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艺术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由印度阿育王弘怫而产生,巽伽王朝时代(公元前3世纪-1世纪),佛教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I佛传和本生故事的雕刻。公元1世纪马鸣和尚创大乘佛教以后,特别是陀罗佛教艺术兴起后,“允许民众礼拜佛像,于是开始了佛像的雕塑”①。一种文化艺术的产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经过近两千年的传播与发展,在我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根、繁衍,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的信仰和学说曾经对我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的许多方面产生过深…  相似文献   

2.
邢继柱 《收藏家》2011,(8):69-78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像艺术亦随之而来。东汉中晚期,我国开始了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此后历朝历代造像不断,绵延近两千载。最早期的佛造像多见于石雕石刻,随着佛教的兴盛,金铜佛像逐渐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又为我国外来的第一大宗教。在佛教传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中,其异质文化不断地吸收了我国母体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儒、道、佛思想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间形成的互补关系,奠定了中国思想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两千年来佛教于我国的社会政治、哲学、文学、艺术、民间风俗诸意识形态领域,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内涵佛教的创始人,系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释迦族的王  相似文献   

4.
《湖南文史》2010,(2):36-36
佛教是印度本土产生的宗教,10世纪前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但后来佛教因其严苛的戒律阻止了其在普通人而非社会上层中的广泛传播。佛教鼎盛时,印度比较安定,但衰败后就先后被伊斯兰教徒、蒙古人、莫卧儿帝国(创始于中亚)先后统治,国家始终动乱不堪,佛教的理念在乱世难以授信,在安定时统治者又不崇尚佛教。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印度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也使大量佛教典籍及事件失传。  相似文献   

5.
七佛、七佛窟与七佛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佛、七佛窟与七佛信仰魏文斌十六国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尤其是石窟造像中有一种十分流行的题材———七佛。七佛造像源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曾皈依佛教,极力弘扬佛教,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他在位期间(前271—前235年),颁布了许多石刻佛教...  相似文献   

6.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人我国,由于文化和认识上的差异,起初它仅仅流行于宫廷和上流社会之间,人们也只把它当成一种神仙方术。到三国时期一些佛经才被翻译成汉语,但我国的佛教在这一时期还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直至甘露五年(260年)河南颍川朱士行出家为僧并西行求法,从此我国的佛教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7.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传入我国至今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洛阳堪称佛教发展的重要地区,尤其是汉代这一佛教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地位更显得举足轻重。本文意欲结合洛阳出土的文物资料来作进一步的阐述。一、洛阳出土的汉代佛教文物1955年洛阳孙旗屯一带发现了一对石兽,名曰天禄、避邪。“其状身若虎豹,头类狮子,但上生双角,嘴大牙锐.下颌一束卷须.身生羽翼……”。类似的形象在伊川彭婆乡及偃师一带也有出土。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无独有偶,在洛阳北郊岳家村30号墓中出土了一面东汉时期的“王公一f母镜”(图1)…  相似文献   

8.
藏文《大藏经》是藏文佛教典籍汇编而成丛书的总名。它分为村珠尔(可译为佛请部)和丹珠尔(可译为论疏部)两大部分,其内容广博,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古籍。《大藏经》的翻译和编目藏传佛教的传播,是伴随着佛教典籍的译介展开的,藏译佛教典籍绝大部分是在西藏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翻译的。从佛教前弘期的第一位译师吞米桑布扎到洋师南喀迎共有引位;从佛教后弘期的译师仁钦桑布到敏珠林大洋师达玛室利共有171位,他们把梵文、汉文、象雄文、下图义等经典和论著译…  相似文献   

