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乾隆时期统一新疆之初,清政府将伊犁作为统辖新疆的中心,迁移驻防人口及屯垦人口,人口增长迅速。晚清边疆危机时期,由于战乱破坏和沙皇俄国对土地和人口的掠夺,伊犁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新疆建省后,虽然历经20多年的发展,伊犁地区人口恢复缓慢。纵观清代伊犁人口的演变,其阶段性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陈尚敏 《上海地方志》2023,(3):39-46+94-95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家族对其生活的地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往往被冠以“望族”。值得注意的是,自隋唐科举制产生之后,“望族”的建构途径逐渐由原来的世袭或军功变为科举。至少在明清时期,“望族”基本是由科举建构起来的。尝试用“科举家族”的概念代替传统的“望族”,其意义在于凸显科举制对传统社会的型塑,赋予“望族”以新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意涵。清代甘肃修志156种,其中可以考知的由科举家族编纂的有11种,涉及的科举家族有7家。虽说科举家族编纂志书在清代甘肃并不普遍,但这些志书多为上乘之作,其中四种被民国史志学者张维誉为陇上名志。另外,科举家族编纂志书也是其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地方志中所见清代广东妾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广东人纳妾现象较为普遍,地方志中记载的大量的守节妇女的身份就是妾。一般认为,妾为富家大族的附属群体,在丈夫去世后是被出或转嫁的,但广东地方志中记载的大量的守节的妾不仅从事多种农业、手工业劳作,还在守寡期间默默地继续承担持家育子的重担,以自己的德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记载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沿革等方面的著作,它源于两汉的地记,经历了隋唐的图经、南宋的定型地方志,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地方志几千年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时代性,即地方志能够比较及时准确地记录某一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从地方志演变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某一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地方志.  相似文献   

5.
本以清代陕西汉中地区为例,结合水环境的变动情况,重新审视志书中所载灌溉亩数的失实问题,指出在运用相关地方志书中数字记载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别真伪。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方志》2007,(1):62-64
1月4~5日△《墨玉县志》志稿评审会在和田市召开,自治区、各地州市县33名专家、学者参加。1月6日△古尔邦节前夕,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武星斗、迪木拉提·木沙、刘星带领机关有关处室同志走访慰问退休的少数民族干部。1月13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区地方志系统开展以提高职工素质、提高工作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双提高”活动。△昌吉州召开史志工作总结会议。会议提出将2006年确定为昌吉州史志工作质量素质效益年。1月20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召开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创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有关事宜,并签…  相似文献   

7.
屯垦是我国历代政府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重要国策之一。历代屯垦以清朝在新疆屯垦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屯垦不仅为戍边的军队提供了物质保障,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巩固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屯垦文化。屯垦文化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进步、维护祖国统一,特别在增进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明方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汤欣瑀 《上海地方志》2023,(3):47-54+95
随着贵州内地化进程深入,清代成为贵州地方志修纂的高峰期,保存流传的地方志数量多。与前代相比,清代修纂的地方志体例趋于完备、内容趋于翔实。这一时期,贵州地方志中保留大量的灾害相关记述,除了专门设置《灾祥》篇目外,在《祀祷》《艺文》《物产》等篇目中也有灾害记述。不同篇目灾害记述的来源、繁简、侧重不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灾害灾情、灾害理性认知、禳灾祈福、灾害文学四类。灾害记述中隐含官方对自身正面形象的塑造,蕴含对民众安分守己、积极行善的教化引导。本文对清代贵州地方志中的灾害记述进行探析,分析文本所显示的灾害文化,透过文本看到官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方志》2004,(1):62-64
1月 6日~ 8日新疆军区军事志办公室举办年鉴、志书编纂人员培训班 ,6 0多人参加了培训。1月 10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召开全体职工大会 ,总结2 0 0 2年工作 ,安排 2 0 0 3年工作。1月 14日通志工作处召开 2 0 0 3年《新疆通志》出书单位主任 (主编 )会议。《群团志·工会》、《  相似文献   

10.
11.
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对家族是清代新疆重要政治势力之一,本将该家族放到清代新疆政治中进行考察,分析了该家族投清之背景和影响、家族成员担任阿奇木伯克的状况、对清代新疆政局稳定的影响等几方面,认为该家族是清朝统治新疆的重要依赖对象,为维护边疆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的修纂人员、资料及经费是志书修成的基础。清代广西地方志的修纂人员包括地方官员和本地士绅,官绅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理,共同完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志书修纂的参考资料大体上分为两类,一为文献资料,一为调查资料。修志经费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为主修官员捐俸倡修,一为本地士绅捐资助修。大量人才的参与,以及丰富的资料和充足的经费,为清代广西地方志的修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清代广西所修地方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13.
14.
"冰岭道"作为天山南北之间的重要交通道路,其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缺乏,缘此,本文在对诸多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该道的命名;道路的台站、住宿与交通工具等建设;道路的里程;道路在军事、屯田与贸易等方面的使用;以及道路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并考证出冰岭道在道光年间那彦成的新疆善后处理中并未封禁的史实。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教派性质问题 ,学术界有人认为 ,清代前期是苏非派居主流地位 ,而晚近以来的逊尼派是由苏非派转变而来的。本文不赞成此种观点 ,认为有清一代新疆维吾尔社会如同今日一样 ,都是传统逊尼派性质 ,不存在苏非派曾居主流之势 ;清前期的和卓家族虽出自苏菲神秘主义教团 ,但并未改变当地伊斯兰教的传统逊尼派属性 ,进而认为现代新疆那种在宗教礼仪等方面与传统逊尼派有明显差别的苏非派(狭义依禅派 )是清末民初出现于南疆的 ,此前没有此类教派存在的明显迹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部分清代地方志中关于"列女"的记载进行分析,将列女的构成分为节妇、烈妇和贞女三类,并由此分析清代的贞节观念以及在地方志记载中守节的妇女及其反映出的贞节观。  相似文献   

17.
衡宗亮 《清史研究》2020,120(4):101-111
乾隆年间,清朝在统一新疆进程中,试种豌豆成功后推广种植。清代新疆前期豌豆的种植区域在天山北路有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以及塔尔巴哈台;天山南路主要有喀喇沙尔、叶尔羌、和阗等地。豌豆在新疆的种植对于清代西北边疆治理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军需、节省帑币、促进农业生产和丰富民众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在清朝统治下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都比较稳定,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清代根据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伊斯兰教政策,恩威并用,政教分离,包括宽待与优抚和管理与限制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
张建功 《新疆钱币》2006,(4):55-56,57
笔者有幸于2006年夏初在泉友处见到两枚清代新疆“道验”五十两银锭。初不以为然.看后便无法释手。现以实物为依据.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研究体会,撰此拙文,以期涉足这一领域的爱好者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