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60年代,为争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阵地,美国对新中国实施了以冷战宣传为主要形式的心理战。美国对华冷战宣传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广播渗透、播撒传单、涉藏反华宣传、针对中国研制和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开展心理"反宣传"计划。50年代的心理宣传计划,带有明显的战时色彩,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其心理宣传攻势直接服务于战争需要。60年代,美国对华冷战宣传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冷战宣传手段的多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美国对华开展的大量负面冷战宣传势必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塑造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种冷战宣传触及了东西方对抗的本质——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冲突。通过对华心理宣传,美国试图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意识形态,旨在达到促使中国国家体制发生变更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宣传画用它特有的艺术语言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变迁。然而,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画却没能保持艺术创作的原则要求,其在创作理念、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都明确显示出极端政治化的倾向。这一特殊时期,那些已经沦为政治符号的宣传画是对宣传艺术的极端异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将香港打造成为展示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橱窗",美国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活动。美国通过向香港输出文化产品,援助部分知识分子,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意识形态,旨在达到促使中国"和平演变"的目标。美国的上述活动影响深远,对当代香港社会和民众心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当今香港青年人价值观呈现的西化趋势与冷战时期美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活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地区敌伪政权为了支持日本的对华侵略和殖民统治,除在军事和经济上积极配合支持外,在舆论宣传和思想控制上也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对沦陷区民众进行殖民奴化宣传。它竭力美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和苏联,诋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战,宣扬欧亚人种的对立,分裂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为法西斯集团及其附庸歌功颂德。为了使其宣传更具蛊惑力,敌伪政权的奴化宣传以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为"旗帜",并披上"尊孔"的外衣,同时盗用三民主义名义,将自己标榜为孙中山思想和事业的继承人。然而,在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面前,敌伪政权的这些丑陋表演,都只不过是一些自欺欺人的伎俩,并不能发挥多少欺骗和麻痹中国人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抗日宣传画不仅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情感、激发了抗战热情,而且在瓦解日伪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艺术武器的作用。一幅抗战壁画使日军抱头痛哭、一张传单画使日军胆战心惊、一卷宣传画使伪军弃暗投明……抗日宣传画充分发挥了"反战"的作用。"枪炮子弹是我们杀敌的重要武器,图画也是我们杀敌的重要武器之一。"(高帆:《黄镇创办〈战场画报〉》,姚中明等主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在伟大的民族战争之  相似文献   

6.
对我而言,关于“大跃进”、“文革”、政治宣传画的点滴印象,大多来源于父辈闲谈时的只言片语。在做这期专题时,面对一摞摞“红光亮”、“高大全”式的宣传画,我很疑惑,这能代表上世纪中期中国的美术水平吗?那些亲手创作宣传画的画家.又是否认同自己的作品呢?在北京盛夏的一个午后,我们拜访了83岁的油画家张文新先生。  相似文献   

