相似文献   

10.
清人章学诚说:“辞不雅训,难以远行”。他把志书语言特点概括为“要简、要严、要核、要雅”,“忌条理混杂,忌详略失体,忌偏尚文辞,忌妆点名胜,忌擅翻旧案,忌浮记功绩,忌泥古不变,忌贪载传奇”。这些观点对新志书编修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省第二轮修志工作已全面展开.各地对如何提升志书的品位与质量也作了许多探讨.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志书属“信史”.是“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乃“经世致用”之书.资治之书,存史之作,教化之本。因此,志书品位质量不啻是志书的生命。本文拟就如何提升续志的品位与质量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求教于修志同仁。  相似文献   

12.
志书记事行文关系志书质量,历代志家多有论述,有的提倡“省字、省句”,有的要求“文简事赅”、“文约事丰”,有的则认为应当做到“简、严、核、雅”。可以说,志书记事行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目的都在于提高志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首轮志书与部分第二轮志书篇目的比较,认为近年部分第二轮志书篇目采取“板块集结”、“类目位移”的新做法,主要是集中加强环境、人、改革开放、三次产业、党委决策、政府管理、社区等板块,以形成规模效应;将特色事物、基础设施、综合管理、精神文明创建、重要产业前置以达到强调其重要性的效果,打破了首轮志书按照自然与社会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产业结构自身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逻辑关系安排类目,只将少数特点事物升格处理的做法。文章认为新的做法可以尝试,但必须看到板块集结部分得到加强充实的同时,削弱了产业、行业、事业这些社会本体内容的记述,造成门类分量的畸轻畸重或“志中志”。过多地用前置的方式强调事物的重要,也削弱了志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作者认为,门类设置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保持志书基本门类的相对稳定,保持志书门类与社会的长远发展衔接,才有利于方志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表是志书的一种体裁,在志书中得到广泛运用。表格科学合理,不仅可以补充文字记述的不足,增强志书的表述能力,还可以收到直观形象、活跃版面的效果,对提高志书品位大有裨益。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表格?笔者认为,首先要认识表格的概念与作用,明确表格的类型与创新,掌握表格的要点与要求,然后认真做好表格的编制工作。一、表格的概念与作用编纂人员编制表格,首先要认识表格的概念、弄清表格在志书中所起的作用,增强编好表格、提高质量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史志 工作 随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认为:编修志书要注重修与用并重的方针;年鉴出版的时间不宜拖得过长;修纂志书依然要依靠“众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者喜欢用“方志”一词作为所有志书的统称,然而,是否准确值得研究。传统地方志都是记述地方(地域)或地方(地域)之上事物的,或者如梁启超所说地方志是主流。用方志一词反映了这种状况。当代地方志的记述对象已超出了记述地方(地域)范围,就不应再用“方志”一词。再说,“地方”是与国家(中央)相对应的概念,并无超出地方甚至广及地球的所谓“广义”。在方志出现之前已有分类记载名言警句的志书,应以“志书”作为所有志书的统称,地方志书只是志书大家族之一支。  相似文献   

17.
王新环 《中国地方志》2012,(12):46-48,4
胡适在《上海小志·序》中谈到方志纂修中存在着“贤者识其大”与“不贤者识其小”的问题,批评那些自认为贤者的修志者在志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政事、官事等所谓的大事而忽略或者淡化“纤悉琐屑”的民情、民风等民生状况。这种现象在一些新修志书中一直存在,即为思想意识中的“官本位”与“民本位”问题,表现为“官本位”思想越来越浓厚。志书内容在“识小”方面的缺失,不但不利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是志书流传不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语言的准确与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敏 《丝绸之路》2009,(14):93-94
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追求准确性的新闻写作中,也难免会用到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但不会阻碍新闻作品的准确性,相反,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生动。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可以共同为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服务。  相似文献   

19.
志书的主编,既是志书的设计师,又是志书的工程师。志书的设计指的是篇目设计或框架设计。设计要体现志书资治、存史、教育功能和时代性、地方性、资料性、科学性、权威性特色。设计告成,即蓝图形成,接下来就是按照图纸准备原辅材料。验收原辅材料,虽然是技术员(编辑)的事,但作为设计师和工程师(主编)必须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笔通过一段实践后总结认为,在志书资料验收上要切实把握好“全”“准”“顺”三个字。  相似文献   

20.
有关方志学史和方志理论的书藉和文章谈什么是志书之生命的种种判断,引起了我的注意:诸如“指导思想是志书的生命”、“资料是志书的生命”、“质量是志书的生命”、“真实性是志书的生命”、“历史真实性是志书的生命”、“存真求实是志书的生命”、“地方特色是志书的生命”;志书的生命这样之繁多,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