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古代南方乐器的器类繁多,内涵丰富,而考古报告中对出土的南方乐器的定名十分混乱,如湖北襄阳沈岗春秋墓出土的青铜铎在考古报告中即定名为"句鑃"。根据"名物学"的基本原理,辨析古代南方青铜句鑃、青铜钲和青铜铎等乐器的形态特征,可知,沈岗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句鑃"应名"铎"。  相似文献   

2.
金文中有自名“句鑃”的乐器,前人对其名的解释不尽完善,本文利用声韵训诂对“句鑃”一词的内涵意义和音读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左守”一词是西周金文中新发现的,本文结合《三礼》等文献,从青铜礼器的性质、礼仪制度和语法结构、字义训释等方面论证了其含义,并阐明它对研究西周礼器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东章丘出土青铜器述要兼谈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章丘县出土了一批商周青铜器,其中两件带有铭文。铜器出土地点较分散,出土单位也多不清楚,但仍不失为研究鲁北历史的重要资料。现择要概述其中的一批青铜器,并对相关问题探讨如下。一、铜器出土地点及器物种类小峨眉山地点:位于县城明水镇东南部的小峨眉山北侧。北约0.5公里为明水湖,东北0.5公里为绣水村(传为汉土鼓城)。此处未发现墓葬及居住遗迹,但陆续出土了铜器80余件,有甬钟、铙形器、圭形器、璧形器等。  相似文献   

4.
小臣玉柄形器自名为瓒。祼礼中将瓒实于彝器以鬯酒灌之以祀神(或享人),瓒是通名,有圭、璋、璜、及璧、琅、珥诸瓒。瓒是祼玉,而不是象伯公父勺一类的勺形器。伯公父勺自名为爵,也不宜据之改变原来爵与勺的习惯称名。  相似文献   

5.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句鑃共有14件。根据类型研究和年代分析,这批器物均具有典型的吴越文化风格,其年代当在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6.
正一齐文化博物馆收藏青铜句鑃共计34件,出土于临淄区内的三个地点,分别为齐都镇西古城村西南、稷下街道东孙村东和齐都镇西古城村西。其中,西古城村西南出土7件,出土时间为1977年9月,编号Ae30001~Ae30007;东孙村东出土13件,出土时间同为1977年9月,编号Ae30008~Ae30020;西古城村西出土14件,出土时间为1984年10月,编号Ae30021~Ae30034(表一)。齐文化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句鑃,形制相  相似文献   

7.
1986年3月,广德县文化局文物组在县贸易公司废品收购站发现青铜句鑃九件,几经核实,这批句鑃系该县高湖乡章村张家大村一农民于1985年冬天将农田改为鱼溏时发现的。出土的这批句鑃基本完好,可分为A、B、C三组: A组:三件,依大小序列编号为1~3号,器表经错磨光亮,呈暗灰绿色,为双范合铸而成,执柄与器不通,钲近舞部雷纹及蕉叶纹 (三角雷纹)。蕉叶纹10、13、16、叶不等,叶尖朝上,柄上端两边饰乳丁纹。器体内无纹饰。 B、C组:编号为B1~3号,C1~3号,大小次第递减,绿锈较重,也为双范合铸。铸造工艺较A组差,执柄与器不通,其C1柄系断后重又焊接,痕迹较显,在其口外二侧作阴文“北”字样。此二组体表都无纹饰,仅在柄上端两边饰乳丁纹。  相似文献   

8.
越文化青铜乐器有铙、甬钟、纽钟、镈钟、句鑃、铎、鼓等,除铙、部分甬钟的年代可拟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外,其他皆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可分属于越建国前、越国两大时期。越建国前的乐器中,南方风格的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在越国时期的乐器中,出现了成组的中原风格的编甬钟、纽钟等,说明越国的上层贵族已华夏化。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7月16日,在筑城阳明路古玩市场淘得一块古玉,看那造型,是由大小两个玉璧组合而成。顶端伸出去一个尖角。整体看来,就像瓷器中的葫芦瓶。深褐色的沁渗入肌理,显得沧桑老旧,年代相当久远。因为是未曾见过面的器物,不知道应该叫它什么?回来仔细观察,这才发现相连的两璧器面上刻的是一件圭,伸出去的"尖角"是圭的顶端,(图1及图2)。查资料,璧上琢圭,是为圭璧。玉圭  相似文献   