7.
靳埭强文化招贴作品鉴赏——《汉字》系列之山水风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贴又名海报或"宣传画",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绘制的文化海报既富中国文化气息又兼具个人风格的海报,研究如何鉴赏他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昀 《世界历史》2016,(4):27-36,156,157
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严峻形势,杜鲁门政府酝酿出台欧洲复兴计划。为了动员美国民众支持这一计划,杜鲁门政府构筑了一套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话语体系。他们从"自由"着眼,制造国家安全威胁,并将苏联视为"他者",与社会团体共同塑造了美国作为"自由捍卫者"的国际形象。借助宣传欧洲复兴计划这一有利时机,美国将强烈的道德因素注入追求国家利益的对外援助政策中。这不仅赢得了美国民众对欧洲复兴计划的认同和支持,而且为美国政府全面介入国际事务提供了"合法性"理由和意识形态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前段时间的围棋"人机大战",引发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追捧。但在20世纪的中国,"人工智能"一度被斥为"伪科学"。最初是受到苏联影响。20世纪50年代,因为"人工智能"被苏联官方斥为"资产阶级的反动伪科学",所以中国在50年代几乎无人研究"人工智能"。六七十年代,苏联放开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但因中苏交恶,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冷战宣传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是沿着文化分析、国内因素考量和帝国视角三个方向行进的。学者们采用文化视角把美国对苏联东欧的心理战解读为向海外投射美国国家身份和文化;用组织文化和政治文化概念探讨宣传制度机构分合演变背后的根源,把冷战宣传解读为美国政治文化和"自由国际主义"外交理念的产物;借鉴后殖民视角,把冷战宣传解读为一种追求无形控制的"文化帝国主义"战略。推动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在于,学界并未仅仅把对外宣传视为对外部因素回应的产物,而是积极探寻其在美国国内和美国文化层面的历史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界在大力提倡冷战"国际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冷战"国家史"的方面,注意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国内因素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美术宣传活动是抗战文艺中最为活跃的一环,美术工作者是抗战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广大爱国画家不仅创作了大批反对侵略、鼓动民众起来抗战的优秀美术作品,而且还通过举办画展的方式募集捐款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甚至投笔从戎,拿起武器投身于战斗,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美术作品中政治态度的从古代的隐晦暗喻表达变成了近代尖锐明快的宣扬,从上层精英圈内部的小众流传成为了革命先锋对普通民众的大幅扩散。于晚清出现的宣传画,在救亡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被大力发扬,骤然成熟,顺势成为了最为政界重视的的宣传工具。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博弈,在五四运动后以宣传作品政治性的绝对优势胜出,在解放战争后美术作品的政治宣传性扩散向全国。中共宣传受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常以塑造新道德标准、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爱国热情为口号,以贴近农民审美情趣为风格吸引民众关注进行革命动员。本文试图展示近代美术与政治的关系,以解放战争期间的这一转折期的报刊为典型,对以上问题做出探索,并回溯近现代革命性绘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新疆作为抗战大后方和苏联运输援华战略物资及人员往来的唯一通道,对于争取全国抗战的胜利意义重大。一个重要的课题:打通国际路线,凝聚疆内一切抗日力量,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任务。而1933年登上新疆宝座的盛世才,为了巩固政权,审时度势,竖起了"亲苏"、"反帝"的旗帜,并在苏联的推动下与共产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了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其机关刊物《反帝战线》就是共产党及爱国进步人士领导新疆人民建设新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主阵地。国难当头,他们顶住盛世才后期的"白色恐怖"政治压力,以《反帝战线》为喉舌,宣传抗日思想,号召新疆民众积极援助抗日前线;开启民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科学理论;抵制和防御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政治诱降,巩固和建设抗战大后方。在同时代的进步刊物中,《反帝战线》出色地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抗日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4.
关心 《民国档案》2013,(3):102-107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非常时期,表现为政局动荡、思想活跃、文化丰富等多种特点。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为一个拥有众多青年成员的宗教社会团体,在此期间,顺社会变革和艺术发展之势,于传播宗教与服务社会之时,以其丰富的音乐传播活动深入于各地城市社会之中,在联络与教育青年、推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向广大青年和社会民众大力推广音乐文化,扩大了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中西音乐艺术的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基督教青年会"服务社会"活动的开展,都促进了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的发展。随着其向本土化、世俗化的转变,这种音乐推广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效更加明显,不仅丰富着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推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近代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苏联文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如同十月革命一样,被看作洪水猛兽,统治者用尽方法,对它加以封锁、禁止和隔绝。在反动统治时代的中国,也没有例外。中国反动统治者,从直奉军阀起,一直到蒋介石,都是如此的。"(曹靖华《苏联文学在中国——为苏联真理报而作》)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成立宣言公开声明,中国抗战文艺工作者试图将抗战的文化事业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中,"在增多激励与广为宣传的标准下",  相似文献   

16.
《反帝战线》作为抗战时期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的机关理论刊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推介、中国革命理论的宣传、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成就的推崇,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力阵地.《反帝战线》借助纪念活动发表系列纪念文章,通过多种方法、多主体等多措并举有效传播马列主义.探索《反帝战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为当今媒体传播始终...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观看苏联电影是中国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受到广泛欢迎,同时苏联电影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可以使中国民众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因而得到党和政府的提倡。通过放映苏联电影,展现了苏联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了中国人民对苏联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了解,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在苏联电影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以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中国人民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可以说,苏联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思想教育与文化娱乐的双重功能,取得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作为视觉化的精神生产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宣传画通过强化政治认同、促进生产动员和实现宣传教化等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精神风貌的缩影。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政治宣传画也呈现出单一性的倾向和大众性的特征,在动员群众和形塑新社会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其独特的宣传功能在此后的发展中并未"退场",反映了社会精神生产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9.
田保国 《民国档案》2000,3(2):83-88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出于外交方针的需要,着手恢复和改善中苏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内反苏宣传活动,企图以开展中苏文化交流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状况为中国知识界和文化艺术界介绍苏联文化,增进中苏文化交流,宣传中苏友谊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而形成了30年代中苏文化交流的高潮。  相似文献   

20.
陈红民  徐亮 《民国档案》2020,(3):99-106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为争取国际支持,以各种形式发动国际宣传,影响各国决策与国际舆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档案中,有一组外国民众寄呈蒋介石的信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间外交"的宣传效果。这组信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普通民众,代表了各国民间人士对中国抗战的认识与立场,他们在信中用不同方式表达对中国抗战的声援与支持。民间的认知虽有所限,所提计策亦难切实,却真实反映了外国民间舆情,正是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