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传佛教是大多数泰国人的宗教信仰。然而,由于南传佛教比丘尼戒传体系早已断传,长期以来,泰国佛教出家女性地位低微,她们不能受比丘尼具足戒,不具备正式僧人的身份,无法享受僧人应有的权益,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从20世纪20年代起,泰国佛教出家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先后发起了三波复兴比丘尼运动,其主要目标是在泰国重建比丘尼戒传体系和比丘尼僧团。泰国三波复兴比丘尼运动反映了现代化对南传佛教传统的冲击以及佛教所做出的回应。泰国比丘尼复兴运动与泰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妇女解放运动、佛教改革运动密切相关,其参与者不仅积极争取和维护出家女性的权益,而且积极投身社会公共事务,致力于改造社会,使这一运动成为泰国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与佛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古代西北地区佛教研究较多,成果颇丰.民国时期,距今虽然很近,但人们却往往不太关注,典型例子就是心道与凉州地区佛教的关系.曾经极度繁盛的凉州佛教民国时期已趋于衰落,这种状况因心道在凉州弘法才得以好转,当地佛教迎来了短暂复兴.心道在凉州地区的弘法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佛教向近代佛教转变,是民国时期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张婷 《安徽史学》2018,(1):34-38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佛教快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佛教真正走进中土并生存扎根。僧人谦称"贫僧",是唐宋之际禅宗发展壮大后,中国佛教真正开始自我反思,并自觉使用佛教自身语言的表现之一。与此同时,在王者面前,僧人的谦称从"贫道"开始转向直称法名,进而俯首称臣。向君王称"臣"是佛教走近庙堂,依附王权寻求官方支持以便自身发展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近代墨学复兴酝酿于乾嘉时期,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达到空前繁荣。墨学与诸子学、陆王心学、佛学等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兴盛构成一股强劲的古学复兴思潮。梁启超曾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事实上,梁启超与近代古学复兴思潮尤其是墨学兴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杨杨 《丝绸之路》2011,(14):58-60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人吐蕃,便开始了与当地社会文化漫长的融合过程,即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人,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而藏族本土僧人群体的产生对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以及藏传佛教的诞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政治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藏区本土僧人产生的背景,说明藏区僧人的出现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姚培锋 《敦煌学辑刊》2009,4(4):157-167
隋唐时期越州佛教的发展以创立宗派和广泛进行佛学交流为主要特点,它改变了东晋南朝佛教由西向东单边传播的现象,代之以南北互动、东西交融的格局。在社会政治统一的前提下,高僧之间频繁的交往和弘法活动,成为推动越州佛学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扩大了越州佛学在全国的影响。越州与京师长安之间的往来,是南北两个佛教中心之间的一种交融。越州高僧的佛学成就和佛教宗派的交流、会通,反映了佛教文化认同的趋势,表明这一时期佛学发展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7.
杨文会是近代著名佛学家,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佛教的中兴之祖”。他的思想对晚清思想界有着重大影响,梁启超曾说:“晚清所谓新学家,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  相似文献   

8.
李元 《文物世界》2010,(6):13-16,8
<正>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大量的外来僧人在中国翻译经典,讲解佛教;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也远赴印度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很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晚清民初的唯识学复兴。唯识学复兴与中国已佚古唯识学典籍从日本传回有关,没有杨文会与日本南条文雄的联系,就没有这批典籍反传中国,没有这批唯识典籍,也不会有后来佛学取向的变化。不过,探究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则应该看到这与中国当时面临的危机有关。当时,西洋科学与哲学思想挟"进步"、"富强"之势影响东亚,中国士人与中国佛教必须回应西洋的科学与哲学,佛教必须拿出一些足以证明自己既比西方文化更适合于科学与技术、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又比西方基督教更适合拯救东方人的心灵的思想来,因而日本反传中国的唯识典籍,恰好给中国的知识界与佛教界提供了佛教对西洋科学与哲学回应和理解的资源,这使得佛教在晚清民初的中国思想世界中,竟然成为理解各种外来新思想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峨眉山的庙宇最多时达200多座,香火绵延两千多年。身为佛教名山,峨眉山佛教并不虚无缥缈,反而推崇实践,僧人以苦行修身,用一种平和的处世态度,揭示入世、出世皆修行的真义。普贤道场,佛学正宗菩提达摩在南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来中国创立禅宗,从此禅宗被视为佛学正宗流传,达摩即为中国禅宗初祖。后传至慧能,衍生出临济宗。峨眉山僧徒多是临济宗门人,出过昌福禅师、黄檗老人、灵龛和尚、黑水和尚等有名的临济宗门人。普光殿位于峨眉山接近山顶的位置,建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