10.
重庆、四川、山东等地的汉代文物中均发现有“天门悬璧”图。有人认为“天门”中的璧具有“璧圆象天”的意义,但本文认为璧为日月的象征符号,其内涵又有和合阴阳、沟通人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今日照市春秋时属莒国领域。2008年3月日照市东港区首次发现春秋时期樊国铭文青铜器,这是继山东发现黄国太子伯克盆、陈国大丧史仲高钟铜器后的又一次新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莒国与樊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伟华 《考古》2012,(1):72-81,1
山东出土铜(钅和)可分为两型、五期。春秋时期流行椭圆腹(钅和),战国时期流行圆角方腹(钅和)。春秋早期流行单环耳(钅和),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流行双环耳(钅和)。春秋早期偏早铜(钅和)产生于鲁北地区,其原型为陶罐;春秋早期偏晚传播到沂沭河流域。春秋晚期铜(钅和)的分布范围南达湖北、江苏,北达河北,西达甘肃,至战国中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3.
山东新泰出土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东周青铜复合剑的制作技术,采用X光探伤、CT、XRF、金相分析等方法,对出土于山东新泰周家庄战国早期齐国墓的2把青铜复合剑进行了内部结构、制作工艺、合金技术、金相组织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2把青铜复合剑均采用低锡合金和高锡合金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在检测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新泰出土的2把青铜复合剑与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上的差异:在结构上,低锡区设置在剑脊的两侧,其截面结构呈现多种形式,与高锡区铸接,浑然一体;在成分上,低锡区含锡量仅为4%,具有锡青铜最佳的延伸率.结合青铜复合剑剑柄的特色,认为虽然新泰出土复合剑的内部结构与已研究的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有明显差异,但制作理念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An interpretation of use-wear marks on metal artifacts is developed from the principles of metal cutting and brittle fracture and applied to surficial markings and microstructural damage on bronze tools from Machu Picchu and environs. Most of the tools have blunt edges, relatively low tin contents, and were not work hardened before use; they appear to have been designed for work that involved breaking chips from hard, brittle material. Use-wear marks on these tools are interpreted as due to sliding contacts and impacts with rock. One tool with a relatively sharp edge has a higher alloy content than those with blunt edges and has been work hardened; it appears to have been designed for cutting wood and use-wear markings suggest it was so used. A long bronze bar carries markings that suggest use by stonemasons. Many of the tools are broken and study of their microstructures shows that the bronze used has po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because of porosity and bands of sulphide inclusions.  相似文献   

15.
目次一发现与类型四设计意匠与制作工艺二年代与族属五起源及相关问题三功能与使用在云贵高原青铜文化遗存中常见一种青铜扣饰,其具体形状以圆形、长方形及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居多,一般正面有纹饰或镶嵌玉石,背面则为素面。这些扣饰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背面均有一个弯折的钩,一般为横向,且多位于扣饰背面偏左或左上部的位置。钩的弯折处呈直角  相似文献   

16.
1990年春,在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故城附近发现汉、魏晋时期的墓葬三百余座,出土铜镜110面,据其主题纹饰特征分为13类。从中可以看出汉、魏晋时期铜镜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其流行的趋势,也反映了南武城地区手工制造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In 1977, a shipwreck assemblage was discovered off Atlit, Israel. Finds included three iron anchors, a large bombard, four swivel guns, stone and lead shot, and bronze helmets. The bronze bombard (2210 kg, 3.247 m long) contained a wooden wad and remnants of what may have been gunpowder. The swivel guns (each 185 kg) were bronze, with swivels and the tillers of iron. Twenty (or 21) bronze helmets were recovered. The findings provide rare evidence for the mounting of heavy ordnance on the bow of a galley or ship in the 15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老秦 《丝绸之路》2000,(2):40-43
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已出土公布了大量重要文物及遗址。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发掘出土了几座陪葬坑及石质甲胄、青铜鼎、彩绘俑等珍贵文物。这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对丰富秦陵内涵和研究中国古代陵墓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范淑英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3):30-44,108,109
自1945年梅原末治《唐镜大观》著录两面"永徽元年"铜镜以来,考古出土和文物征集发现多件带有"贞观元年""贞观十六年""永徽元年""上元二年""大和元年"等唐代年号的铜镜。这些铜镜因有明确的纪年,在唐代铜镜艺术研究中曾被作为标准器对待。但这些铜镜在造型、铭文书体、纹饰等方面,皆与唐代铜镜有异,而与宋代铜镜相合。本文对5种8件带有唐代年号的铜镜予以重新考察,认为它们与一般宋代的仿唐镜不同,一是没有铸镜作坊铭或是姓氏铭;二是铜质精良;三是花纹清晰。因此,这8件器物应为宋代铸造的仿唐镜。  相似文献   

20.
韩茗 《四川文物》2021,(2):90-100
魏晋南北朝铜香炉可分为熏炉和熏斗两大类,总体上为汉代铜香炉样式的延续和发展,而形制有所简化。装饰艺术方面有所创新,融合新的时代因素,与同时期的其他生活家居用品风格配套。尽管受到瓷器制造业兴起的影响,铜香炉仍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熏香习俗更加普及,内涵更为丰富,生活用香和宗教用香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香料、香具和熏香习俗也随着贸易和交往传播域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