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物》1961年第4、5合期发表了陈明达先生《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该文所介绍的地区和古迹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有其一定的重要意义,但是陈文对于石门起源以及褒斜道的演变有一些错误和疏漏,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纠正。  相似文献   

2.
永乐宫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近来新发现的古建筑中较重要的一个,关于它的建筑情况,陈明达先生和王世仁同志已有专文在本刊介绍过,这里只简单谈一下宫内的壁画。在永乐宫这一组建筑中,有元代建筑物四座,为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殿中部有精  相似文献   

3.
《文物》1988年第4期,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有关专家撰文,对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和小南海石窟作了具体的报道研究。这两处石窟涉及中国佛教史上著名高僧僧稠、道凭、灵裕等的事迹,并多有明确纪年,是我国佛教石窟的重要遗存,尤其对北齐和隋代佛教艺术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三期登载了一篇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建筑概说",读了之后觉得有很多缺点和错误,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没有完成它本身提出来的"谈到我国建筑发展中主要的、一般的情况和一些基本常识"的任务,并且相反,由于作者对我国建筑的发展和对建筑本身的概念叙述模糊,使人得不到一个明确的概念。又由于观点上的错误,不恰当的强调了建筑的艺术性和大量的运用早期的资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宁夏考古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编著的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须弥山圆光寺》的序言。作者回顾了宿白先生自1984年考察关怀须弥山石窟调查特别是须弥山石窟考古工作的历程,和2012年须弥山第三次考古调查工作的缘起;放在20世纪中国石窟调查的历史长河中,梳理了宿白先生倾尽一生不断思考和推动的石窟寺考古调查和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贡献;介绍了在宿先生亲自指导下须弥山考古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以此工作向宿先生致敬和表达深切纪念。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祁阳县第二中学校园内的原重华学堂大礼堂,建于抗战胜利后的1948年。礼堂矗立于高出地面近5米之山冈,坐北面南,砖木结构,系移用陈氏宗祠三栋正屋之砖瓦木石等遗物,在陈氏家奉佛堂延福寺原址所建,其设计者是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陈明达先生。为抗战结束后祁阳望族陈氏后人对振兴当地教育所做的善举。既为教育建筑,也堪称一座祁阳抗战史的纪念殿堂。  相似文献   

7.
1958年第3期文物参考资料刊登了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建筑概说"一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建筑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该文中提到:"广西僮族所建的程阳桥"(参见原图十一),按这一建筑物是侗族人民的劳动创造,它座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乡,象这样的建筑物,并不是广西所特有,在湖南、贵州等侗族居住地区也同样有。程阳二字是当地的地名,故名程阳桥。这种桥本名是叫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平坝马场六朝墓葬中出土的东汉永元罐及其铭文,从1980年以来,包括笔者在内已有李衍垣、陈恒安、章光恺、傅定淼等人发表文章进行研究,各抒己见,判释颇异。李、陈、章、傅等人结论皆大同小异。笔者认为诸君结论尚有商讨的余地。(李衍垣先生的文章发表于1980年11月22日《贵州日报》;陈恒安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期;章光恺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4期;傅定淼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1期;笔者前文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  相似文献   

9.
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传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有一种记述春秋史事及有关议论,原无书名,发表时题作《春秋事语》.这卷帛书残碎较甚,整理时由唐兰先生缀合复原,我也曾拼复一份.整理小组的释文于1977年在《文物》刊出,同时发表有张政烺先生的文章.其后,马来亚大学郑良树先生、四川师范学院徐仁甫先生等学者续  相似文献   

10.
金申 《文物》1998,(10)
笔者与易县文管所合写的《河北易县发现一批石造像》一文(见《文物》1997年第7期)中介绍的北魏和平六年残交脚菩萨像是一件重要的北魏带纪年造像,对于判断国内有关造像和石窟时代纪年有可靠的作用。文章发表后,引起海内外有关学者的注意。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发表的照片、拓片不甚清晰,录文亦有遗漏之处。经宿白先生指出,漏掉了“曹尚书”等字(见《文物》1998年  相似文献   

11.
一宿白先生《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1996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专著,它记录了中国历史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丰硕学术成果,也是近年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2.
刘江 《文物世界》2012,(2):35-40
龙山石窟(图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道教石窟群,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20公里处,《永乐大典·太原府志》、《(成化)山西通志》、《(嘉靖)太原县志》、《(万历)太原府志》、《(顺治)太原府志》、《(康熙)山西通志》、《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太原府志》、《(道光)太原县志》等明清文献均有所记载。以上文献,除《永乐大典》外,均将龙山石窟主体的修建年代系于元贞元初(1295年)。但是石窟保存有五处时间明确的题记,覆盖的时间范围为:1234-1239年;三通有关龙山石窟修造主持者宋德方的元代碑铭^[1]则将此事系于1234-1236年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山西龙山石窟概说》中将其系于1234-1244年间,陈少丰认为建于1234-1239年间^[2]。  相似文献   

