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文献研究室对《毛泽东著作选读》的部分注释进行了修订。上海有人借此机会提出,“中央对周作人的评价改变了,要为他平反了。”有些报刊也信以为真,断章取义,宣布毛选注释不再提及周作人曾在抗战时期出任伪职之事。影响更为恶劣的是沈鹏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1986年第4期上发表的《关于周作人的一些史料》,公然说周作人不是汉奸,他站到前台出任伪职是共产党方面的意见。这样一来,曾经身着日本军装威风凛凛公开亮相的周作人摇身一变,俨然以共产党的地下尖兵现身了。这组所谓“周作人史料”不仅蒙骗了大陆的不少读…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16,(2)
正毛泽东读鲁迅作品,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他那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鲁迅最初的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便发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对周作人撰文介绍的日本"新村运动"感兴趣,毛泽东还专门跑到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里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晚年谈到此事,还遗憾地说:  相似文献   

3.
1917年4月1日,一个32岁的绍兴中学教师,竟然走进北京大学殿堂,执掌起教鞭。不久,中国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中,便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周作人。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正大刀阔斧地改造老旧的北京大学,提倡思想自由和学术平等,行新政,用新人,开新课。蔡是鲁迅,周作人兄弟的同乡前辈,民国元年他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把鲁迅招入教育部门工作,现在又请周作人到北京大学来教希腊文学和古英文,都是他的知人善任。周作人幼年受的是封建正统教育,但是他对正统的东西没有兴趣,喜欢涉猎传说传奇,笑话谣谚,风土民情,草木虫鱼…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有关周作人的争议说得已经够多了,得出的共识大概是:周作人一生是复杂的。早年与鲁迅一起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周氏兄弟各自在杂文、散文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后来,鲁迅成了"民族魂",周作人却因失节落水成了民族罪人。周作人晚年,以戴罪之身居住北京八道湾。他与海外的联系仅止于两人,一是帮助他出版《知堂回忆录》的曹聚仁,另一个就是这本书里与其信函交驰的鲍耀明。后来这两人均将知堂老人的书信编印出版。曹聚仁出版的是香港版《周曹通信集》,鲍耀明先是出版《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1972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既是周作人研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为儿童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为儿童文学研究确立了研究范围;选定了研究角度,即教育的角度与民俗学的角度。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訾翔宇 《文史月刊》2008,(11):64-64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访问中国时曾问鲁迅谁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鲁迅毫不犹豫说出是“周作人”。 在那个“南鲁迅,北知堂(周作人)”的时代,周作人的学识一度被多数人认为超过了鲁迅。 他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苦雨斋是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梦想的圣地,他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乌篷船》、《买墨小记》、《冷开水》则让无数中国文人包括梁实秋和余秋雨感叹无法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7.
徐玉诺与周作人的交往鲁汉论及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必提起周作人,而他与家居河南鲁山的"五四"诗人徐玉诺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周作人小品集《恬适人生》中,有《寻路的人--赠徐玉诺君》一文。文中有"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走着路寻路,终于还未知道这路的方...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两个学生和弟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木 《文史精华》2002,(9):59-64
一、周作人“四大弟子”中的沈启无《语丝》时期周作人“苦雨斋”的弟子,一向有“四大弟子”之说,即俞平伯、冯文炳(废名)、江绍原和沈启无。不过周作人从来不承认这“世间的传说”,以为“此话绝对不确”,原因是他无意自立门派,其实是不想树大招风。而传说中的“四大弟子”也并非俱“弟子”出身,且四人亦流品  相似文献   

9.
费振华 《神州》2013,(1):199-200,202
周作人深受中西方多种思想文化的熏陶,身上又带着一代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向外求索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再加上他特有的个性气质特点,使他整个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不断发展与调和的思想系统。文章主要取周作人的代表作品,从三个方面,即的文学观,生活观和人生观分别来分析他主要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同为五四运动中名人的胡适和周作人,曾经有过一场笔墨官司,那就是发生在1920年初的一场关于新村运动的论争。周作人之所以在五四时期声名鹊起,一方面是由于他倡导“人的文学”,系统地把欧洲文学史和文艺思想介绍进来,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第一个在中国宣传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说,对这种乌托邦性质的新村组织津津乐道,并在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周恩来1971年夏天接见日本客人屋崎秀树时,讲到他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曾邀请鲁迅去天津演讲,可是“鲁迅到了那天忽然有事走不开,…  相似文献   

11.
缘起偶读《知堂序跋》,发现一篇1926年周作人先生所译日人废姓外骨撰《初夜权》的序言。[1]不仅这篇序言别致,周氏所作差不多与序言一样长的《案》,也同样有趣。在周氏的按语里,他不仅对初夜权的来历和用意作了初步的说明,而且引用文献试图证明中国也有类似的...  相似文献   

12.
废名这个名字人们比较陌生,国内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也很少提到他。其实废名是五四后出现的一位很活跃的作家和诗人。他与文学大师鲁迅、周作人兄弟的交往更是非常人可比。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与鲁迅乃是一个人的两面。”至于“两人的晚年相差如此之远,就在于周作人是寻味人间,而鲁迅则是生活于人间,有着更大的人生爱。”纵观他的一生,或可借用黑格尔评价浮土德的那句话:他无法抹去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他一生的民俗书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普通民俗学,风土志、节令诗和竹枝词,民间文学,有关译介工作等的考察、研究和写作.他以现代思想者的眼光观照民俗、民间文学,其不少观点新颖独到,他的民俗书写中的人民性思想和对民俗文化三重功能的观点尤其值得关注.他的研究和书写具有一种高远的历史意识、宏阔的世界视野和清明的比较眼光.周作人对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和现代民俗学的历史梳理体现出一种敏锐的史家眼光,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传统习俗中祭灶的日子。灶神这一天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人们在这天晚上要举行送灶神的祀典。1901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南京读书的鲁迅和弟弟周作人放寒假回绍兴老家祭灶时即兴写了一首《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鲁迅生前没有发表过这首诗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他的弟弟周作人从自己的日记中抄  相似文献   

1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上“巨石重镇”人物周作人也进入了他生命的倒计时。  相似文献   

1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上“巨石重镇”人物周作人也进入了他生命的倒计时。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最早的奠基者和理论家之一,也是中国系统介绍国外神话理论的第一人。他一生对神话饶有兴趣,扼要而全面地介绍了西方主要神话理论流派,评点其优势与不足,并运用古典进化论、心理学等理论研究神话,提出了广义童话是神话之源等新颖而深刻的观点,并对神话的性质和内涵做了重新思考。梳理周作人的神话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必要回顾,对当下的神话研究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若平 《百年潮》2007,(11):66-69
陈独秀与周作人都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两人有过一段很密切的合作时期,这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也就是周作人参与陈独秀主持《新青年》杂志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刘岳 《百年潮》2013,(12):56-61
八道湾的枪声 北京八道湾11号,是鲁迅1919年11月购买的新宅。不久,二弟周作人全家也搬来同住。1922年,周作人与哥哥鲁迅绝交。鲁迅带着母亲和夫人朱安,愤而离开八道湾,搬到砖塔胡同84号。从此,周作人“鸠占鹊巢”,成为八道湾11号唯一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