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怡 《文物世界》2003,(2):27-31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组织首次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杰作”(“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的称号授予世界上19项化活动和口头化表现形式,我国的昆曲艺术获此殊荣。同年10月,联合国教科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化多样性宣言》,这成为继1972年《保护世界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在人类化遗产保护领域内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公约。  相似文献   

2.
陈瑞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9(3):145-150
<正>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发布,1985年中国加入该公约,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6项世界遗产<1>。在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理念和精神的工作框架下,如何消化和吸收源起于西方文化背景的遗产理论,使其融入到符合中国语境、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中,从而促进我国从遗产大国向遗产强国转变,日益成为遗产学界及相关学科、管理部门、保护机构乃至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作为先人遗留的文化财产的指称,本是西方人首先使用的术语.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于文件并在1972年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而为世界各国接受。国人普遍使用这一术语,则始于我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而成为公约缔约国之一的1985年。我国从此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和加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就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十分有限,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公约的存在。1984  相似文献   

5.
自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中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中国政府不仅马上批准了公约(成为世界上批准公约的第六个国家),而且正着手颁布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种高效率与紧迫感令人激赏,但同时也令人忧虑:我们真的领会了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神吗?  相似文献   

6.
自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中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中国政府不仅马上批准了公约(成为世界上批准公约的第六个国家),而且正着手颁布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种高效率与紧迫感令人激赏,但同时也令人忧虑:我们真的领会了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神吗?  相似文献   

7.
“文化景观”作为特殊类型的文化财产,从1992年至今,保护实践仅有20年,其保护理念和实践的特殊性仍在认知和阐释的过程中。2008年版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将“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运河和文化线路列为“特殊的遗产类型”(specifictypesofproperties),建议采用特殊导则以帮助上述遗产类型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05,(11):50-58
《保护世界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组织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倡议和发起的。中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至今已有31处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化遗产23处、自然遗产4处、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陆续介绍这些遗产,以飨读。  相似文献   

9.
话题     
<正>第48个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国土司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诞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第四条明确指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遗产的名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对每个国家来说,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下文简称《公约》)以来,至2012年7月,共有4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世界遗产总量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位居世界第三位,它们不仅是中华大地自然瑰宝和中华民族绚烂文明的集  相似文献   

11.
朱刚 《民俗研究》2023,(6):55-68+153-1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非遗公约》通过以来,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范式转换。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其识别、认定和保护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故其界定和理解也必定以非物质的主体性阐释为依据。非遗保护虽在实践上晚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在认识论维度则实现了重大的革命性突破,是谓“所有遗产都是非物质的”。非遗保护作为一种国际文化政策的在地化实践,对民俗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方法论上更高的要求。《非遗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方法论基础,不仅框定了保护遗产及社区受益这一最终实践目标,同时也呼吁学术界生产兼具学理性与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6年生效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框架内,开始出现谨慎利用非遗保护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一直在审慎对待此问题。最初,委员会主要关注非遗保护中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后来,讨论发展为承认对非遗的经济利用可以对其可持续性、振兴以及相关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回顾历届委员会会议和《公约》缔约国大会会议的辩论,可以洞见有关该主题的讨论是如何发展的。在日本的遗产发展实践中,注重将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并逐步修订了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根据修订后的法律,遗产政策的实施权力下放到地方行政部门,遗产保护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各地区和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概念梳理是研究的基础。目前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法律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概念所指对象范围大体对应于我国《文物保护法》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建筑(群)、遗址等,这与概念产生的背景因素相关——正是社会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公共遗产"的关注,注重对建筑类遗产的保护。而我国现在所广泛运用的"文化遗产"概念,则在《公约》等文献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出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现在已拥有45处世界遗产。然而,与世界遗产数量急剧增加不相称的是,中国在世界遗产立法方面存在明显滞后现象,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本文拟在概要评述和检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基础上,以北京故宫法律保护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样本,分析和探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5.
巫鸿 《山茶》2011,(11):70-75
顾名思义,“不可移动”的文物就是不应该、不允许从其原属地点搬动和转移的人类文化遗产,有关定义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有明确陈述。该公约将这种文化遗产归纳为三类:一是“古迹”,即“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6.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自1972年颁布以来一直在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和打造更加包容的世界遗产管理及评估体系。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评定世界遗产的十条标准却造成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二元分离。201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实施"联合实践"计划,并在2016年开展"文化-自然之旅"项目,其意义在于,在合作中打破现有的标准和既定规则,从不同的地区、国家和社区中探寻文化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新的创意和理念以充实《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采用访谈分析法总结了五位国际上的世界遗产行业主席和权威专家的主要观点,指出"文化-自然之旅"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关注"人",而非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在当地的语境下表达对文化与自然认知观念;让全球不同背景的遗产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文化和自然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价值是怎样通过"人"(居民、游客和遗产管理者)联系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学者和从业人员应抓住"文化-自然之旅"项目的机遇,在国际框架中,融入我国的文化核心价值和在世界遗产实践中的良好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公约》)通过,其初衷旨在创造一种国际机制,促进合作,鼓励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自愿性保护.世界遗产名录自1977年设立以来,不断迎来新成员,截至2014年,全球世界遗产数目已突破千项.  相似文献   

18.
25年前,当遗产问题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顺应国际潮流,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国际社会作出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庄严承诺。在此后的25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并积极申报世界遗产,成为一个已拥有4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遗产大国。  相似文献   

19.
如粜说,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文化的尊重,那么,《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公约》的诞生便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最重要贡献。而公约诞生100年前国家公园的设立,使得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走向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童明康 《世界遗产》2012,(2):100-101
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纵观1978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遗产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从精英阶层的遗产到平民百姓的遗产:从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到人与自然和谐其生的产物,从单一文化的代表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成果:从单点小规模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巨尺度遗产;从古代遗产到现代遗产;从静态遗产到活态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