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脉络1.1.德国早期汉学:17世纪至建立于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众所皆知,欧洲汉学研究的开端来自天主教16至18世纪在中国所进行的传教工作,最早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其为欧洲最早汉学研究之地,之  相似文献   

2.
1998年9月28日,“德国东方学会”的第27届学术年会开幕式在波恩大学的会议大厅举行,庆典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现代的公共空间》,报告人是欧洲汉学家协会主席、海德堡大学的瓦格纳(R.G.Wagner)教授。笔者受庆典报告的激发,认为此次年会定有德国汉学...  相似文献   

3.
到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共有汉学研究所近20个,教授约40名,其中还不包括大学和专科大学内的东亚专业、其他从事中国研究的社会科学专业和专事汉语教学的部门以及一些独立的科研机构,阵容之庞大为欧洲之冠。总体来看,德国汉学界关于当代中国,尤其是现实问题很少问津,这可以说是德国汉学的一个特点。除了当代文学的研究外,只有波鸿大学汉学研究所的部分教授和科隆大学的现代中国研究所专门从事当代中国的研究。汉学家们好像有意无意地把  相似文献   

4.
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学 (sinology)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得以确立并在今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 ,从而对西方学术界和中国学术界同时产生广泛影响 ,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就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与学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侧影。在我看来 ,西方汉学经历了“游记汉学时期”、“传教士汉学时期”、“专业汉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作为一门学科真正创立 ,应该是在“传教士汉学时期”。“游记汉学时期”早可追溯到元代的马可·波罗 (MarcoPolo) ,甚至可以推到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Herod…  相似文献   

5.
从事国际汉学研究,必须要了解所研究国家的汉学发展轨迹。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国外汉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张国刚的《德国的汉学研究》、严绍望的《日本中国学史》、张静河的《瑞典汉学史》、侯且岸的《当代美国的显学》、陈君静的《大洋彼岸的回声》等。这些著作都是开启国际汉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俄罗斯汉学已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与西方汉学、东方汉字文化圈汉学鼎足而立。然而,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汉学大国,我们还知之甚少。因此,出版一部俄罗斯汉学史专著便显得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6.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出版过英文的汉学刊物,其读者是有意提高自己知识修养的欧洲人,其中大部分为居住在香港和上海的外国侨民。那个时代早已经过去,国际汉学的中心随之从殖民地和租界转移到了对中国感兴趣国家的首都和大学。如今,汉学又回到中国,而其性质也已完全改变:《世界汉学》第一期(创刊号)在北京问世了。目前这本汉学杂志在中国印行,其主编刘梦溪亦为中国人。刊中未提及编辑部隶属的机构或组织,但却列举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二十一个合作单位。这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其实施者为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葡萄牙、荷兰、瑞典、美国、日本、…  相似文献   

7.
仇华飞 《史学月刊》2000,20(1):93-103
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主要代表。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使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但早期美国汉学也存在着缺乏专职性和研究群体单一性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8.
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是为促进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增进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了解而设立的国际性奖助金。经国内著名专家推荐、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学术顾问委员会的慎重审查、推选王光镐同志荣获了1978——1988年度王安研究奖助金。  相似文献   

9.
汉学是清代学术最为核心的内容 ,其发展几乎贯穿整个清学历史演变的全过程。本文对乾嘉之际 (1 8世纪末至 1 9世纪初 )汉学的求变与易帜、经学理论的异化与更新、经典诠释等方面 ,进行了系统考索 ,认为出现在乾嘉汉学内部的上述变动 ,实际上是一场汉学更新运动。它不仅终结了清代经典诠释的纯考据化 ,而且它所产生的社会与学术的双重效应 ,也是乾嘉汉学向近代经学蜕变的前奏  相似文献   

10.
陆荣照 《世界汉学》2003,(2):149-159
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以华人这主体(占总人口的78%)的新兴国家(1965年独立),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和地理条件,新加坡对中国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在这方面的作用和成绩,在海外汉学研究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开始介绍汉学中心的缘起和发展之前,请允许我先简单回顾一下中文系的历史和教学情况。  相似文献   

11.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Sinology,又称中国学)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学术事业。日前《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任继愈先生任主编的《国际汉学》集刊是应汉学研...  相似文献   

