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江般若寺与丈雪禅师雷建金,罗仁忠一、般若寺与山寨集寺院、摩崖石刻、山寨和自然景观为一体,号称“川中盛景”的内江般若寺,位于内江市“治东二十里般若山”上,在今三溪乡以南1.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据在当地发现的摩崖题记云:该寺早期主持僧怀敬,亡于唐“会...  相似文献   

2.
正临江仙料峭江城不解春,席风瀑浴一湖清。叠影再绘楚千景,难剪相思雨,巧织般若灯。漠漠楼兰觅梵钟,潺潺须弥扣心经。何言伽蓝无情城?一函波罗蜜,且幻洛神灵。般若佛母梵文译名Parajnaparamita,藏名Sharpyinma,是由《般若波罗蜜多经》所化现。传说她以这种人形相貌化现在龙树大师面前并从此开始传承后世。《般若波罗蜜多经》  相似文献   

3.
2009年初,西藏博物馆又得到了一件珍宝,那是从山南地区泽当镇一户农家征集到的一部珍贵的手抄藏文《八干颂般若波罗密多经》。这部《八千颂》长61厘米,宽8厘米,共365页,完整,成书于18世纪、保存状况良好。配有一对松木经夹板。整书以藏文乌金体即正楷字书写,其中前三页为蓝淀纸金汁书写,两端各彩绘释迦牟尼、般若佛母等六张尊像,而其余均为白纸黑墨,整书字迹工整、流畅而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黄征,张涌泉校定P.2133号《金刚经讲经文》录文为基础,参照《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金刚经旨赞》、《金刚般若论》等文献,校正了P.2133号《金刚经讲经文》中的四处歧异与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了,生平足迹,几遍半个中国。长江黄河,在眼底闪光,岱岳巍峨,在心中矗立。西子湖上,月夜留影,西安雁塔,引我仰目。祖国无限风光,名胜古迹珍宝,每一念及,心情美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黑水城出土慧忠《般若心经注》的西夏文译本中辑录出玄奘所译《般若心经》全文,并附对译和西夏文原本照片,目的是为学界增加一种《心经》译本的文字品类,并为写读西夏文《心经》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7.
四川绵阳碧水寺第10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全文刻录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鳓。从文献记载来看,碧水寺是由令狐元轨于唐开元初年施造。碧水寺摩崖造像的风格一是来自关中地区的“长安样式”,二是具有隋末唐初“尉迟”画风。  相似文献   

8.
牛宏 《敦煌学辑刊》2007,(4):188-205
一、文献导读 1、文献描述: (1)P.t.116号文书,是敦煌文献中关于禅宗的一部藏文文献,共有246段内容,主要包括禅师语录等内容.其中第191-242段正好是关于敦煌禅宗文献<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决>(即<顿悟真宗要诀>)的藏译文.  相似文献   

9.
李军 《收藏家》2016,(8):11-18
至于传世宋刻佛经,馆藏有宋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思溪藏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卷137,图18),经折装,版框尺寸24.4×11.3厘米,半页六行,行十七字,上下单边。原册有磁青纸书衣,上墨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三十七"。卷端天头有"圆觉藏司自纸板",右下钤"三圣寺"朱文圆印,为日本回流之物。宋元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刻《碛砂藏》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卷361,  相似文献   

