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7月26日,《人民政协报》副刊《春秋》以极大的篇幅,高调报道了《闻一多传》作者王康。首先是标题便用了大字号:《王康与闻一多》。作者首先叙述了与闻一多这位中共挚友、爱国民主人士和烈士有着师生、叔侄关系的王康,在西南联大这座"民主堡垒"中与闻一多及其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的交往过程。对他们的熟知和了解,为王康日后写作《闻一多传》奠定了基础,这就意味着写好《闻一多传》,非王康莫属。接下来介绍了王康在西南联大主办当时影响力极大的《时代评论》的经过。抗战胜利后,由闻一  相似文献   

2.
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张清常1938年10月6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常委会决议成立编制本校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罗庸为委员,冯友兰为主席。1939年6月30日,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  相似文献   

3.
李海鹰附语:首先,因为有了闻一多先生这首充满真挚、浓郁情感的诗,才有了我谱曲的基础。闻一多先生在70多年前写这首诗时,也许想不到澳门终于在本世纪末就要回归祖国了;其次,我很幸运,能在70多年后通过《澳门岁月》大型专题片与文化先人做了一次历史性的对话。今天,我特通过《新文化史料》双月刊,为澳门回归祖国再次表示祝贺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1941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以继承、发展、创新的观点全面地研究了《周易》,其成果,便是他遇害后由朱自清先生编入《闻一多全集》中的《周易义证类纂》。闻先生在该文的前言中说: 以钩稽古代社会史料之目的解《周易》,不主象数,不涉义理,计可补苴旧注者 百数十事。删汰芜杂,仅得九十。即依社会史料性质,分类录出……根据这些原则,他将《周易义证类纂》分成“有关经济事类、有关社会事类、有关心灵事类”三大类。类下又分“器用、服饰、农业、刑法、占候、祭祀、乐舞、道德观念……”等二十一项。仅从他的这种分类上,便不难看出他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把《周易》从“玄境”拉回到“人境”中来。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4,(1)
<正>兹在《浮石禅师语录》卷首发现钱谦益序文一篇,即《浮石禅师诸会语录序》(以下简称"钱序")。此文不见于钱仲联先生整理辑补之《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乃钱谦益集外文。内容涉及钱氏在明末清初的佛事活动和佛教思想,是关于钱氏佛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今将序文录出标点如下:浮石禅师诸会语录序浮石禅师刻《福城语录》竟,请余为之序。既而携李、松陵、广陵诸会语录次第刻成,复以全录序为请。余之序福城录也,举善财南询因缘,谓"师于妙峰顶上,亲见德云,了毕大事";再举文殊采药因缘,拈出师一片  相似文献   

6.
《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发表了张宏明先生的《〈金石录校证〉标点辨误一例》(以下简称“张文”),摘引了拙著《金石录校证》卷十一“祖丁彝铭”中一段文字:“李氏名公麟,字伯时父,有《古器图》一卷行于世云。”张文认为“字伯时父”的“父”,应当“为下一句之首。即《古器图》一书系李公麟父亲所写,而非李公麟之作”。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提出两点反驳的意见,以就正于张宏明先生。一、《古器图》的著者绝不是李公麟父亲。张文认为“《古器图》一书系李公麟父亲所写”。试问证据何在呢?查一下宋代的正史和野史、笔记,根本没有这种记载。如果李公麟父亲确曾写  相似文献   

7.
周利成  左力 《百年潮》2020,(1):62-66
1946年7月15日上午,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下午的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与大儿子闻立鹤一同回家,当走到西南联大职员宿舍时,身后一声枪响,闻一多应声倒地。立鹤立刻扑在父亲身上大喊:"爸爸!"四个身穿蓝色中山装的大汉从前后扑来,向立鹤连开三枪后将其从父亲身上拉起摔在一旁。立鹤还想挣扎着起来,再中两枪后倒在血泊中。四个大汉集中火力射击闻一多头部,闻一多当场气厥身亡。  相似文献   

8.
作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当年西南联大的历史学会主席,本文作者近距离地接触着闻一多,感受着这位走出书斋的学者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9.
秦建明 《文博》2005,(6):94-96
闻一多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七十二》的文章,甚是精采。中国古人好用七十二之数,文中对七十二这个数字进行了研究,说此数本出自五行思想,将一年三百六十日按五行五季分为五份,其数就是七十二。但还有一个三十六之数也是中国古人好用之数,且与七十二关系非同一般。惜乎闻一多先生说: “如今且撇开三十六不谈,单说七十二。”没顾得上对三十六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原名家骅,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一个书香门第,幼读诗书,常“忘寝食”。后入清华学堂,“五四”运动时曾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到上海去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清华毕业后赴美学习美术。归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后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抗战开始后转入西南联大。他既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出版有《红烛》、《死水》等诗集,又精研中国古代文学,旁及历史学、民俗学、文字学、训诂学,无所不通,而且功力很深。他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都是中国文学系教授,当过系主任,主要讲授《易经》、《诗经》…  相似文献   

