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士的概念 “士”在古代典籍中经常用来称呼某种身份或职务的人。这种称呼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含义: (一)男子,特指青年男子。如:《诗·郑风·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士。”《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待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相似文献   

2.
亦足披发 《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山,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文身 黑齿 赢饰 《战国策·赵策》:“披发文身,错璧左衽,甄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 善舟 《淮南子·齐俗》:“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吕氏春秋·大贤贵因篇》:“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生而至,有舟也。” 嗜鱼盐 《风俗通义·佚文》:“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史记·贷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鱼,或火耕水耨……”。  相似文献   

3.
杨巨中 《文博》2002,(3):46-47
现在流行的各类辞书对“黎民”这一历史性辞语均有解释 ,如《辞海》解释为 :“即众民。《诗·大雅·云汉》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 :‘黎 ,众也’ ;一说因黑发得名。《孟子·梁惠王上》 :‘黎民不饥不寒’。朱熹注 :‘黎 ,黑也。黎民 ,黑发之人 ,犹秦言黔首也。’《书·尧典》 :‘黎民于变时雍。’蔡沈集传 :‘黎 ,黑也。民首皆黑 ,故曰黎民。’一说原指九黎之民。杨筠如《尚书·檄诂》 :‘黎民当即九黎之民。《国语·楚语》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法 ,尧复育重黎之后 ,使复典之’即黎民于变之事 ,嗣后及沿用为齐民之谊。’”《辞源》…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版《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邕管·贵州》有“乌浒之俗:男女同川而浴;生首子食之;云宜弟,取妻美让兄;相习以鼻饮”。其中将分号标在“云宜弟”之前,则“宜弟”乃“取妻美让兄”之谓.这种理解,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宜弟”究竟为何义?《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云:“昔者越之东,有(车亥)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子,谓之宜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云:“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后汉书》卷116《南蛮列传》载:“(交址)西有(口敢)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取妻美则让其兄.今为乌浒人是也.”  相似文献   

5.
孙叔敖“三相三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传世典籍中常见孙叔敖“三相三去”的记载 ,即孙叔敖曾三次出任楚相令尹这一职务 ,又三次辞去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 ,如 :《庄子·田子方》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 ,三去之而无忧色。’”《荀子·尧问》 :“孙叔敖曰 :‘吾三相楚而心卑。’”《吕氏春秋·知分篇》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 ,三去令尹而不忧。”此外 ,《淮南子·汜论》、《史记·循吏列传》、《史记·邹阳列传》、《新序·杂事第三·齐邹阳客游于梁》等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述。与孙叔敖的事迹相类似 ,典籍中又记春秋时楚国令尹子…  相似文献   

6.
《明史》卷117《朱权传》载: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3591页)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明·郑汝壁《皇明帝后纪略》、《明实录》和清·查继佐《罪惟录》诸书亦作太祖“第十七子”。但是,明·焦竑《献征录》卷1却作: 宁献王讳权,高皇帝十六子也。明·朱谋讳《藩献记》和《朱氏八支宗谱》亦为太祖“第十六子”。历来二说并用,莫辨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7.
设馆修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史学发展的两大途径中华民族是历史意识发达的民族。相传夏代有史官终古 ,殷代有史官向挚。西周以后 ,见于典籍记载的著名史官便代不乏人。如宗周有史官史佚、周任、史伯、内史过等 ,春秋时期 ,晋有史臣董狐 ,齐有太史南史 ,《周礼·春官·序官》载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职。古代的著名经典《尚书》是最早的官方历史文献的汇集。春秋时期有“百国春秋” ,见于《墨子·非命中》篇。为孟子所称道的晋之《乘》 ,楚之《杌》 ,鲁之《春秋》 ,即是各国史书中之尤为著名者。再其后 ,《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史官撰成的编年…  相似文献   

8.
《古本竹书纪年》之白、方、畎、蓝诸夷考略李德山白夷白夷首先见于甲骨卜辞中,如:“丑卜、贞白人。”②此“白人”即“白夷”。另外,《逸周书·王会篇》作“白”;《山海经·海外西经》作“白民之国”,《大荒东经》作“白民”;《淮南子·坠形篇》亦作“白民”。对其...  相似文献   

9.
<正> 易水左右是天鼋族高辛氏子唐尧故地。唐尧是黄帝曾孙帝(?)高辛氏子,史家因并称帝(?)、帝尧所处时代为“诰、尧之时”。”《大戴礼记·五帝法》记孔子说:帝(?)为玄嚣之孙,(虫乔)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是“高辛氏之子也,曰放勋”,与《尚书·尧典》:“帝尧曰放勋”相合。《史记·五帝本记》:“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可证帝尧是黄帝天鼋氏族商高辛氏之后,本姓姬氏,《帝王世纪:帝俈高辛,姬姓也”可证。帝尧既为高辛氏子亦当为姬姓。《路史·后纪》:“帝尧陶唐氏·姬姓。”注:“尧姓姬,缶于帝(?)”。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以“尧母(广尤)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亻入)家,年二十无夫…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隶释·帝尧碑》、《咸阳灵台碑》等都有此说,皇甫谧因说:“尧姓伊祁氏”,“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亻入)之家,故以所居为姓也”。  相似文献   

10.
《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载 :“出子二年 ,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按《正义》:“西者 ,秦州西县 ,秦之旧地。时献公在西县 ,故迎立之”。言秦献公被立之地为秦州西县。如是 ,则“河西”之“河”字又该作何解释 ?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书·地理志》得知 ,秦代所置郡县中实无河西郡或河西县 ,故宜排除此“河西”即指河西郡或河西县的可能。而若将“河西”释为“河西之地”,则其范围涉及夷吾献给秦缪公的山陕交界的黄河以西之地 (今陕西大荔、华县一带 )。依据常识 ,庶长改迎献公仅可能在具体之地 ,故如将“河…  相似文献   

