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高家堰大堤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东岸堤防,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建安时期,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大堤主体部分由千斤条石砌就,用石达60万立方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石质人工堤坝,有"水上长城"之誉①。今天所见的高家堰大堤主要建 相似文献
2.
3.
正水志是我国古代的水尺。《辞海》对水尺一词的解释是:"在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的指定地点测定水面高程的装置。"故而水尺最本质的内涵是水位测量的工具,是观读水位的设备。康熙六次南巡到淮安,目的主要是指导河臣治理黄淮运交织在一起的清口枢纽,取得很大的成效。而治理清口枢纽的重要技术是水文测量及研究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4.
明清皇家陵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历史研究、宣传过程中更多的是着重向世人展示明清两朝皇家陵寝的建筑形式、规制、丧葬形式、陪葬规制、早期盗墓与后期保护及开发等,外部建筑装饰图案研究方面几乎处于空白。文章以明清皇家陵寝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为例,通过对清东陵古建筑内、外部结构中的天花、梁枋、山花、瓦当、墙体等的装饰图案进行象征分析研究与应用,不仅是对清东陵装饰文化的文脉传承,也是变相对河北唐山地区历史现存古建筑装饰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希罗多德说货币是小亚细亚的古国吕底亚人发明的 ,他们“是最初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的人 ,他们又是最初经营零售商业的人”① ,吕底亚人曾迫使当地爱奥尼亚人臣属于自己② 。于是最初流入希腊的便有可能是吕底亚发明并铸造的货币或受其影响而产生小亚细亚爱奥尼亚人城邦所铸造的货币。那么 ,作为生活在本土的希腊人他们又是何时发明出属于自己的货币的呢 ?古希腊货币的产生记载中说 ,古希腊发现的第一枚金属货币实物是由厄基那岛上亚哥斯王费当在位时发行的 ,时间是公元前 7世纪初。但该提法却出现了地理位置上的偏差 ,厄基那是位于萨拉米斯… 相似文献
6.
黔北苗族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以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章旨在对黔北苗族刺绣图案进行艺术语言分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黔北苗族刺绣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友惠先生论及敦煌图案时曾说:“人们谈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时,总是称赞它的壁画和塑像,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少谈及图案,亦不注意石窟、壁画、塑像是由图案装饰的。”①关先生所言不虚,自上世纪以来,敦煌学研究体系日益完备,研究领域更为宽广,但比较而言莫高窟图案的研究较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特点的图案研究成果不多。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现代服饰图案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针对当代服饰图案教育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为同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画像石、砖中,常见到由圆环(或璧)与十字(或菱形)相组合的装饰图案,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统称其为“十字穿环”图案。若从艺术构图的表象上考察,这些简明、对称、均衡、美观的几何图案似乎仅仅是一种装饰. 相似文献
10.
一部工艺美术史,就是一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马树红毡集风俗、宗教信仰、哲学、美学、时代为一体,不仅代表了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份民间文化遗产。从马树红毡装饰图案和擀毡工艺流程进行细致阐述,深入挖掘马树红毡所蕴含的艺术特征,以及加深对擀毡工艺的图案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偃师邢渠孝父画像石"是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一块东汉画像石。该石图文内容丰富、画像精美生动,从当朝民间孝行事迹的记述,到函谷关关楼建筑结构的绘制,皆是难得珍贵的史料。本文解读了画像石上五则孝行故事和关楼图像,对画像石镌刻年代、用途性质、装配位置、墓主身份、关楼及出行图与人物的关系、画像石的出土时间和地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南朝法华经普门品变相--论刘宋元嘉二年铭石刻画像的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晋至南朝,观音信仰已普及民间,名称由光世音转变为观世音,刘宋元嘉二年铭石刻画像正值过渡期,其内容所示,南朝佛教不仅具有贵族佛教的性格,而且已存在于极为平民化的信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15.
东汉“天禄、辟邪”刻字分别见于宗资和州辅墓前石兽。依据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汝帖》“天禄、辟邪”刻字是以宗资墓前石兽膊间拓本为底本,又摭拾了州辅墓碑间残剩十字摹刻入帖,因此《汝帖》辑存了古碑书法善之善者。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针对汉画像石中罕见的纯器乐演奏形象,利用图像学的方法,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对图中有关乐器的属性、放置与演奏方法、特殊乐器的来历等,进行了较为细致地综合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试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诸子学已经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出现了萌发的迹象。晚清时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诸子学的复兴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维新运动兴起之前,部分耆学宿儒承清初诸子学复萌之余绪,本着乾嘉汉学的研究路数,初步性地开展关于诸子学的研究,对于诸子典籍的校勘、辑佚、考证、注释,侧重于技术性的整理,为诸子学在晚清的兴起付出了积极的努力。戊戌维新思潮兴起以后,新派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诸子学,使诸子学的研究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开展起来。新派学者破除了“独尊儒术”的藩篱,扩大了学术眼界,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振兴祖国民族文化和探讨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上面,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见解,为民国年间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重点,多集中在中原、江南、口岸等城市,不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历史状况,因此很难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起源、类型、特征总体的科学总结。笔者在日常文化遗产调研的业务工作中,发现贵州城镇中保留下来可供我们作为文化遗产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古代城市建筑物、街区、城垣等遗产已所剩不多,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镇历史遗物的文化价值、社会意义所知甚少。本文拟就明至清前期黔中地区的城镇发展史做一点粗浅论述,以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案的发源,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观点:1.侵略说;2.中西化冲突说;3.三重危机说;4.多种因素说。①笔以为,笼统地将晚清近两千起②教案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列强侵略或两种异质化之间的冲突等都未免失之简单,应作具体分析。在晚清直隶,引发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由传教士查还旧址、租买房产以及民教互争公产地亩引发的地产之争;摊派各种庙会和修庙钱引发纷争;细故口角争殴;教堂或传教士、教民遭劫窃引发;反教谣言、揭贴引发;民教双方由相互猜疑进而捏情上控引发教案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