12.
余英时 《世界汉学》1998,(1):190-193
什么是“汉学”?这在今天已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认真地分析它,我们至少必须写一部专书.“汉学”的西方原字是“Sinology”。严格地说,它包括了有关最广义的“中国”的一切研究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关于中国边疆和内地的“非汉族”的历史、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3.
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盛于乾嘉年间的清代儒学主流学派-汉学-尽管走上衰落的道路,但这种衰落并非直线性地下降,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变化的过程。自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学依然是中国学坛人多势众、著述丰富、分布广泛的强势学派,居于学界“老大”的地位。晚清汉学家们秉承乾嘉宿儒治学传统,在经学、小学、音韵学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直驾乾嘉而上。晚清汉学因处于与乾嘉汉学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实”、“通”、“变”的历史特征,并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实现着自身的新旧更替。晚清汉学既沿袭了传统儒学的许多消极因素,也包含着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产生了复杂而多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辅仁大学汉学国际研讨会为辅仁大学外语学院华裔学志汉学研究中心所举办。该中心为德国圣言会华裔学志研究院的台北分部办公处。辅仁大学第三届汉学国际研讨会——“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Rolf Trauzettel教授周围的波恩汉学学派”是为台湾汉学学者和其相  相似文献   

15.
达远 《世界汉学》2003,(2):139-139
设立在台北的台湾汉学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对海外汉学的推介,近年来通过联络,建立了“典藏国际汉学博士论文摘要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以台湾汉学中心典藏的海外汉学博士论文为主,收藏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等,至今总计有9,667余种,皆为海外各大学从事汉学研究的博士论文,资源相当完备。为了方便读者,该数据库提供论文题目、论文作者、毕业学校、学位名称、  相似文献   

16.
余英时先生在为刘正的《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的研究和发展的历史》一书所写的序中说:“从日本、欧洲到北美,每一天都有关于中国古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如果我们继续把这些成果都称之为‘汉学’,那么‘汉学’与中国本土的‘国学’已经连成一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史研究》2021,(4):120-135
章太炎1899年首次旅日,与众多汉学家交游酬唱,体验到明治时期存留的汉字圈雅文化之余温。《訄书》重订本吸纳其1902年第二次旅日成果,在采纳社会进化学说的整体框架下,参考了白河次郎、远藤隆吉、桑木严翼、户水宽人以比较文明史为特征的汉学论著。1911年的《与农科大学教习罗振玉书》则以《汉学》为标靶,对被建构进帝国秩序的学院化汉学进行文史哲全方位的把握和批评。章太炎对明治汉学有一个从美好的"雅乐"到嫌恶之"郑声"的体验变迁。这一历程,体现了他贯穿性的思想和美学逻辑。如因反对整合进国体论的儒学借孔子反革命,而对根本通明、服部宇之吉进行持续批判;因对小学形、音、义各个角度的研究定立高标准,而对林泰辅、森槐南等评判严苛。日本日益膨胀的国家主义,又令美好记忆逐步褪色,负面印象愈加增强。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因古史辨运动,转成为10余年后他对明治汉学的重要记忆。超越传统的夷夏之辨,中日汉学竞争的实质体现在,通过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近代西学认知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全新框架和方法,转益增进,从而主导中华文明的诠释权。  相似文献   

18.
杨慧林 《世界汉学》1998,(1):206-207
在西方的汉学研究机构中,那不勒斯东方大学(InstitutoUnIversitarioOrientale)的历史最为悠久。在西方的漠学研究机构中,那不勒斯东方大学(InstitutoUnIversitarioOrientale)的历史最为悠久。其前身是意大利传教士MatteoRipa建立的中国学院(CollegiodeCinesi),1732年4  相似文献   

19.
清代汉学引人注目,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这些成果在论述和评价汉学时,往往以章太炎、梁启超于清末民初所作清代学术史著作为基点,而对晚清时期宗宋学者的论述不甚在意。实际上,由于汉学乃相对于宋学而言,宗宋学者对汉学的评论虽有门户成见,但因处于相同或相近的历史环境,面对共同的社会历史问题,因此在问题意识、思维方式以及治学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的看法,自有现代学者不同甚至不及之处。  相似文献   

20.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出版过英文的汉学刊物,其读者是有意提高自己知识修养的欧洲人,其中大部分为居住在香港和上海的外国侨民。那个时代早已经过去,国际汉学的中心随之从殖民地和租界转移到了对中国感兴趣国家的首都和大学。如今,汉学又回到中国,而其性质也已完全改变:《世界汉学》第一期(创刊号)在北京问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