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艳 《文物春秋》2023,(6):64-69
四川省芦山县博物馆1974年征集到一件西汉时期的御兽青铜人像,现藏雅安市博物馆。有学者根据其铜人纵目特征认为其为杜宇氏蜀部族后裔斯榆人为其先祖蚕丛所造之像。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图像资料,可重新判定该造像的御兽铜人为巫觋,所御四兽为翼虎,其主题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常见的“巫师御虎蹻”。通过对比江苏盱眙和湖南永州鹞子岭出土的两件汉代青铜博山炉,基本可以确认该御兽青铜人像原来为青铜博山炉的柄座部分。  相似文献   

2.
赵燕平 《旅游》2003,(4):28-29
正吻 明、清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件,龙头形,龙口大开,咬住正脊;系釉陶或琉璃制品。正吻又叫大吻。我国古建的脊饰,最早见于汉代石阙、石祠及明器上,多为用瓦当头堆砌的翘起的形状;最重要的建筑则流行以凤凰(朱雀、孔雀)为正脊的脊饰。至南北朝以后,被鸱尾所取代。宋元时期又出现鸱吻,同时又出现龙吻。明以后多用龙  相似文献   

3.
清代同道堂、御赏玺,原咸丰所用闲章,后作为宫廷斗争的重要工具,是晚晴政治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4.
韩磊 《炎黄春秋》2008,(10):11-14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12年的建设,将于2008年全面完工。但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天字号“热门话题”,“三峡热”不会因三峡工程的完工而转冷,仍将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持续热下去。  相似文献   

5.
窦茗 《文物春秋》2006,(4):71-71
佛教有显宗、密宗之分。密宗往往借助所谓神佛的“威猛力”加以“催破”“、降伏”,所以出现了许多以“愤怒”、“怖畏”等恐怖形象出现的神,大黑天就是其中的一种。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收藏有一尊大黑天立像,为铜制,火焰背光及底座为鎏金。像通高45厘米。大黑天造型为一面六臂,身  相似文献   

6.
<正>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意思是: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合理并使人信服,不能以理服人,事情也就办不成了。……所以,君子必须重视名分的正当性、行事的合理性,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由此可见,"名"对世事万物之重要。名与实又密切相关,《庄子·则阳》云:"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名者,实之宾  相似文献   

7.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8.
民初女界盛行束胸,这一现象的出现既缘于女性追求摩登时尚和性别平等,又掺杂了传统的审美、道德观念.“新”与“旧”,“传统”与“时尚”之间难以划出清晰的界限.有社会人士从生理健康尤其是种族存亡的角度对这一风气加以批判,广州政府则率先掀起了禁革女子束胸的“天乳运动”.这场运动颇有成效,束胸之风日渐式微, “健康美”的审美观念开始兴起,西式胸罩也引入中国,变成亦中亦西的改良内衣.运动中尚有性别话语、国族精神和政党意图的交织纷陈,种种可见民国时期女性解放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9.
唐晓华 《神州》2014,(17):48-49
“天”、“地”两个基本概念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渗透了丰富的内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许多分歧之处,与科学、宗教、历史、文化、语言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本文通过对“天”、“地”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在中西文化中的引申含义去探究对中西两种语言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10.
许慎《说文解字》释“爵”字为“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对于其中“象爵”之解,前人争论颇多,然并未解释透彻。详细考证甲骨文、金文“爵”字字形可知:早期的“爵”字为象形文字,是先人们根据青铜酒器“爵”的形象创造的,后经演变,“爵”字字形加入了分别表示手和酒的构件,变成了会意字,而古人造爵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雀的形体。  相似文献   

11.
清承明制,清东陵最初规划的陵园格局完全仿明十三陵,并按规划进行了首批陵寝建设。但在孝庄文皇后"卑不动尊"说的影响下,清东陵的陵园格局逐步发生改变,先后建立了皇后陵、妃园寝以及东西陵分葬的兆域制度。  相似文献   

12.
“飞廉”与“双翼神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战国中山王兴墓中出土了两对错银双翼神兽,造型矫健雄威,肌肉隆突,头如雄狮,长颈昂起,面向一侧,怒目圆睁,巨口大开,利齿外露,长舌挺起,作咆哮怒吼状。神兽四肢弓曲,利爪如钩,前胸低伏,后臀高耸,长尾翘起,两肋间生长翼,翼尖直竖,作腾飞纵跃之势,动态强烈,形象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神兽全身用粗细不同的银片、银丝镶错出繁缛的纹饰图案,尤其背部的两个云中的鸟雀图案,更增加了神兽的神秘感。  相似文献   

13.
笔藏有一枚“景星庆云”花钱。此钱材质青铜,径52毫米,厚2毫米,重30克。面轮雕花,穿孔方正,隶书直读“景星庆云”四字。  相似文献   

14.
秦汉以来 ,“常朝”一直是国家最高政务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元代虽无固定的“常朝” ,但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大臣参与的御前奏闻仍然是常见的中央最高决策形式 ,故可将元代的御前奏闻视为一种特殊的“常朝”。相较于汉族政权的常朝 ,元代的御前奏闻是有时间、场所多变不定的特点 ,这是因蒙古统治者在部分吸收汉法的同时仍较多保留了传统习俗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明代学者王世性,在《黔志》中把贵州地理特征概括成两句话,也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是对贵州天气状况的客观描述,本身并无褒贬之意。但不知怎的,贵州人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刺耳,认为是别人有意要贬低贵州瞎编出来的,不敢理直气壮地面对。  相似文献   

16.
我偶然得到二枚新疆早期民国“邮政储金券”。票面额为100元和1000元。此两种票面额不同,幅度也不同,细节上有些差异,其它基本雷同。100元:长120mm,高77mm。票面浅红色,中间为暗红色,整个票面为繁体字印刷。  相似文献   

17.
《文史博览》2008,(6):34
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歌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圣寿齐天”银钱略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懿 《中国钱币》2005,(3):44-45
“圣寿齐天”银钱(封三上右)与“慈元万寿”鎏金银钱同出浙地,钱径22·1mm,重3·40g,细缘狭穿,楷书大字,书法雄健洒脱,制作精良规整,综合其材质、形制、钱文及出土情况等因素,当可判定为南宋宫钱。两宋金银钱当时并非特罕之物。封有功《宣和录》载,靖康之变,金人由汴京宫中即掠去金钱七十一贯、银钱一百四十二贯,各种史料中也常常可见以金银钱作赏赐、馈赠之记载,但由于绝大多数在长期的流传中被销熔或作器用,存世已甚为稀少,偶有面世,泉家莫不一睹为快。金银钱的制作特点两宋之间也有明显差异,概括地讲,北宋金银钱形制、钱文多与行用铜钱类…  相似文献   

19.
20.
何京 《文物春秋》2009,(2):24-29
在山西太原东郊发掘的徐显秀墓,其壁画内容和绘画风格包含着较多的域外文化因素,特别是该墓石门扇上部所见的"羽翼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瑞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加之后世的讹传误注,使其自身面目幻化不清。分析可知,徐显秀壁画墓石门扇上部所见神兽,既非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獬豸"、"枭羊"、"飞廉",亦非外来宗教文化观念中的"塞穆鲁",它应该是由不同的动物混搭出双翼形象的"羽翼兽",是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各类文化交织互动的融合产物,在欧亚各古代文明中均有表现。"羽翼兽"这一重要元素可能是贯穿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艺术主题,亦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见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