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封面故事     
正本期封面作品由著名美术家韩书力先生创作。作为一名在北京出生的汉族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工作者,他一直在西藏从事美术工作,可以说已经扎根在西藏,并已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也已可期。韩书力先生在西藏工作期间,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发现和培养西藏本土的创作人才,繁荣西藏当代美术创作,归结为一点就是"出人才出作品"。他发掘、扶植和  相似文献   

2.
Tyrus Lee 《华夏地理》2006,(12):15-15
郑钧在创作《回到拉萨》这首歌的时候,从来没有去过西藏,但他依然把这首歌唱的千转百回,好像那里是他的老家。这是一个奇特而普遍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把西藏当成了一张原生态的素纸,并把它当作了精神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3.
书讯     
正《雪域山水藏地人》该书是一部纪实性的长篇回忆。作者金志国,童年进藏,在藏生活工作30余年,是20世纪80年代有影响的西藏作家。在书中,他饶有趣味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10岁随父母进藏的经历,以及此后在拉萨读书,长大后在西藏工作的种种经历。由于作者经历独特,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西藏的别样视角。如作者所言,西藏是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有一份抹不去、撇不掉的"西藏情结"。透过作者不可多得  相似文献   

4.
天路历险记     
查宜 《中国西藏》2015,(1):66-69
我那一帮兄弟们在我的鼓动下,到西藏旅游去了。临行时我特意买了陈旸写的《坐着火车去西藏》,并下载了歌曲《坐着火车去拉萨》给了他们。1923年,法国著名女探险家、藏学家大卫·妮尔曾预言:"毫无疑问,将来准会有一天,横穿亚洲的快车将把坐在非常舒适的豪华火车车厢里的旅客运往那里(西藏)。"大卫·妮尔的预言83年后就应验了。西藏桑日县的好友次仁达娃电话里告诉我:"现在西藏的公路比你当年在西藏的时候好多了",听了他的话,想起路况差、泥泞不堪、凹凸不平,车辆犹如随波起伏的小舟,颠簸前行的  相似文献   

5.
都说:"去西藏没去过纳木错圣湖就等于没有去过西藏。"如果西藏是幅山水写意,那纳木错圣湖该是那神来之笔了;如果西藏是首千古礼赞,那纳木错圣湖该是那绝世之歌了;如果西藏是位倾城倾国的天香,那纳木错圣湖该是什么呢?一定是她明眸善睐的一双秋水了?纳木错圣湖一定是西藏的"心灵深处",要不人们入藏怎么非要去纳木错圣湖呢?  相似文献   

6.
镌刻在雪域高原上的历史丰碑——邓小平与西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西藏有特殊的感情,对那里的工作也特别关心。1978年他访问尼泊尔途经西藏高空时,曾提出去西藏看看,后因故未能如愿。1981年我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时,邓小平又转达上述想法,并问能否去西藏,我回答说可以。原因是条件不同了,现在下飞机乘汽车,车上配有氧气,拉萨住处送氧设备更全,问题不大。后来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他感到遗憾,我们因未能在西藏见到老首长也感到遗憾。但对他与西藏解放和发展的紧密关系,则更在脑海中萦绕。1950年1月2日,邓小平同志和他的亲密战友刘伯承、贺龙、李达、张际春等同志,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  相似文献   

7.
吴作人先生经常被问到一生中对他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西行。因为前往敦煌和西部进行临摹与写生,使他完成了个人油画风格的改变。西行期间和之后,吴作人先生创作了大量和藏地有关的作品,其中,牦牛题材是他最爱创作的主题之一,此次捐赠给西藏美术馆的牦牛图就是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油画界,画西藏题材的画家不少,但像范一鸣这样心无旁鹜地只画西藏题材的很少,并且,他的兴趣点不是再现浓艳的风俗,而是刻画高原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影像。对范一鸣来说,藏区不仅是他创作灵感与素材的源泉,更是他身心生活的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9.
在西藏,有两件事最叫我吃惊,一件是西藏最著名的古典抒情诗人仓洋嘉措的名作在西藏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成了最流行的传统民歌,实在很难分清哪首是他的创作的,哪首是他改写或记录的民歌了。还有一件就是文成公主的传说在西藏流传之广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在拉萨、日喀则和山南等地最大的寺庙中,都有文成公主和松赞干部神像,是作为主要的神佛供奉的。  相似文献   