11.
《北史·源贺传》附子《源怀传》载 :“时后父于劲势倾朝野 ,劲兄子祚与怀宿昔通婚 ,时为沃野镇将 ,颇有受纳。”而《魏书·源贺传》记同事则云 :“时后父于劲势倾朝野 ,劲兄于祚与怀宿通婚 ,时为沃野镇将 ,颇有受纳。”“劲兄子祚”作“劲兄于祚”。依古书行文惯例 ,此处似应以“劲兄子祚”为是。检《魏书·于栗传》 ,于栗子洛拔有六子 :烈、敦、果、劲、须、文仁 ,而长子于烈有五子 ,其中于祚为其长子 ,可证于祚确为于劲长兄于烈之子。《魏书·源贺传》作“劲兄于祚”误。《魏书》勘误一则@王化昆  相似文献   

12.
魏真 《史学月刊》2003,(10):116-117
中国古代民本资料中 ,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长期以来 ,人们多把这段话归之于荀子的思想 ,并且当作荀子的重要言论 ,似乎荀子是这段话的始作俑者。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和误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其原因有二。一是这段话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见之于《荀子·王制篇》 ,二是文献资料中有几个地方都把这段话直接说成是荀子的言论 ,不可不谓言之有据。其资料如下 :《艺文类聚·舟车部》云 :“荀卿子曰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太平御览·舟部》云 :“孙卿…  相似文献   

13.
行辈失序的称谓,见诸古代文献者不在少数,下面我们胪列若干,均属亲族称谓范畴,非亲族称谓的行辈失序将另作讨论。 〔公〕《吕氏春秋·异用》:“子之公不有恙乎?”下文有“子之父母不有恙乎”之语,故知公指祖父。《史记·外戚世家》云:“封公昆弟。” 《索隐》云:“公亦祖也。”睡虎地秦简《编年纪》:“十六年七月丁已,公终。”又:“廿年七月甲寅,妪终”公与妪对文。《说文》:“妪,母也。” 《广雅》:“公,父也。”公作祖父通  相似文献   

14.
“四介既简”,此句出自 《石鼓文·田丰》.王昶《金石萃编》释文、潘迪《石鼓文音训》并误释此句为“吾众既简”.潘氏解“简”为“选也”.“四介”二字,郭沫若说:“二字颇漶漫,然谛审可辨,《诗·清人》‘驷介旁旁’.”郭说甚是.按古文献“四”、“驷”相通.《诗·小雅·四牡》:“四牧騑騑”.《仪礼·既夕礼》:“玄纁束马两”,贾公彦《疏》引《诗》作“驷牡騑騑”.《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地有白马四”,《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作《左氏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有白马驷”.《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公羊传·隐公元年》:“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徐彦《疏》引《诗》作“四騵彭彭”.《诗·秦风·驷(?)》:“驷(?)孔阜”,《说文》马部“(?)”字下引《诗》  相似文献   

15.
日月食在《左传》中有不同说法。《左传·宣公十二年》:“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左传·昭公十七年》:“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滴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凡天灾,有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日月之食’、‘日月之灾’、‘日月之眚’都是同一回事。但在更多的时候,《左传》称日食、月食,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日食,月食,而说成是“日有食之”。其中的“有”字作何解呢?千年来无人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我近治小学,恍然有悟。今考论于次:  相似文献   

16.
《葛藟》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读《诗》,还可以了解先秦婚俗。《王风·葛藟》反映的就是上古一种婚姻形态的遗迹。为了探讨之便,特录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青铜器铭文论吴国的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吴国的国名及由来吴国国名,史籍记载历来作“吴”,见于《春秋》经、传和《国语》、《战国策》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他如先秦典籍,也作“吴”,如《周礼·考工记》:“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楚辞·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是其例.秦汉典籍也作“吴”,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70年代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也作“吴”.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  相似文献   

18.
关于“郑声淫”古今各家之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声问题是诗乐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问题,也是一个被封建诗教搞得比较混乱的问题。对于什么是郑声、郑声的性质和特点以及郑声与郑诗的关系,历代学者颇有争论,至今认识也未完全统一。郑声问题是孔子首先提出的。《论语·卫灵公》,“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又《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十分明显,孔子所谓的“郑声”、“郑声淫”等都是就音乐而言,而不是指郑诗。从春秋时代直到西汉人们一直这样理到,从无任何异义,因而也从无任何争论,这可以从《国语·晋语》、《礼记·乐记》和《史记·  相似文献   

19.
万孝行 《史学月刊》2003,(11):117-119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 6 )建立的刺史监察制度是“西汉一大优良制度。”(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序言》) 其优良的原因 ,传统上认为刺史秩卑权重 ,就可以保证它有举察之勤 ,无陵犯之衅。清人赵翼说 ,刺史“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 ,而权重则整饰吏治之威重。”(《陔余丛考》卷二六 ) 清人顾炎武也说 :“夫秩卑而命之尊 ,官小而权之重” ,“秩卑则其人激昂 ,权重则能行大志。”(《日知录·部刺史》)然而我认为 ,刺史制度的优良在于其具有激励与制约的健全的内在机制。一《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条下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及…  相似文献   

20.
襄樊"穿天节"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汉华 《民俗研究》2005,(1):238-240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对此诗,古今学者如朱熹、王应麟,特别是闻一多等人推崇备至,认为他是楚文化的先声,南北文化的最早结晶。就是此诗人神恋爱的故事背景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竟然催生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穿天节”。穿天节是襄樊古代特有的传统节日。宋庄季裕《鸡肋篇》说:“襄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