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江苏一些近海地区的原始氏族墓葬中,死者头部复盖红陶钵的葬俗甚为流行。其中有些墓葬的死者均为头向朝东的仰身直肢葬,作者对这两种葬俗的来历和含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文考古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 刘国祥 居室葬俗延续的时间非常久远,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直到近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旧流行。兴隆洼遗址和查海遗址均发现有居室墓葬,这说明居室墓葬并非  相似文献   

3.
2005~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四次发掘了鹤壁刘庄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墓地基本完整揭露,发现墓葬338座。本文拟从墓地选址、墓葬布局、墓葬形制与结构、葬式葬具、随葬品组合、特殊葬俗等几个方面对其葬俗葬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以期裨益于夏代中原地区下七垣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
2019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李楼镇潘寨村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一批较为精美的陶瓷器、三彩器等。初步判断,该墓葬时代为盛唐时期,为我们探讨研究盛唐时期的墓葬分布、葬俗等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略论商周墓葬的毁兵葬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周墓葬中常常见到将兵器毁坏后随葬的现象。本文统计、分析了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晚商、西周墓葬的毁兵情况、分布地域及流行时期。认为毁兵是周人的一种特殊葬俗,这种葬俗可能与下葬过程中的某种仪式有关;是否毁兵随葬是商周墓葬的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6.
磁县紧邻北朝时期邺城都城遗址,县域南部、西部的平原和岗坡分布着众多北朝皇陵及宗室等高等级墓葬,根据墓葬壁画内容和特征,本文对墓葬分型进行研究,同时对壁画内容反映的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葬俗以及民族、区域文化交流等多元文化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相楠 《黑龙江史志》2013,(19):290-291
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到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先后存世229年。渤海国墓葬是渤海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探讨渤海国历史文化,墓葬是重要的资料。本文着重整理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北亚各国学者对渤海国墓葬类型的分布、分类和葬俗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力求对后世学者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郑君雷 《考古》2012,(3):74-84,109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裴李岗文化墓葬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现有墓葬,这些墓葬,保存基本完好,而且内容丰富,因此它是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中新发现的一批重要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早期的埋葬制度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拟通过目前已发掘的裴李岗文化墓葬资料,考察当时的葬式葬俗特点,同时依据各处基地的葬式葬俗,考察一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还藉此谈谈裴李岗文化墓葬随葬品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淮北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古墓群共有战国、秦代及两汉时期墓葬7座,墓葬形制多样,出土器物丰富。尤其是竖穴土洞墓比较有特色。这处墓地的考古发掘为我们研究淮北地区先秦两汉的墓葬形制、葬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西汉诸侯王死后使用玉衣敛葬是其身份地位的体现,也反映出保护尸身,以求不朽和追求升仙的丧葬思想.综合考察,西汉诸侯王墓的敛葬玉衣具有继承和发展特点,并日趋完善.西汉诸侯王墓使用敛葬玉衣具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异姓诸侯王及谋反的同姓王一般不用玉衣敛葬,而使用者的分级制度也在西汉中期逐渐确立,这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与敛葬玉衣相配套,西汉诸侯王墓还使用其他一些敛葬用玉,但基本是以玉衣为主,其他为辅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中,其成员死后的埋葬方式直接与家庭、家族和宗族相联系。“袝葬”现象揭示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拊葬墓是以一人为主,其他人从属,多人共用一墓的墓葬。考古学研究中墓室的多少常常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联系在一起。但袝葬现象直接表现在墓葬形制特征上,是墓葬类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袝葬需要出现的多室墓并非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不能作为判别墓葬等级的标准。汉代的袝葬墓一般不改变流行的墓葬形制,而是改变某些空间的功能,西晋以后袝葬墓影响到墓葬形制的改变。拊葬墓的流行,是因为社会组织中血缘关系密切的家庭的地位增强,土地所有制、生产经营和财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古文献、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文章对汉代建筑明器的渊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认为建筑明器的出理是西汉初期社会墓葬思想急剧变化的产物,是早期墓葬绘画所描绘建筑的物化表现,代表了墓主的部分建筑财富。并认为建筑明器在汉代墓葬中重新出现的年代应在西汉初期。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物》2020,(1):4-30,F0002,F0003
大河口墓地M1034是一座东西向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下有两根垫木,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坑内殉狗一只。墓主头向西,仰身直肢,男性,年龄为18~19岁。随葬品共计691件套,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蚌贝器、骨牙器和漆木器等。其中青铜礼器有鼎3件,簋2件,青铜兵器有戈、矛、剑、镞等,陶器仅有陶鬲1件。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早段,墓主为霸国中等贵族。  相似文献   

15.
Off-site secondary burial cemeteries in the southern Levant are an innovation of the Chalcolithic period. Ethnographic studies suggest that location of burial places was one of the means used to establish and socially mediate ownership over the landscape. The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s whether the spatial pattern of burial sites during the Chalcolithic period in the southern Levant represents a land tenure system. Spatial analyses of burial and habitation sites located mainly along the central Israeli coastal area indicate that Ghassulian communities avoided locating their burial sites near habitation sites concentrations. Viewshe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reas observed from burial sites a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observed from habitation sites, and that their location scattered across an area which increases rather than overlaps the size of area visible from the habitation sites. Furthermore, our results show that communities which wanted to claim land tenure over a larger territory use burial sites location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observed area within habitation sites surroundings.  相似文献   

16.
Excavations at the Bai-Dag I cemetery, the Eerbek River valley, Tuva, have revealed a burial rite typical of the Aldy-Bel culture, Early Scythian period.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incipal features of the burial rite, and burial goods are described with regard to sex and age. Basic trends in the evolution of early nomadic funerary ritualism in Tuva are reconstructed.  相似文献   

17.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12,(1):74-79,99
徐州作为两汉重要的诸侯王封国所在地,有较多西汉墓陪葬有陶俑。从总体上看,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衰落的全面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与社会的发展及葬制、葬俗的演进等密切相关。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还与本地区东汉墓葬及周边地区西汉墓葬的陪葬陶俑存在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综合反映出相关丧葬内容、物质文化等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吕馨 《南方文物》2012,(1):95-99
在众多辽代墓葬中发现的随葬金属面具与网络极大地激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目前学界关于契丹族金属面具与网络的随葬这种葬俗的起源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六种学说,它们分别是萨满教说,下嫁到萧氏皇家女子专用说,佛教说,金缕玉衣说,树葬说以及东胡说。同时,笔者认为唐代西域胡人覆面缠裹的习俗对契丹葬俗形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综上所述,辽代的金属面具与网络正是这些因素共同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曹魏薄葬考     
曹魏时期的薄葬是相对秦汉厚葬而言,薄葬与厚葬在考古遗存上各有具体的体现,曹魏通过对汉代地面标记性设施和祭祀性设施、地下居室性设施和随葬明器的简省,开创了以薄葬为特征的新的丧葬模式,并影响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  相似文献   

20.
海岱地区腰坑葬俗并未随着商王朝的覆灭而走向衰亡,反而在东周时期进入又一兴盛期.海岱地区不同区域腰坑葬俗的传播有早晚之别,并存在不同的区域波动.各区域内腰坑墓腰坑形制及墓向的选择,其背后蕴含着不同人群的丧葬文化传统.腰坑置器葬俗最早出现于商末的鲁北地区,随后在胶东和鲁北地区先后盛行,并存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