9.
能海法师是我国近代声名远扬的佛教高僧,俗姓龚,名学先,字缉熙,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于四川绵竹汉旺场。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可知,公元1世纪至3世纪初(即东汉时代)西域佛教进入广泛传播时期。佛教何时传入龟兹,史料没有明确记载。龟兹佛教自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兴盛阶段,这从西晋太康五年(284)竺法护在敦煌得到龟兹佛教译文可知。当时龟兹地区大、小乘佛教并行,而以小乘佛教为主。公元4世纪中叶以后,大乘佛教在龟兹地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直延续到公元13世纪,龟兹佛教文明才毁于一炬,最终成为一种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11.
洛阳白马寺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封建国家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我国佛教界亦称之为“祖庭”和“释源”。祖庭,意为祖师之庭院;释源,意为佛教(别称释教)之发源地。白马寺建成后,佛法渐盛,信徒日多,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还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世界佛教源于印度,我国佛教传于洛阳。白马寺对于佛教在我国的早期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邢继柱 《收藏家》2011,(11):49-57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国土面积不大,多为山地。北与我国西藏接壤,西南连接印度。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诞生于尼泊尔西北部迦毗罗卫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附近的洛明达)。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孔雀王朝(约前321-前187年)第三世阿育王的推广下,佛教在尼泊尔正式传播。  相似文献   

13.
佛教从唐朝和印度、尼泊尔传入西藏(吐蕃)后,在西藏发展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佛教系统——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分为很多派系,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朗派(四大八小)。15世纪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派的代表性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合称西藏“四座格鲁派寺院”。  相似文献   

14.
法献取经     
法献(约423~498),俗姓徐,诞生在西海郡延水县(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他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后成长为有名的律师。他是继法显、智猛、宝云等之后又一位西行求经的僧人。法献出身贫寒,幼年随舅父到了梁州(治所在今陕西南郑)。在热衷于佛教活动的舅父影...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以致中国化了的佛教本身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我国汉代以后的历史,特别是研究中古社会(由汉至唐)的历史,必须把佛教作为一个重要的对象。正因为如此,在人文...  相似文献   

16.
学者论证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从印度通过海路传到了广西地区。到了唐代,广西佛教空前繁荣,其中桂林是我国南方佛教中心之一,是中原地区高僧大德向往的佛教圣地。宋代,广西佛教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广西佛教发展缓慢。在中国佛教史上,东汉末年苍梧郡(治所今广西梧州市)人牟子著有《理惑论》三十七章,是为中国较早论证佛教原理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西藏人文地理》2006,(6):104-104
此金刚轮图符呈圆形,图符中心为一金刚杵法器,此法器原为印度教雨神因陀罗(后为佛教中帝释)的象征,含有“霹雳”(能辟开一切愚昧无知),“金刚石”(能摧破一切恶魔)之意,佛教密宗用它来表示坚利之智,是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  相似文献   

18.
赵彤梅 《中原文物》2023,(4):127-132
位于博爱县金城乡武阁寨村的武德于府君义桥石像碑,立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是一通集佛教造像与记载武德郡僧俗修建义桥的功德碑。该碑不仅记录了古怀州的历史、文化、山川、河流与交通,还反映了当时佛教邑义组织修建义桥的善举。本文拟从武德郡的历史地理、民间信仰、邑义组织的修桥义举、造像形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侧面反映东魏时期佛教在民间的发展以及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以补东魏佛教造像史之阙。  相似文献   

19.
佛教并非我国古代先民们首创的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它在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内地后(也有少数人持佛教传入我国的西汉说或秦汉说),迄今已近二千年。我们姑且不论佛教对历史的推进作用,但恐怕没有人会否认它对我国文学、艺术、天文、医学、逻辑等等的巨大贡献。佛教文化因素渗透到了我国小古、近古文化的中枢和末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力  徐戎戎 《收藏家》2010,(5):3-10
2009年秋,经过精心筹备,辽宁省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妙相庄严——辽宁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精品展"。展览共精选了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各类佛教造像艺术精品201件(套),整体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这是新馆开馆后,辽博首次将馆藏众多珍贵的历代佛造像艺术珍品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