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瓷器中,植物图案渊源流长,种类繁多,就其数量而言,远远超过动物图案,而植物图案中的桃纹(包括枝叶、果实)在植物图案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时至今日,桃纹仍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桃的花果鲜艳夺目,令人喜爱,更因为桃有着耐人寻味的传说和寓意。一、古代典型桃纹瓷器桃纹从什么时代开始作为瓷器上的装饰图案尚无人考究,但从有关注录瓷器看,应该说始于宋代,有上海博物馆藏龙泉青瓷桃式洗和河北定县塔基出土桃形粉盒为证。不过这两件都是模拟桃子形状的瓷器。到元代,发现青花双桃大盘、釉里红桃纹大盘在盘心出现了折枝  相似文献   

2.
3.
瓷器上的绘画图案,简称“瓷绘”。中国瓷绘与中国书画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江凌董亮 《收藏家》2009,(10):50-52
从明嘉靖时期开始,欧洲的葡萄牙就向中国定购纹章瓷,不过,直到明末,纹章瓷并未真正兴起,因为明代纹章瓷主要是青花纹章瓷,而欧洲纹章是彩色形式,青花并不能完美地表达纹章的内涵。从清康熙时期开始,釉上彩形式的纹章瓷代替青花成为纹章瓷的主流,从而迎来了外销欧洲纹章瓷的高峰。许多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公司团体等纷纷派遣或委托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前来中国定购。  相似文献   

5.
10-11世纪的中国瓷器有两种剔划装饰,一是剔划填彩,二是剔划嵌粉。本文通过实物资料说明这两种装饰均起源于中晚唐时期,前者源自唐代黄堡窑的剔刻填白彩,后者源自唐代巩县窑和越窑的绞胎复合镶嵌。从目前的资料看,这两种装饰在10-11世纪主要流行于河南中部一带,是晚唐至北宋初期瓷器装饰追求变化的表现。剔划填彩变化多样,构成一个独立的装饰系统,延续至元代;剔划嵌粉工艺复杂,在中国影响到少数地区,但却成为高丽象嵌工艺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葡萄牙探险家维斯科·达·伽马(Vasco de Gama)于1497年发现的一条从非洲底部直达印度的海上通道,彻底改变了西方与东方的联络。在这以前,这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是极其有限和不确定的,其绝大多数都只能经由马可·波罗在13世纪发现的陆上丝绸之路进行。这条漫长和艰巨的旅程从广东启程,到达古代奥特曼王国的康斯坦丁诺普(伊斯坦布尔),然后再抵达意大利的美第齐(Medici)家族的领土--佛罗伦萨。通过这条陆路所进行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他稀有商品的贸易并不能满足需求。瓷器,在明代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被用作大使的礼物,其中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大学的国文教学是我国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国立师范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院,其国文教学具有当时大学国文教学的共性和自身独特的个性,研究国师的国文教学,可以启示今天的大学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8.
李自力  廖昱 《文史博览》2006,(10):55-56
他是毛泽东读中学时的国文教师,在批阅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时评曰:“自是伟大之器”,“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这位国文教师是湖南湘阴人,清末秀才柳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治家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直至182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了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东方古国,在仃一18世纪掀起了一股席卷欧洲的“中国风”。贵族绅士们毫不吝惜地将真金白银撒向东方,只为一睹中国瓷器的芳替…  相似文献   

10.
袁艺 《收藏家》2009,(9):35-40
18世纪海运发达,促进了中西经济交流,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中备受欧洲人喜爱的产品,但一批瓷器从订单样品的发出到订制的成品瓷器的运回,仍需要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因此要想按订制要求丝毫不差的烧制出瓷器,不是那么简单和一帆风顺的事情。从保存下来的一批瓷器中也可以看到瓷器的缺憾。即在交流中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1.
瑞典所藏的中国外销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10月,我在瑞典哥德堡历史博物馆中看到一大批十八世纪的中国外销瓷。据陪我参观的瑞典朋友说:二十来年前一位中国专家看到这批外销瓷时,询问这些是哪一国家烧造的。我后来一查书,知道欧美的陶瓷史专家中从前也有人误称它为罗斯托夫特瓷(Lowestoft parcelain),以为是位于英国西南海岸的该城所烧造的。所以我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外销瓷主要通过贸易手段销往海外,可分为三部分:早期是以贸易形式由陆路或水路运出的,元代以前的外销瓷大多以这种方式销往海外;第二种是由外商来华收购、订购、订制等直接采购方式销往海外,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多属此类;第三种是通过对外国元首、使者的赏赐和馈赠等方式输出,这类瓷器级别较高,烧制水平与官窑瓷器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3.
陈涛 《黑龙江史志》2008,(14):91-92
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见证五千年文明史的汉字就是如此,她代表着特殊的中华文化。特殊的历史与办学背景使得中国的基督教学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轻视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削弱了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年代,必然会遭到国人的批判。有鉴于此,针对基督教学校的国文教学问题,中国基督教协会以及基督教教育界等各方都在自己的特定领域内关注着它,并提出了种种国文改良方案的。  相似文献   

14.
钧窑瓷     
张琪 《东南文化》2002,(1):75-76
乳光釉和窑变是钧窑的两大特点,蓝、红是钧窑瓷的两大瓷色,胎体不净、胎色不纯是钩窑资的两大缺憾。  相似文献   

15.
玲珑瓷     
马丁 《成都文物》2007,(1):10-10
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据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或“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已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已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瓷心     
目前,困扰古陶瓷收藏界的最大难题就是藏品的真伪鉴定问题。近来有许多收藏者向我抱怨说:“现在的传统经验鉴定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了。往往一件藏品分别请几个‘专家’鉴定,会得出各自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让人无所适从。”最近,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答读者问中也说道:“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纹章瓷又称“徽章瓷”,是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属于专门为国外客户来样加工订制的定烧瓷器,因其上绘有欧洲国家皇室、贵族、富有阶层等象征和代表权利、地位、身份的纹章图案而得名。纹章瓷装饰纹样丰富,多有中国园林纹饰的应用,如山水风景、亭台楼阁、花鸟植物、园林人居等题材,配以精美别致的欧洲纹章,成为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奢华瓷器。文章通过中国园林博物馆数件馆藏外销纹章瓷,解析中国园林纹饰在纹章瓷中的应用,探究中国园林元素对西方园林所产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有利于对中国外销瓷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并对举办相关的专题展览和传播中国园林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熊翠燕 《南方文物》2008,10(1):124-130
宋元时期外销瓷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外销瓷的研究逐步走成系统化、成熟化。本文将我国宋元外销瓷的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作了简要的评价。同时,对于瓷器外销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与中国外销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咏梅 《文博》2003,(1):34-38,50
一、阿拉伯一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特点 阿拉伯一伊斯兰艺术是随阿拉伯人向外征服、在阿拉伯自身艺术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被征服地区艺术而逐步形成的。穆罕默德去世前(公元632年)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基本统一,经过他的后继者四任哈里发  相似文献   

20.
陶瓷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发明,从其产生的那天开始,伴随着我国人民同外界的接触,就开始了向海外的传播.事实证明,我国陶瓷的外输,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海上进行的,始于汉晋六朝,发展于隋唐宋元,鼎盛于明清时期,海洋交流区域逐步从东亚岛弧扩展到印度洋两岸、乃至大西洋两岸,瓷器成为古代世界"中国制造"的标志产品.瓷器的外销是一个重要的考古课题,也是经济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学术界也一度掀起研究的热潮.随着陶瓷考古、海洋经济史及中西关系史等课题研究的不断展开,其作为一个交叉的学术课题相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