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各省实施新县制推行地方自治成绩总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9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县制,要求重划县等、增强县政府职能、裁撤区署、建立乡镇公所、调整保甲、整理警卫、普及教育等等,以建立地方自治为名,达到加强对基层控制之目的。新县制以三年为限,1942年5月,内政部就各省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检讨新县制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成绩得失作了一个较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前规模宏大的国民革命既颠覆了原有的北洋政权,也对乡村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国民政府建立后,地方自治推行的失败使得国民政府未能自上而下构建乡村基层权力网络,国家权力的组织、功能边界并未得以大幅扩张,清末以来社会自然演绎形成的乡村权力结构仍然顽固存在。国民政府对乡村的治理是通过乡绅阶层为中介实现的,同时乡绅阶层借助于保甲制与国家权力之间构成制度上的关联,进而获得政治权威。这导致国家权力未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治理,也为国民政府的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论新县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县制是民国史研究中一项十分重要然又尚属空白的课题。从1939年起到南京政府垮台,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新县制一直在国内推行,旨在强化基层政权中的统治机制。本文试图对新县制作一全面的探讨,进而考察国民政府后十年对地方的统治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群 《广东史志》2002,(3):29-32
新县制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在国统区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乡镇基层政权是新县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东是推行新县制的17省市之一,也按当时国民党中央的规定积极推进基层政权建设。新县制的研究自新县制开始推行的20世纪40年代至今,在国民党一方(大陆或台湾时期)都是比较关注的热点。但1949年建国以来的大陆学术界对新县制研究较少,研究新县制单项内容之一的基层政权建设情形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5.
抗战之前,湘西实际上处于后土司时代,国家权力非常薄弱。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利用湘西苗民革屯抗日运动,结束了湘西后土司时代的统治。张治中治湘时期,他通过全面推行保甲制度、“试行”新县制,设置沅陵行署,发展国民党与三青团组织,进一步强化对湘西的控制。薛岳主湘时期,清除陈渠珍势力,抢夺湘西军政大权,全面推行新县制,快速发展国民党与三青团组织,使国民政府对湘西地区控制空前强化。国民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成为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保甲融于自治之中,在基层社会创设保民大会。保民大会与乡镇民大会、县市议会共同构成了新县制下的民意机关,对推动民众参与地方自治、动员民众支持和参加抗战具有积极意义,但保民大会也成为政府从基层社会吸取资源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1940年3月四川省率先实施新县制并对省内县界进行调整,三峡实验区区长卢子英趁机提出从周边县份划出乡镇单独设县,因江北、巴县、璧山、合川等四县的反对,最终以实验区改组为北碚管理局而告终。在随后的交接过程中,江、巴、璧三县与北碚管理局之间因公学产的归属发生纠纷,璧、北之间更爆发了武装对峙的澄江争治事件。该事件虽被暂时平息,但双方对公学产的争夺一直持续至战后。地方势力固然是国民政府在四川基层推行政策的阻碍因素,但地方政权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不可忽视。川政统一后国民政府力图控制四川,但地方政权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中央政策在基层行政中难于推行,这种困境也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国民政府对四川基层控制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广东乡村的基层权力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捷 《史学月刊》2003,1(5):89-96
民国初年,受到辛亥革命冲击的广东乡村基层权力机构以各种方式恢复和重建。这些机构包括警局、区乡办事所和团局,而主要是团局。控制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人物有士绅、商人、回乡官吏、退伍军官等,有军事经历、直接掌握武力者通常在这些机构中担任主角。由于广东政局动荡,省、县政府对乡村往往不能充分行使权力,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获得很大的独立性,有时甚至同政府、军队发生冲突。国民政府成立后,广东实行新县政,但民国初年形成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格局,在不少地区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  相似文献   

9.
黄昊  武菁 《安徽史学》2012,(3):103-113
抗战初期,新桂系参考广西经验对安徽县政进行了初步改革。1940年起,新桂系安徽省府推行国民政府新县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调整、民意机关创建、国民兵团编整、干训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改革所带来的基层政权人员与机构的正规化及对地方自治的有限试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国安徽政治现代化,并为安徽省府进行社会动员、坚持敌后持久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制约,改革最终未能摆脱近代中国官治吞噬自治的政治窠臼。  相似文献   