13.
钟兆云先生《奇人辜鸿铭》一文在《厦门日报》连载时(该文现已结集分三卷出版,书名《奇人辜鸿铭》),其中有关辜鸿铭祖父本是同安新店浦尾村陈姓人氏一说,引起了极大轰动。厦门同安区政协文史委对此十分重视,随即委托陈太傅祠管委会常务理事陈荣林先生联系浦尾村老人协会查阅族谱,访问故老,收集资料、轶闻,终于证实中国近代文化奇人辜鸿铭本姓陈。是清代同安县浦尾十二世祖陈敦源(因命案举家南逃,后改姓辜)之五世孙,属浦尾陈氏十六世“叔”字辈。  相似文献   

14.
《贵阳文史》2003年第3期,刊载了彭鸿书先生的《幡花纸扎在贵阳》,记述了民国年间贵阳“幡花业”南张北陈两大著名店号的情况,对“南张”张兴隆及其传人张文通的业迹述之甚详;笔者现对“北陈”的陈荣昌号的事迹作一介绍,为此访问了陈荣昌号的第三代传人陈应发先生。  相似文献   

15.
程晓钟、杨富学合著的《庄浪石窟》一书 ,最近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特点一是注重对庄浪石窟兴衰及其历史背景的研究 ,二是注重对有关文献记载的搜集与整理 ,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紧密结合。《庄浪石窟》出版发行@王晓珠  相似文献   

16.
当代以白画鸽第一人———记著名国画家陈伯华先生文/本刊记者王长春初识陈伯华先生是在《河南书画名家志》稿件评审当中,陈伯华先生的一幅《春到人间》赢得了评选者的啧啧称赞。仿古色宣上一群安逸、祥和、展翅飞翔的白鸽、灰鸽,仿佛把明媚的春的气息一下子推到人们面...  相似文献   

17.
1987年6月16日到17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六单位联合发起组织了“陈作霖儿生诞辰150周年纪念会”。会议在南京市著名的文化区夫子庙秦淮区老干部俱乐部举行。在宁知名教授、学者陈中凡、茅家琦、蒋赞初、卞孝萱等近百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江苏省副省长张绪武到会讲了话。与会者在发言中高度赞扬江苏近代文化名人陈作霖先生(1837—1920)对南京地方文献的保存、撰著、研究的历史功绩。陈作霖先生生于南京市,系1875年举人,历任上、江两县志分纂,江宁府志分纂,江苏省通志总校兼编纂、江宁县志总纂、崇文经塾教习、江南图书馆司书官等职,毕生从事地方史志研究,撰写过《金陵通纪》、《金陵通传》、《江苏兵事纪略》、《凤麓小志》、《东城志略》、《江宁物产风土志》以及《可园文存》、《可园备忘录》等著作,并辑成《四朝金陵词钞》。这些著作是今天研究南京地区历史、文化、地理、文学的珍贵资料。会上,部分代表还建议,纪念历史人物不能局限于政治人物,江苏在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的文化人,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研究并开展纪念活动,以表彰他们对历史的进步和文化的积累所作的贡献,发扬先贤做人治学的崇高品德,表现无产阶级对文化人的重视。陈作霖先生的后裔,《民国档案》副主编陈鸣钟先生也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8.
“海云诗派”的提法,首次出现在陈永正先生的《岭南诗歌志》(待刊手稿)里。此外,《岭南诗歌志》中还论述了“海幢诗派”。很明显,两个诗派是以诗僧所居寺庙来命名的。《岭南诗歌志》手稿把明末清初诗僧放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去探讨,注意到明末岭南遗民诗僧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诗歌志》之前,陈永正先生还出版过《岭南文学史》①,有关章节阐述了明末岭南遗民文学的历史。相关的成果,有蔡鸿生先生的《清初岭南佛门事略》②,对明末清初岭南遗民的历史勾稽考信,条分缕析,评定论衡;姜伯勤先生《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③,解剖了遗…  相似文献   

19.
也谈陕西咸阳征集古代玺印的断代与考释陈根远1989年,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文化站淡兴满先生在当地征集到7枚印章,现已入藏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李朝阳与马先登先生先后合著《杨陵出土的一批秦汉印章》①、《咸阳市场陵区出土的一批秦汉印章与考释》②两文(后并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徒刑制度,是刑罚史上一个重要问题,但文献很少详细系统的记载。褒斜道石门石刻汉鄐君开通碑,对研究汉代徒刑制度有重要价值。《文物》1961年第4、5合期陈明达《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一文,曾对该碑作了不少论述。他认为,开通碑中所说的"徒","是以服役方式征调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