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考察了清代以来 30 0余年间西辽河流域行政格局、人口、土地利用、动植物等人地关系要素的变化 ,并得出四个主要结论 :1行政交错格局的变化使流域农业人口增加并确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2清代以来政府实行的移民开垦政策是流域人地关系恶化的主导因素 ;3牧民游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流域人地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 ;4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区域农业开发后流域人地关系加速恶化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夏宇旭 《北方文物》2018,(1):103-107
辽代大量农业人口迁入西辽河流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移民在草原上大规模开发农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锐减,土地沙化,致使统治者不得不生态移民以减轻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环境史以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特点决定了该地是开展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典型地区。对于西辽河流域人类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界做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的主题较广泛,包括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历史变迁,环境与文化及文明,经济形态、农业垦殖与环境变迁,聚落与环境,科尔沁沙地及其历史变迁,灾害史等,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乌兰 《北方文物》2014,(1):20-22,34
作为我国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地区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复杂多变,文化格局亦不稳定,"文化一统"到"多种文化并立共存"交替发展。农业经济起源较早,且因环境改变而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为了追求食物资源最大富集地,迁移成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迁移的频率与聚落使用时间的长短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资料,初步复原清代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概貌,并归纳该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清前期湟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面貌基本良好,但较为脆弱;清代中后期,基于农业垦殖的加剧,当地生态环境逐渐改变;到了清末民初,当地自然灾害发生较前代频繁,部分动植物资源日渐减少,生态恶化日益显露。  相似文献   

6.
西辽河流域史前聚落遗址多位于河流北侧、西北侧背风向阳、面向河流的坡岗或山坡上;从兴隆洼文化开始,史前聚落的数量和密度逐步增长,聚落规模逐渐扩大,聚落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居住址、祭祀址和环壕显示了聚落功能的变化趋势。西辽河流域史前聚落选址及聚落诸多方面的历时性变化与多种因素相关联,其中自然环境及其变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新 《攀登》2004,23(2):27-30
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一是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二是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就应该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从依赖于自然的“收入”向不耗竭其“资本”的方向转变,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以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艰巨任务,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洪叶 《巴蜀史志》2007,(2):46-47
人口贩卖是伴随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顽疾,这一丑恶现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从未禁绝。与其他皇天厚土所及之处元异,清代四川的人口贩卖十分猖獗,对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辽代前期西辽河冲积平原上有许多较大湖泊 ,但辽代后期这些湖泊不见于记载 ,反映了辽代西辽河流域的湖泊与环境有很大变化。辽代独特的人文地理现象——“捺钵”制度 ,与西辽河流域多湖泊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皖江流域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大体而言,桥梁、渡口、河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密切了市场与其腹地、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的经济联系,从而为当地市场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救生船、航标、消防设备等安全设施的建设为往来人员和流通货物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政府对市场外部治安环境的净化和牙行对市场内部交易秩序的管理为当地市场健康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环境秩序。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区域开发的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大中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投资的优先区位,改善大中城市投资环境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基于spss 10.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对我国西部32个大中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序结果进行类型划分与分类评析,旨在为西部各大中城市改善投资环境和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尔沁农耕的发展及其支持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尔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文章通过复原清代科尔沁垦殖的出现及其扩展过程,总结出该时期科尔沁农耕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耕发展的自然和人文诸影响因子。研究还表明:通过清代近200年的农耕,科尔沁从纯游牧地区演变成农牧并存区,但清代的垦殖并未造成大规模的土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得出,建国以来,新疆人口年均增长率2.7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4%,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各族人口增长率有很大的差距,汉族、回族和满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全疆和全国同期的增长水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低于全疆平均水平;俄罗斯族和塔塔尔族人口逐年减少。新疆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规律总体分布趋势为西密东疏,北多南少;冲洪积扇缘绿洲地带多,盆地中心稀少。新疆人口密度明显增加,高值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低值区的范围在缩小。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平 《人文地理》2003,18(1):75-78,93
本文论述了加入WTO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格局的影响。经过论证分析,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将激励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成长,指出优势资源型产业和当地需求型产业将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在西部地区合理布局经济"增长点",构筑"井"字型空间布局形态的设想,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新疆人口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国 《人文地理》2001,16(2):36-41
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新疆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口作为PRED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的开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时间变化态势,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和绿洲人口合理容量进行了模拟仿真,提出了人口增长的高中低三个方案,在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西伯利亚人口状况及其地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同升  黄国胜 《人文地理》2007,22(3):120-124
西伯利亚人口问题一直非常尖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有不断恶化趋势。基于1989年和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资料,对西伯利亚人口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1989-2002年间西伯利亚人口减少了95.9万,减少幅度达3.7%,远高于全俄1.5%的平均减幅;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和人口大量迁移导致多数城市和区域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人口自然增长、调节人口迁移、引进合法移民乃西伯利亚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前昌  毛蒋兴 《人文地理》2009,24(3):101-106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教育现状,对我国近十年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近2/3的省域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岩 《人文地理》1996,11(Z2):5-7
通过分析山东省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利用结构的潜力和预测山东省的人口,进行土地生产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研究,为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山东省土地环境的人口容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束锡红  何海 《人文地理》2000,15(4):72-75
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在西部开发中宁南山区反贫困的重要政策选择。宁南山区长期以来既是一个生态条件如植被、水系、气候、土壤等多次发生改变的地区,又是一个屡经社会战乱及人口频繁迁移的地区。对于这样一个大面积的贫困山区,不应仅仅看成是农业的失败,而更应看作是长期以来人与环境关系的错位。本文将从引导区域环境正向变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及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探讨宁南山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反贫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超大城市游憩环境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锐 《人文地理》2004,19(3):93-96,92
在分析影响城市游憩环境客观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对城市游憩环境影响较大的园林绿地、道路、影剧院、观光景点、商场及超市、藏书量、娱乐设施、非建成区面积等因素,应用AHP方法,对中国北京、上海、天津等13座超大城市的游憩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超大城市游憩环境的综合得分,南京、北京、成都排在前三位,并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城市单项因素的排名;城市各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游憩环境质量的地域分布状况等结论。针对这些结论,提出在城市游憩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加大建设游憩环境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