10.
这位老人是如此的不凡,他几乎见证了百年西藏所有重要的历史时刻,而且用他一生的创作编织了一幅西藏历史的长卷。这幅画卷到底有多长?简单的概括一下,一百年来西藏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进入了他的画面,以此上溯到一千多年,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差不多也都被他精心描绘,甚至再往前数,释迦牟尼诞生以来的整个的佛教世界也尽在他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西藏本土艺术家和美术教师,次旺扎西亲身经历且目睹了近几十年西藏的美术创作和教育的发展。他在《20世纪西藏美术史》的著作中,梳理了西藏当代美术发展史,在艺术实践之余,不忘向历史借力,这也许才是接近西藏的真正途径。寻根之旅并未结束,只是换了一个方式。  相似文献   

12.
香玉 《神州》2014,(7):106-109
<正>对于以西藏人物为题材的画家,能把握好造型、线条和笔墨韵味的,王英华算是其中一位。王英华是一位年轻有为、极赋予创作理想的青年艺术家。那年,在清华美院进修时,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画家去藏区写生。说起去藏区写生的经历,王英华异常兴奋。他说,那是开拓眼界最直接的办法,尤其和当地人接触,当他看到那些藏民的质朴和虔诚以及他们那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时,藏民的眼神  相似文献   

13.
正"我心里面总是放不下西藏,我想念西藏。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安放在西藏。"1985年12月6日,开国中将谭冠三留下最后的遗愿。终其一生,将军最惦念的,一直是西藏。次年建军节,谭冠三长子谭戎生亲手将父亲的骨灰安葬在拉萨八一农场。他的墓碑上用藏、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阿沛·阿旺晋美的挽词:"谭冠三同志为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西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相似文献   

14.
正西藏!西藏!西藏!敬庭尧又想到了西藏,那些善良的西藏人的面孔一个个出现在眼前,那些壮美的西藏雪山一座座向他奔涌而来。如果用藏传佛教的"转世"术语,可以说,敬庭尧在这一夜转世重生了!敬庭尧没有任何犹豫,他再次走向西藏。他在八廓街走过一圈又一圈,他研读西藏相关的书籍,他拜访—位又一位老西藏和藏族朋友,一个宏大的创意出现了——《天上西藏文成公主》!  相似文献   

15.
幸福征程     
《南方人物周刊》2010,(13):48-49
1982年的一天,十三岁的冯施桥向往自由流浪,他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做了。他把家里打工换来的三百块钱揣在兜里,只身去西藏。一路上,他会向身边穿梭而行的车子招手,搭一程是一程。他不知道从家乡广西到西藏有多远,只是觉得那儿特别神秘,要去看看。如今,42岁的冯施桥,已经是一家商贸公司的老板,忆起那段勇敢年少的岁月他自己也发觉有趣。  相似文献   

16.
正有太多的人去西藏将目标锁定在拉萨,然而感受西藏的迷人之处又岂只拉萨。来到西藏,不去林芝是遗憾,来到林芝,不去看一看南迦巴瓦峰的真容,更是遗憾。有位名家曾这样形容南迦巴瓦峰:"她的与众不同在于总是藏在云中难以看见,只有心诚的人才能一睹风采。"  相似文献   

17.
次多 《中国西藏》2013,(1):46-47
莲花生是8世纪时的印度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地方的人,后出家为僧,他学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罗部底派"的传承;是当时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闻名遐迩。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莲花生大师是公元九世纪吐蕃赞布赤松德赞时期来到西藏。据西藏历史记载,这位大师到了西藏以后降服各种魔怪,使得佛教在西藏得以顺利  相似文献   

18.
<正>有太多的人去西藏将目标锁定在拉萨,然而感受西藏的迷人之处又岂只拉萨。来到西藏,不去林芝是遗憾,来到林芝,不去看一看南迦巴瓦峰的真容,更是遗憾。有位名家曾这样形容南迦巴瓦峰:"她的与众不同在于总是藏在云中难以看见,只有心诚的人才能一睹风采。"  相似文献   

19.
叶星生,1961年进藏,从事美术创作、民间收藏工作40多年。这位西藏民间艺术品收藏家曾将收藏的2300件藏品义无反顾地捐给了国家,这在当时震惊了许多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叶星生还是一位妙笔丹青的画家。1979年创新布画《赛牦牛》获"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世纪80年代,历时5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设计创作《扎西德勒图》等七幅大型壁画,标志着"西藏壁画创作新的里程碑";2001年国画《古格神韵》获"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名作"金奖;2009年,布画《山神》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刚刚在香港举行的201 4年"亚洲杰出成就奖"颁奖大会上,叶星生荣获  相似文献   

20.
摩尔 《文史月刊》2010,(3):10-11
<正>20世纪初,十三世达赖喇嘛去印度避难,他看到印度虽然贫穷,可比起世界屋脊上的西藏,还是开化、繁华得多。一年后他回到西藏,就着手改革,力图使西藏摆脱落后的面貌,富强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