10.
天台戒律论     
依照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判教思想,天台一系教学是有别于藏、通、别教的圆教。圆:圆满,圆融义;天台法门,众生一念具足三千诸法,是为圆满;三千诸法融即于众生一念,是为圆融。天台之圆融精神,还表现在以圆融一体的模式看待一切相对相待的法相。诸如色心、内外、性修、因果、染净、依正、自他、三业、权实、受润等,在天台之学中,皆一体不二。此不二性于定慧学上展开,即为天台的“一念三千”、“止观双运”、“三谛圆融”等妙理:而于戒学,则为“会性起修,会修起性”的妙戒。天台戒于戒律四科皆显示出不同于其它教门的特色,具体可概括为“以粗入妙”的戒法说,“性具发显”的戒体说,“以心持戒”的戒行说,以及“三品四乘”的戒相说。本文拟以智者大师的戒学思想为主体,对天台戒律观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敦煌学辑刊》2010,1(1):163-170
佛家通过禅定训练获得"般若"智慧,借此反观自身清净本性与本来面目,在空间的去蔽中成全一种审美适意的本真生存状态;佛家通过禅定训练获得瞬间"顿悟",借此恢复自身心理的完整性,在时间的凝聚中体悟物我合一的永恒生存境界。佛家禅定般若的训练方式为现代人提供了去除精神与物质对立关系、恢复心灵本真状态、保持精神生态平衡的全新途径,值得现代社会进一步探索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安岳华严洞大般若洞“丫人”字辨释赵辉志在安岳华严洞摩崖造像中的“大般若洞”顶壁有一个外饰圆圈的“从”字。无人能识,字书不载.当地民谚日:“‘两个人字颠倒巅,认到就是活神仙”,十分神秘。研究道教文化者以其为太极图.儒者又以为“化”字,不一而是,笔者今对...  相似文献   

13.
过去,在习惯上将西藏各大寺的僧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学习(闻、思、修)五部大论(般若、中观、释量、戒律和俱舍)的僧人为学经僧,既非学经僧,又非浪荡僧,而专司行茶、端饭等琐事(出家年月不长不短者)跑腿干杂事的为中等僧;另外不完全遵守寺规戒律,懒散好斗,  相似文献   

14.
许绢惠 《敦煌学辑刊》2007,73(4):137-153
<金刚经>信仰在中国由来已久,自五世纪鸠摩罗什在中土翻译以后,该经的思想便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本文将以敦煌莫高窟为区域范围探讨<金刚经>信仰世俗化的过程.敦煌莫高窟有关<金刚经>的部分,除了大量的写经外,尚有十七铺金刚经变、<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及<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本文则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及<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为讨论重心.  相似文献   

15.
梦秋 《福建文史》2001,(2):62-62
西禅书院作品集荟萃了一批书画精品,清新之气,扑人眉宇。这使我不由自主地在对诗意与禅心的追寻中,开始了新一番的审美之旅。我时常漫步西禅,疏风细雨中宛见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种超然独特的化精神向度,悄然改变着我对艺术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6.
从墓志看佛教对唐代妇女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唐墓志的分析考察可知,唐代妇女信佛者较多,在家修行的妇女占绝对多数,且相当地分奉佛者为孀居妇女。唐代妇女诵读或抄写的佛典主要集中在金刚般若、法华、涅槃、维摩等经上,尤以金融般若、法华两经为最。唐代妇女祟佛原因众多,其中不少孀居妇女、宫人、宦官夫人、无子和不育的妇女多从佛教中寻求精神和情感寄托。唐代妇女祟佛对社会风尚、生死观念和丧葬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至隋时,法华信仰与维摩诘信仰的并峙流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法华造像与维摩诘造像的双弘并举同样引人注目。永靖炳灵寺石窟、云冈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重要洞窟中均可见维摩造像与法华造像的双弘并举现象。这种现象引人深思。它反映出南北朝至隋时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般若与法华双美,义解与禅观并重的佛教信仰与实践。因考诸史实,予以实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甘肃省秦安县兴国寺的建筑布局与结构特征,通过对其主殿般若殿建筑用材、结构特征以及斗拱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并参考了有关文献与题记,确定兴国寺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  相似文献   

19.
音乐电影书     
《世界》2014,(1):176-176
生命的真实 《把最好的自己留在最好的时光里》 没有人能完整地定义什么是最好的时光,或许一念;中动和一时感慨能印在心里一辈子,纵使迷茫、彷徨、困惑、疯狂都会时不时提醒你去回味生命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佛在山水间     
在常熟遍访古刹名寺,对于我这个学园林出身的人,是历年来行走江湖中有关寺观园林的现场写生实录版了。 漫步在春目的深山嶝岩之下,体味禅意盎然的“无人之境”,呈现了天地间的白云幽石、青山绿水、乌语花香、清风明月、池泉古寺等自由清静的形象,其中隐隐然皆有佛在,可说是以佛对山水,以禅悟天地,亦即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是合了庄子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