10.
三青团参与政治及其与浙江各地方政治势力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焕鹏 《史学月刊》2004,15(3):65-7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基层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种政治势力随中央政权向基层渗透的深入对地方政治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浙江三青团于1939年成立后,积极参与浙江“新县制”与“地方自治”,这样就造成了浙江地方上党政团绅对地方政治资源进行激烈争夺,引发了地方政治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中央政权向基层政治渗透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行政效率研究会是以研究中国行政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为宗旨的政府机构 ,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既是它产生的主要背景 ,也得益于它的影响与推动。行政效率研究会的行政研究对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促进了行政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政务院与后来的国务院在性质和地位方面有着重要区别,其本身并不构成中央人民政府,不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只是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当时,政务院在人员和机构组成、权力配置和运作、党政关系的处理方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初创特点和探索性质。  相似文献   

13.
秦至东汉,地方县内政务承担者由诸官转变为列曹。这一变化历程在传世文献与简牍资料中均有所呈现。战国至西汉,县的直接管理者由内史过渡到郡,造成了县内政务运行体制的调整。商鞅变法确立了内史等朝官共同管理县政的体制,县内诸官系统因对接朝廷各管理部门而形成。西汉中后期,郡制在地方的完全确立,切割了县与朝廷的直接联系。县为对接郡的列曹体制而使原有列曹壮大、完善进而成为县内政务的承担者。上述转变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还涉及内史的地方化和郡的行政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4,33(12):48-59
南京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的地方政府转型与制度改革。就专员的资格与任期、职权与辖区、组织与经费等方面考察,专员制的法制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然专员制度的法律设计与实际状况之间无疑存在着一定的偏离状态,但这种偏离没有影响到该制度的基本运作,因而专员制度的法制状态应是正常的或基本正常的。专员制度是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地方政府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过渡的重要一步。而且.专员制度的变革,也凸现了民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开始实行且步履艰难的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历经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和抗日战争的动荡,成为民国时期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制度性建设的日益完善和具体实践上的相对混乱,这一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得与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日益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汪宇明 《人文地理》2004,19(6):71-74
中国行政区划呈现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盟)、市-县(旗)、市-乡镇"的多层级状态。调整规模、减少层级、增强活力,是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体制以及相伴生的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长期战略任务和目标。实施省直管县市体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它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层面均设置了一些边政管理机构,有利于具体边政措施之贯彻。这些机构呈现以下特点:具有近代民主共和政体机构之性质;中央层面的管理机构设置较多且相对全面;地方层面的边政机构,隶属系统不一,虽按近代理念设置,但无统一的长期规划,也非决策或执行机构,属于研究性质;存在着传统政治习惯和近代民主共和理念共同作用于边疆治理实践的二元化特色。南京国民政府之边政机构,还有明显缺失:中央层面的边政机构与地方层面的边政机构联系脱节;边政机构之统合能力较弱,导致其权威及功效薄弱。南京国民政府政制本身与其边疆认识之缺失等因,是上述弊端产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esent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Basque Country's capacity and competence for self-government. We have analys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effects of the industrial crisis and new possibilitie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area's own regional policy based on new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and Provincial Councils) that emerged from 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 in Spain after 1980.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we analyse the scope of authority in EU regions. Some of the cultural 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backed by these Basque institutions are studied. These projects have had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Bilbao Metropolitan Area. The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nation state, specifically in Europe, show contradictory effects. However, they have reduced the State's sovereignty but at the same time have prompted the State to retain powers rather than transfer them to lower institutional levels. This clashes with the desire of some regions or historical nations to access greater shares of self-government, such as the case of the Basque Country.  相似文献   

19.
In ancient China, form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stretched to the county level. This system witnessed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the Warlord period, with various types of township/village administrations mushrooming in many plac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the demands for modernization in local regions. These township/village administr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is the newborn township/village administr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other is the township/village or quasi-administration that evolved from the old localized Xiangdi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Functionally, the former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kinds, the monofunctional township/village administration, which might include education, or police and security,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latter falls into three categories: some were new-model administrations directly translated from the old rural Xiangdi system; some were subdivisions of the neonatal administration composed of the old local Xiangdi system; and still, others basically reserved the intrinsic property and function of the old Xiangdi system. As political entities, township/village administrations of this era can be further differentiated into those bordering on “self-government” and those lingering under “the official system.” Township/village administration at this time mostly consisted of a standing body, with their personnel, who enjoyed th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civil servants, set up by legal proceedings. Government outlay was sponsored by public finance or tax income, and it assumed all kinds of modern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basically of a modern character. Meanwhile, of course, it retained much of its traditional flavor in actual operation. All in all, the birth of this form of township/village administration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lo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ranslated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Vol. 2, 2004, by Sun Y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