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雨花石在全国一向有极大的声誉,历史上屡次掀起收藏、鉴赏的热潮,形成了奇特的雨花石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及图片资料,对雨花石收藏试作综述。一、早期的“雨花石”收藏“雨花石”收藏已有六千年的历史了。在原始时代,“雨花石”作为“美石”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志》2008,(8):51-51
《雨花石志》编纂工作于2007年底全面启动,现正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雨花石资源、雨花石收藏、雨花石文化、雨花石产业等方面的资料。雨花石最早产于南京六合城东郊的灵岩山,为我国八大观赏石之一,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有“石中皇后”之称。作为雨花石的主产地,南京市六合区将于2008年申报“中国观赏石之乡”,《雨花石志》的编纂是申报工作的一项配套工程。为此,六合区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区委宣传部、区志办等部门组成的编纂工作委员会,并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推进该书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3.
李海 《江淮文史》2004,(2):91-94
“反右”斗争之前,我在合肥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兼民革支部主委,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革”一爆发,我又被“打翻在地”,其后的遭遇,一言难尽。“革”结束后,我的“右  相似文献   

4.
青山活石     
雨花石在它的盛产地——仪征市青山镇,老乡们都不叫它雨花石,而叫它“活石”。  相似文献   

5.
艾以 《炎黄春秋》2010,(8):79-80
1957年中国大地一场政治寒流过后,数十万知识分子被戴上了“帽子”,我也难逃厄运,成了这数十万“分子”中的一分子。1958年3月,我和我的全家,都被撵出上海,押送到皖南山区上海市公安局所属的白茅岭农场接受“改造”。在那里,我“有幸”认识了陈歌辛先生,原来在那场政治寒流中,陈先生也不幸成了“罪人”,终于和我成了“同学”(在改造农场里,“分子”们是不能称“先生”的,也不能称兄道弟,  相似文献   

6.
跟风整人的懊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遐秋 《炎黄春秋》2009,(8):22-25,85
“文革”中,林彪及其死党跟“四人帮”,相互勾结,猖狂肆虐十年,都可算是鲁迅笔下那种“吃人的人”,我,和我一样受苦受难的同胞,其实都是被他们“吃了”的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民俗研究的说三道四———个“非典型”的学术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举国上下遭遇“非典”围困的特殊时刻,使我们在本来是高等学校的大忙季节里竟有了读书和休眠的闲暇,颇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满足感。但《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上许多同志加兄弟的大作,却将我从昏睡中惊醒,催发了我摇唇鼓舌的冲动。由于以下所言均为读后随感,讨论的虽都是学术问题,但并未按照严格的学术评沦的规范展开,因此只能算是一篇“非典型的”学术评说,如若不妥,还望各位考虑到此刻仍处在“非典”时期,休怪则个!  相似文献   

8.
1966年,我在湖北汉川搞“四清”运动,夏秋之交,由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提前结束,10月初我回到了湖北应城县三合区参加“文化大革命”,当时,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对于过好“文化大革命”这一关,还充满了信心。殊不知,我是区委书记,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9.
王泓 《炎黄春秋》2006,(1):24-31
读了季羡林的《沧桑十年·序》,他说:“‘文革’浩劫才过去二十年,人们已经淡化了,给年轻人再谈,已被看作是‘天方夜谭’、‘海客谈瀛洲’;我们许多人的血白流了,应得的教训白白放过了。”对此,我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想到“大跃进”,它对“三农”的破坏、摧残,决不次于“文革”,真使农村到了古人所说的“人亡政息”的境地。对历史负责,就应把它的教训很好的传给后代,不使他们重犯。怎么办呢,李锐的意见我  相似文献   

10.
“麻胡”考     
刘大寿 《文史月刊》2003,(12):54-55
问题的提出儿时在平遥———现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乡下度过。每每夜间哭闹,母亲便以“麻胡”来吓唬,自己便恐惧,便用双手紧紧搂抱母亲,便哭闹声立停。“麻胡”,在我同代人的心中是一种凶恶的吃人的野兽。稍长,随母亲去邻村赶会(赶集)正正在玉米吐穗时。回家路上,见不远处田野里一只狼悠闲地正走向一片高粱地,大人们都说,那是“麻胡”,自己便紧紧拉住了母亲的手,催母亲快走。心中也便以为“麻胡”原来便是狼。至于“麻胡”两个字怎么写,是“麻胡”、“马虎”,还是“麻虎”?并不知晓。后来读了书,游了一些地方,知道以“麻胡”来恐吓小儿的,不仅…  相似文献   