11.
1993年5月,笔者应阚维雍烈士海内外亲属请求,为烈士寻“根”,得见民国十年(1921年)刊行的《阚氏宗谱》残本数卷,意外发现该宗谱首卷有两篇序文,一篇是王揖唐撰《合肥阚氏新修家谱序》,一篇是孙中山撰《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两序皆1920年4月写于上海。经检索现有孙中山著述,均无此篇序文,始知该序为笔者首次发现的孙中山佚文。  相似文献   

12.
有话说田间     
邢卓 《钟山风雨》2013,(2):21-23
田间的大名我是早有所闻的.十五六岁的时候"文革"烽火正炽,我在捣毁的学校图书室里捞得过几本书,其中就有田间的诗作,现在已忘了是哪家出版社的版本,反正田先生的《致战斗者》《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戎冠秀》等大作从此就印在我的脑袋里了.后来又在不断补充的知识中得知田间上世纪30年代曾参加过"左联",闻一多对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说到"左联",就想到鲁迅,说到闻一多,就想到那篇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对鲁迅和闻一多的崇敬带动了我对田间的景仰.  相似文献   

13.
陆费铭绣 《中华遗产》2007,(12):144-145
2006年11月《中华遗产》杂志编辑陈旭同志来我家采访,提到《中华遗产》上将刊登一篇《中华书局百年沉浮录》(下称《沉浮录》),要求我对他所提出的问题逐一回答。我将他要看的纪念父亲的材料取出给他看,他选了一些材料复印或拍照,临别时,我要求他在文章发表前给我过目,但并没如愿以偿。2007年3月友人告诉我《沉浮录》已发表。经联系我收到该期杂志。读  相似文献   

14.
《两般秋雨(?)随笔》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笔记,(后简称《随笔》)作为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梁绍壬,字应来,号晋竹,钱塘人.从《随笔》的个别篇章中,和作者表弟汪适孙给《随录》写的序文里,可以约略见到作者的家世与生平.序文说作者以“宰相之,华胃,膺孝廉之巍科.”指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又中过举人.  相似文献   

15.
传奇青木川     
一个小镇,一位名人,一段传奇。青木川,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最早知道这个小镇,缘于陕西省著名作家叶广芩的小说《青木川》。七年前,因工作关系参加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协主办的"第二届抒写西部·秦直道采风活动",我有幸与叶老师同行一周,近距离感受她的博学多才和平易近人,听她讲小说《青木川》的创作过程。叶老师是一位在行走中创作的作家,最早走进青木川,是为另一本小说搜集土匪题材。她说:"我与青木川的接触带有戏剧性质,80年代初,我要写一篇叫《洞阳人物录》的小说,其中涉及土匪,那时我不知道陕西哪里有土匪,就在地图  相似文献   

16.
对王佐贤先生早有所闻。也看到了《黑龙江日报》和《北京晚报》介绍他的文章。近年来,王先生给我刊《满族研究》写过几篇小稿(有的以其号“木叟”发表),因此也时有书信往来。王先生有一封信是用毛笔写的。好漂亮的字!一纸行书,洋洋洒洒,摇曳多姿,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浓郁的笔情墨趣。所录新通信地址,虽蝇头小字,但毫厘锋颖之间,仍灵活有致,气脉贯通。真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位八旬老翁之手笔。于是我去信邀请王先生为《满族研究》题词。王先生虽久已不写大字,但终于还是写了一幅,仍为行书,骏逸飞动,气完神  相似文献   

17.
《敦煌变文集》是蒐辑敦煌出土汉文卷子中说唱故事类作品的总集性著作。为它作补充的,国内近来多有。如,周绍良先生在这方面贡献最大,在《敦煌变文论文录》中附录五篇,又据日本龙谷大学藏本校录出《悉达太子修道因缘》一篇。此外,潘重规先生《敦煌变文集新书》补入台湾藏本一篇。最近张锡厚同志又据苏联新发表材料补录一篇,这些都是可喜的成绩。他们都是从新公布的材料中校录出来的。查阅早已公布的北京《千字文》号,伦敦斯号,巴黎伯号等原卷或其缩微胶卷,进行爬梳剔抉的,也有人在。如,刘铭恕先生在《斯坦因劫经录》中录出若干条(但未明  相似文献   

18.
序文在《全元文》中所占比重很大,据笔者统计,仅诗歌序文(含单首诗序、组诗序与诗集序)而言,《全元文》就收录了1805篇。经检索,我们发现《全元文》漏收的诗歌序文尚有许多,兹先行整理补充篇目425篇。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学府,培养了不少著名学者,本刊将陆续向读者介绍他们的事迹。本期介绍的是徐晋如先生写的《诗人、学者和伟大的爱国者闻一多》。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胡风案件”50周年,也是父亲胡风逝世20周年。关于“胡风案件”中涉及的这一群体的情况,我曾编过一本《我与胡风———增补本》,里面有“胡风分子”或他们的友人们感人的回忆;至于有关我父亲的情况,我母亲曾写过《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和《胡风传》,详细地回忆了他的一生,并为他说清楚了一些情况。甚至我也写过一本回忆我父亲的著作《虽九死其犹未悔》。现在,我只想从鲜为人知的另一角度来谈一下“胡风”一案中的另一部分受害者。他(她)们是主动撞进枪口的,即在“反右”运动中坚持正义为胡风说话的一大批学生,他们因为替“反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