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南 《安徽史学》2017,(1):46-54,129
在弓箭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人类制造的石器工具不具备大规模改变生态环境的效能;人类最基本的食物获取方式采集与狩猎也不构成对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人类和其他生物一起,维护着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与美丽。尽管在文明程度方面原始社会无法同后来的文明时代相比,但是,同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人类同大自然的日益疏离相比,原始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生态保护价值,给文明时代人类极其重要的启迪,应该作为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加以珍视。  相似文献   

2.
国外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4,(3):108-110
“战争时期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报告会召开4月16日,”战争时期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报告会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发表了”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和平的手段”的主题演讲。她强调了文化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战争时期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展示了教科文组织在利比亚、马里、伊拉克和叙利亚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并提出仅仅凭借经济和政治合约无法维持长久和平。同时,她呼吁停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认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它预防冲突的发生,并使其成为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聂景爱 《神州民俗》2007,(11):71-72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可以作为文物保护的根本方法论,并着重提到人类的某些思维和行为方式会给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应该着力加以纠正。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几点辨析苏智良60年前,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平民百姓倒在它们的屠刀下,无数人类文明古迹遭到破坏,财产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在这一场空前的浩劫中,有两种罪行最令人发指,这就是...  相似文献   

5.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和人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人类在不断认识化学的过程中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服务人类,但化学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对人类的伤害等问题。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绿色化学这一新生事物,它为解决化学发展带来的矛盾提供了契机,但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绿色化学并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旅游自从产生,迅速成为环境破坏的元老。虽然现在地球依然存在,人类也还没有消失,但人们前面心无芥蒂地四处玩乐,后面就已经品尝到了自己破坏环境的苦果。  相似文献   

7.
贾晋强 《神州》2012,(14):239-239
论述了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强调了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与生态保护要注意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保证农业工程研究实施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雷 《神州》2012,(25):40-40
森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及为人类提供木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无节制的对森林资源进行消耗和破坏,森林破坏不仅对我们周围环境气候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使得人们生活、生产所需木材造成拮据局面。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现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森林资源在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雅菲 《风景名胜》2020,(3):0341-0341,0343
水资源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人类先祖傍水而居才发展成现在的高文明状态,可见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会导致水环境体系被破坏和污染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我们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五四运动林林总总的文章中,多有提到陈独秀者,但有一点似乎还说得不很充分,即陈独秀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偶像破坏者之一。这不仅因为五四时期他写了一篇《偶像破坏论》,这一思想还贯串在他许多论著中。  相似文献   

11.
秦汉以来,我国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两省和福建省的东南角,以及云南省的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明清时期,其数量和分布区迅速缩小,这与人类的捕杀和栖息地的破坏关系甚大,其中的农业开发、砍伐森林所导致的栖息地破坏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韩京辑 《沧桑》2010,(4):172-173
随着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发生和发展,人类的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伦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依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而且要依靠道德手段,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自觉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人类欲望的延伸,环境被不断地破坏,二氧化碳的增加…如此发展,人类的命运最终会何去何从呢?不禁让人思考联想到周期性发展规律的史前文明……不管怎样,我们应该立足现在,低碳环保从自己做起。  相似文献   

14.
地球是一切生命起源、更新和变化的摇篮。地球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如今的地貌外形 ,也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 ,这对人类来说 ,是天造地设最为完美的一个环境。然而近百年来 ,人类耗用和破坏地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为此1972年 11月 16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面对世界上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日趋受到破坏和威胁 ,号召人们行动起来 ,保护这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际合作活动 ,其宗旨是保护那些因工业化进程加剧、…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它还是古代最重要的燃料和手工业原料的提供者。尽管目前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但人类社会活动中.常常存在主观盲动性,还在不断地“导演”破坏生态平衡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张国鋆 《文史月刊》2012,(Z3):281-281
人类中心主义学说是目前我国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关于它的理解层出不穷。比如,自然辩证法专家余谋昌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都是以人的利益为主,自然界事事为人类服务;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秦延国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在目前环境破坏、资源危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也不是狭隘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应该是广义和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力,继续发展,便有了上层建筑。所以,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必定会与自然界产生摩擦,如何减小两者之间带来的矛盾,是本文简要阐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WCS 《华夏地理》2007,(2):154-155
青藏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及人类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野生动物的观赏已经成为游客来这里的目的之一.由于长期以来这里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所以成为众多的珍稀物种的避难所.但是,其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将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18.
常秀芬 《神州》2012,(21):275-276
环境污染是当前世界突出问题,环境污染长期困扰着人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不断地被破坏,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因此,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9.
保护三江源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伟国 《攀登》2003,22(6):96-96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最终人类给自己酿造出了生态灾难的苦酒。其结果不言而喻,人类自身的生态发展空间面临着巨大威胁。因此,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严密关注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关注着自身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楯 《攀登》2012,(3):5-5
三江源,不仅仅是中国,也是人类最后的、最美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北京作为古城破坏得差不多了,北京作为首都实际上是可替代的,但是三江源不同,三江源对中国、对人类,都是不可替代的。三江源的保护及地区的发展,需要中央支持,需要中央财政的大力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