11.
唐水  孙静文 《中华遗产》2009,(11):64-77
“死”、“骂”、“难”都是姓氏,“你”、“我”、“他”亦是姓氏,不过它们和许多古老姓氏一样,大都消失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使用过的姓氏有两万多,但今天专家的研究结果只有7000多,而其中亦有不少姓氏已经或正在变得稀有。稀有姓氏会死吗?与此同时,在我们身边,又有一些崭新的姓氏诞生出来,也相当稀有。姓氏,不只是古老的文化,足否也会成为当代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林子  小辫 《旅游》2000,(11):42-43
尽管朋友事前已向我描述了“过客”酒吧的详细位置,但是我只找到了“南锣鼓巷”,找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却没能找到“过客”。在打电话与吧主金鑫确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太不起眼了,我竟走过了。我在“过客”的门前成了名副其实的“过客”。  相似文献   

13.
《神州民俗》2010,(9):56-56
我姓鸡,请帮忙起个名吧 给儿子征名结果是:“鸡蛋”、“鸡低批”、“鸡屁股”,这名字怎么叫得出口。 有人姓鸡,他为儿子的名字愁坏了。他在网上发帖,“我姓鸡,孩子该叫什么好?”  相似文献   

14.
古人的偷笑     
Grace 《山茶》2010,(6):12-13
在第五期的封面上,唐三彩陶俑,一“实”诸“虚”,前“实”引领着后面的诸“虚”.似乎暗示着一种真与假的关系。我不知道背景虚化是摄影师的有意而为.还是无心插柳.重要的是图像前端那个唐代贵妇的神情得以凸显。我觉得她眉宇间透着一丝神秘的笑,  相似文献   

15.
上回说到我在“社”(即妓院)带女,虽然当时还是十来岁的青年,但已经见到不少光怪陆离的事情。我工作的“社”是在油麻地佐敦道宫涌区,由一个叫棠叔的主持,他是帮会大佬,“新”字头的,其实像我这个年纪很少被雇用,只不过刚好我会一些英语,对招徕那些外国水兵很有用。  相似文献   

16.
办公室附近有一栋建筑,墙上趴着一只比一面窗还要大的大龙虾。据说里面是个上海菜馆。有时候坐公车堵在路口,正好看见那只虾,虾那边有几个字,“逸”“品”“堂”,边上还有几个小字,“黄”“永”“玉”。我就想,这老板跟黄永玉是怎样的交情呢?想象了一番他们谈笑风生的样子、黄永玉提笔写字的场景。  相似文献   

17.
1966年国庆之后,我从新华社被派往贵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当时的一些所见所闻,倒也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兴起初期时的一斑状况。  相似文献   

18.
雷颐 《炎黄春秋》2002,(10):23-25
1968年秋,我在河南郑州,此时“文革”正在高潮,在社会上闲荡了两年之后,我们这些小学六六届毕业生终于升人中学,在“工宣队”、“军宣队”的领导之下开始“复课闹革命”。所谓“复课”,复的当然不是“文化课”,而是“阶级斗争”这门“闹革命”的主课。整天价不是对从赫鲁晓夫、刘少奇到不少我们连名字还叫不出的  相似文献   

19.
张轮远(1899-1986)不仅是著名的藏石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藏石理论大家。其所作《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是一部研究雨花石、大理石的专著,填补了研究、鉴赏雨花石、大理石的空白,尤其对于雨花石的研究、鉴赏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对张轮远的雨花石收藏及其收藏理论试作阐释。一雨花石收藏的一代巨擘:“万石斋主”张轮远及其收藏张轮远原籍河北雍阳人,早岁就读南开中学,与周恩来总理同窗,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后因水土不服转入北  相似文献   

20.
1966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和父亲、弟弟一起擦锅子,猛然听见外面马路上锣鼓喧天,喊声大振。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立即拿着锅子跑出去看,只见马路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一长串游行队伍,游行者均是大中学生,他们臂缠红袖章,高擎“交大反到底”、“红三司”、“红革会”之类的大旗,狂呼滥喊着所谓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