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侗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她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品格,深为广大侗族观众喜闻乐见。侗戏除普及干我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寨之外,在与黔东南濒临的桂北、湘西的侗族地区亦有流传。解放前,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有关洞戏的史料只见诸口碑,而且在不同的侗族地区的口碑材料亦多有差异。好在大家已公认《李旦凤姣》‘是侗戏历史上第一个剧本”“,而且这出戏是从汉族故事改编而来。这样为找们的考察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线索,据此我们就有可能在不同口碑材料中对侗戏的起源、侗戏的创始人这些有关们戏的重大问…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水秀丽,人杰地灵,是著名的“民族歌舞的海洋”。居住在那里的侗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戏曲——侗戏。侗族,是古代僚人的一支,很早就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定居下来,所谓“散处于牂牁、潕溪之界”。他们过去原来没有戏曲,由于171年前出了个侗戏师,从此便有了新的一页历史。这个侗戏的创始人,就是黔东南州黎平县腊洞村的歌师吴文彩,人称“疯颠戏祖”。提起这“疯颠戏祖”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多流行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县的侗族村寨。一、侗戏的起源与流传侗戏最早流传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唐朝以前,侗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就产生了与其社会关系相适应的文艺形式:“耶”(即在祭把和重大喜庆活动时用的歌舞),“嘎”(歌)、“垒”(念词)和“碾”(传说)。  相似文献   

4.
清代贵州戏剧文学,除民族戏(布依戏、侗戏)、地方戏(贵州梆子、傩戏)外,传世的作品仅存乾隆时贵州籍作家的两部:一部是傅玉书的《鸳鸯镜》,另一部是任璇的《梅花缘》。  相似文献   

5.
正qián jù黔剧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分布地: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dòng xì侗戏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境内居住着苗、侗、布依、水、记优、彝、瑶、土家等几十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居住较集中而成为贵州主体少数民族的,主要有苗、侗、布依,水、他佬等民族。贵州少数民族多数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记载工具的缺乏往往会通过本民族文化中其他形式的发育来进行补偿。由于服饰艺术带有极强的目的计和定用功利,与各民族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必定会在自己艺术形式的某种范式中传达本民族的某种“语言”来强化这种范式,使之成为本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和工具。这样,各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便由于这种载荷而…  相似文献   

7.
正各式各样的民俗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等,形成了"好歌村村有、好酒家家有、好节天天有"的多彩民俗风情。施秉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居住有汉、苗、侗、布依、土家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5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形成和发展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与生活习惯。各式各样的民俗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等,形成了"好歌  相似文献   

8.
陈小定 《神州》2014,(3):28-29
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戏曲之一,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和学者都在关注民族文化的命运,黄梅戏艺术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学术界对黄梅戏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本文主要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黄梅戏"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包括黄梅戏的历史渊源探讨、黄梅戏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研究、黄梅戏保护与传承研究、黄梅戏文化变迁的研究、传承人的坚守与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通过对黄梅戏文化的思考提出了对黄梅戏艺术的调整与重构。  相似文献   

9.
古典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巩固民族信仰、发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气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界对于戏曲中的神话形象、神话原型、鬼魂戏、神话仪式与宗教、神话戏的艺术特征与地位、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颇有建树。但也存在着只是注重于某一方面的个案研究,而缺乏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等不足之处。系统地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神话元素及传承方面的研究,可以探寻其流变规律、文化传承与播迁状况,以及文化关照下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凡到过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的人,一定忘不了那独具匠心,体现侗族文化特色的风雨桥、鼓楼和侗寨吊脚楼,也忘不了那古朴纯真的侗歌、侗戏,更有那充当一次"新郎"做过一回侗家"拉嫂"(侗语女婿)的新奇。如果你愿意,好客的侗家人会留你下来吃一餐别具风味的侗乡"合拢宴"。说起合拢宴,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从前,有个寨子唱侗戏,一对兄弟相约前往,不巧,大河涨水冲走了浮桥,兄弟俩正为过不去而犯愁  相似文献   

11.
李琳  金媛  李园园 《民俗研究》2020,(3):110-117
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咚咚推"保存了侗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多种傩戏剧目,向世人展现了侗族人民各种繁复有序和神秘有趣的习俗,是侗族先民原始农耕信仰的现代展演;"咚咚推"以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为傩神,除了在表演时对傩神举行各种请、迎、会、送的舞祭仪式外,演出的剧目也表现了作为移民后代的天井寨人为增强家族凝聚力而保持的祖先英雄崇拜。"咚咚推"作为天井寨人独有的一种戏剧形式,为研究南方民族在迁徙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交融提供了极为难得而生动的活动文本。  相似文献   

12.
明末作家孙钟龄的传奇作品《东郭记》取《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敷衍成篇,在嬉笑怒骂中刻画了群"丑"形象,寄寓作者对世态炎凉敏锐的内心感知以及深切的悲凉之情。本文以戏剧冲突为中心,从戏剧冲突的内容、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展开论述,从中感悟作品深刻的意义内涵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庞骏 《史学月刊》2003,(6):27-33
刘宋的东宫武官在南北朝军事逞胜的外环境和刘宋皇权不断加强的总趋势下得到了较大发展。刘宋四帝对于东宫武官制度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宋武帝恢复晋末罢废的太子二率,增设太子三校、三将等职官;文帝时二率、三校成为东宫主要武官职;孝武帝大力罢省东宫武官,削抑东宫势力;明帝则再度恢复东宫三校,并新增东宫直阁等武职。总而言之,宋之东宫武职呈现出明显的强弱跌宕、阶段性变化,这既是刘宋诸任皇帝权力强弱异势的现实表现,也是刘宋皇权重振之路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s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ancient Greek drama performances that take place in contemporary Greece. The material presented here is part of the data that were collected, mainly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newspapers, during 1997 and 1998 in Athens. The paper illuminates an aspect of modern ancient drama performances that has not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until today: it treats them as commemorative ceremonies that produce, reproduce, and transmit social memory. The interrel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social memory and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re analyzed and is shown that ancient drama performances, due to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e something more than mere theatrical events (as they are defined with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These performances, which convey, sustain, and transmit perceptions of a glorious culture of the past, become, for their creators and spectators, as members of an ethnic group, occasions for consciously remembering their ethnic past, and coming, in a way, to a "myth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it.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张瑾  吴忠军 《人文地理》2011,26(3):83-88
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的提出是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思考的结果。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是以三省坡为核心,以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为横轴,以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为纵轴,以横轴与纵轴的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并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圈层、四条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的基本构架。这一旅游圈的构建和打造,是桂黔湘边区各县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产品,传承中国优秀侗族文化遗产,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增冲鼓楼,具有双重属性的文化遗产地 增冲鼓楼是一处比较特殊的文化遗产地。 首先,它是一座文物建筑。增冲鼓楼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增冲侗寨,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木结构中心柱型鼓楼,  相似文献   

18.
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把社会认同理论运用于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族群认同涉及到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族群关系,族群文化适应,族群之间的偏见、歧视和冲突,都与族群认同的发展有关。本文综述西方学者近年来对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发展、族群认同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旨在对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墓址辨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董仲舒的墓址问题 ,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 ,否定了“西安交通大学董墓”说和“和平门城内董墓”说 ,肯定了董仲舒陪葬茂陵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