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芳 《巴蜀史志》2014,(6):39-42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即土地问题,亦即吃饭问题,生活不能解决,革命断难成功”。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评价中国的土地改革时称“土地改革是相对于城市和现代经济领域进行的一种巩固农村政权的平行过程,是一桩石破天惊的大事”。20世纪30年代,川陕苏区的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政治、经济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川陕苏区农村的历史进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三农”问题仍然是核心问题,研究川陕苏区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即使当代发达的市民国家,农民与“农民的子孙”仍然是人口的主体。而中国人口占世界1/5,农民(农民身份者)却占世界2/5。传统中国有“世界之最”的“农民战争”,新中国诞生于农民革命”,当代中国又振兴于“农民改革”。农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后,即发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党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能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还必须把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发动起来。因而把农民问题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 1922年党的“二大”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的最大要素。……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 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了农民问题决议案,决定在党的中央和各区委设立  相似文献   

4.
<正>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以彭湃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海陆丰掀起大规模农民运动,举行三次工农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进行大量尝试和实践。在党领导海陆丰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卓绝斗争的基础上,这块热土“孕育了‘敢为人先、依靠群众、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海陆丰革命精神”。[1]这种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激励一代代仁人志士不忘初心,英勇顽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相似文献   

5.
张秀华 《史学集刊》2002,1(3):28-31
在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教学与研究中.长期以来对“农村割据”、“军事大本营”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个概念有所混淆。其实三者是有区别的:农村割据在方向选择和依靠力量等方面都不同于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本质上仍然是城市中心论;军事大本营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或者说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由割据地区和军事大本营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6.
解放初期,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因为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打败日寇,赶走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工人成了真正的国家主人。当时农村大搞土地改革,农民“斗土豪劣绅”分田地;城市大搞“三反五反”。紧接着又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相似文献   

7.
在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有见于此,提出“平均地权”,企图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民主革命,实际上则是围绕着农民群众的土地问题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共两党为此展开了斗争。无疑,能否正确解决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土地问题,解放农村生产力,则成为国共两党成败的关  相似文献   

8.
1932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了尽快使穷苦农民得到翻身,红军一面和敌人作战,一面抽出数千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指战员,组成农村工作队,分片负责,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当时土地革命运动的情况,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几件文物中看出一个梗概来。一、“怎样分配土地”《怎样分配土地》(图一),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编印的一本小册子,里面讲了“为什么要分配土地”、“怎样分配法”、“土地问题解答”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期尤其是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中,对中国农村经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坚持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阶级分析方法,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虽然标榜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对中共革命道路并不认同的学者进行论争,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农民处于贫困化状态、土地分配集中、地主剥削农民、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主张中国必须走反帝反封建之路,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集体化农村经济。以上研究和看法,对阐释、传播中共革命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改造社会、为革命服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成为中国近百年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二轮修志开始以后,“三农”也同样成为志书记载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对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必须认真研究“三农”在志书中的记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坚持十四年,扩展十七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义和团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规模壮阔的以农民为主力的革命斗争,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止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义和团运动证明了中国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反帝斗争一支  相似文献   

12.
盖庆芳 《沧桑》2010,(1):107-108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落后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问题和土地问题,实践证明,这个问题的没有解决是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派”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派”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雷颐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大批后来被称为“中国农村派”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且受过良好现代社苦学训练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运用现代社会学的“科学”语言和方法,对中国农村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和...  相似文献   

14.
托起绿色的繁荣———信阳县农村信用社发展纪实文/李建华信阳县淮南,这块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有一支肩负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支持辖区农村经济发展”重任的金融队伍。这支队伍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高举支持“三农”的旗帜,把支持“三农”作为工作...  相似文献   

15.
1927年,正当国民党反动派连续制造“四·一二”“四·一五”和“七·一五”事件,中国革命人民遭受残酷镇压,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时候,以现代农民运动闻名中外的海陆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有力地反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革命的血腥镇压。但海陆丰武装起义三起三落,海陆丰武装起义所建立的红色政权前后只存在了四个月。这是为什么?笔者试图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其成败的主客观原因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翁有为 《安徽史学》2011,(6):113-116
<正>一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没有大的社会变动,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不小的持续性的变动。这一变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外,还有我们通常所称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21,(1)
正1929年4月,针对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还明确地提出了"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军号长鸣     
在新县箭河公社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参加过“反击麻城红枪会暴乱”,“黄麻秋收起义”等战斗的一把军号。达把军号鼓动了鄂豫皖地区的军民贯彻执行毛委员指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号令,它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的实物见证。一九二七年,箭河地区的农民运动在毛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镇压广东农民运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党在广东清党反共中,使用武力镇压其全力扶持过的农民运动,引发和放纵土豪劣绅民团对农会和农民进行疯狂报复。国民党内一批与广东农村封建势力有紧密联系的“腐化分子”,公然勾结土豪劣绅摧残农会压迫农民,并将清党反共之火,烧到一帮曾经遵照“总理遗嘱”而努力国民革命的“忠实同志”、“总理信徒”、“革命青年”、“真正国民党员”身上,使国民党走上政治腐败之路。国民党因镇压农运而丢弃农民,深深地埋下日后失败的祸根。  相似文献   

20.
朱宏才 《攀登》2001,20(7):132-135
作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1927至1928年间,党的一些卓越领导人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已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阴影;而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这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