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很有影响的鲜卑族政权,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吐谷浑政权控制着青海大部及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土地,曾经消灭了赫连氏建立的夏政权,对北魏、隋朝和唐朝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当然,这里所说的“吐谷浑”只是泛指征战首领,并非指吐谷浑可汗,因为王昌龄写诗的时候(开元年间),吐谷浑早已经东迁到唐朝境内。事实上吐谷浑与中原王朝的友好联系应当是主流,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册封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诺曷钵因…  相似文献   

2.
渤海始祖姓大氏,史有明文。惟大氏之源流,至今史学界尚存异见。金毓黻先生在《东北通史》一书考释说,因祚荣父乞乞仲象官至大舍利,故以官为氏;日本稻叶君山氏则认为大祚荣因族属靺鞨,靺鞨音近玛法,而女真语大人曰玛法,故因以为氏;日前,偶得《吉林大学学报》一本,拜读罗继祖先生“以大为氏”一文,得知“盖胡人呼一部之长为部大,犹乌桓、鲜卑称大人也,渤海王族之氏大,殆源于此。”综上观之,渤海始祖姓大氏,至少已有三说。  相似文献   

3.
在距今1720年前,辽东古老民族东胡的一支慕容鲜卑的又一支脉吐谷浑,以小小的1700帐之众,跋涉万里,横跨神州,从祖国的东北来到西北,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创建了一个纵横数千里的强大帝国,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朝,历十余代国王,立国350年。这样的民族,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的历代领袖人物中,应不乏雄才大略者。  相似文献   

4.
渤海王族出自古代东北的靺鞨粟末部,汉姓为大氏。关于大氏的来历,学界有多种说法,作者赞同"大舍利说",即以官为氏。关于大氏原来的琳鞨姓氏,据1991年出土的契丹字和汉文墓志资料考证,认为渤海王族原来姓氏为"迷里吉"。  相似文献   

5.
叶子 《中华遗产》2012,(3):116-133
此时距南宋覆亡已有700余载,若非亲眼所见,谁能想到一方藏在福建漳浦县偏僻山间的小堡,竟是这个灭国王族最后的精神领地?  相似文献   

6.
古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在商周时,与中原就有交往,那时的“昆山之玉”,即今著名的和田玉,大批地输入内地。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来西域时,曾使人带很多礼物到于阗活动,并考察了山川形势和于阗玉的产地。满载于阗人民的友情而归。当时位于今策勒附近的弥,曾派人随汉使至内地观光。后弥王太子赖丹亦至长安,公元前77年,昭帝任命他为校尉将军,代表中央朝廷主管轮台一带屯田事宜。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西域都护府建立后,于阗由尉迟王族执掌国政,以讫于宋。时间长达千余年,在政权不断更迭的中外历史上,此亦可谓奇迹…  相似文献   

7.
周剑生 《中华遗产》2017,(10):14-19
在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的首府都灵,位于市中心的都灵王宫(Palazzo Reale),曾经是意大利国王的居所。这座巴洛克式建筑始建于1646年,室内天花板、护墙板、门窗等处多见镀金处理,豪奢之气呼之欲出。图为王宫一角,上方画像中的人物,是1831年至1849年在位的萨伏伊公爵卡罗·阿尔贝托一世。他阴沉、神秘,犹豫不决。被戏称为“意大利的哈姆雷特”和“犹豫之王”。  相似文献   

8.
渤海王族出自古代东北的靺鞨粟末部,汉姓为大氏。关于大氏的来历,学界有多种说法,作者赞同"大舍利说",即以官为氏。关于大氏原来的琳鞨姓氏,据1991年出土的契丹字和汉文墓志资料考证,认为渤海王族原来姓氏为"迷里吉"。  相似文献   

9.
《神州》2011,(7)
说到走西口,人们首先会想到寸断肝肠的凄美爱情,想到晋商的步履,然后会联想到晋商文化。西口文化涵盖很大,它不光是一种山西人用生命雕塑出的商业精神,还有民歌,还有生存下的探索与开拓,切块来看,其中任何一种如民歌或商业,都带有文化的符号。今日,重走西口路,或重寻西口文化,是对商业精神和生存拓展的一次追寻和朝圣。  相似文献   

10.
彝族自进入古代文明社会的门槛,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和宗法制度,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组织曾被长期地保留;在一些地方,村社的地缘关系并未完全冲破血缘关系的茧壳,家支和宗族聚族而居。神权、族权和政权往往结合在一起,国法、族规和习惯法共同约束行为的规矩,而反映父系血缘纽带关系最直接和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父子联名制。彝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至今遗留下来的大批彝文典籍中,有不少是谱牒类。这种以父子联名制为特征的彝文谱牒,和演变为采用  相似文献   

11.
武威南山是吐谷浑王族墓地所在,是吐谷浑灭国之后的"先茔"地.之所以选择凉州南山为其王族"先茔",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吐谷浑人的"旧居之地",有较为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民众基础.而这些吐谷浑王族墓均位于山梁上的选址特点、夫妇异穴合葬习俗等,都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鲜卑文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吐谷浑本民族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吐蕃大事纪年》为基本材料,分析了吐蕃王室成员的葬礼过程,讨论了王室成员逝世、停厝、剖殓、发丧、入土等仪轨。这些仪轨与PT1042的记载相互佐证,共同勾勒出吐蕃王室成员的葬仪习俗。通过对比汉文正史史料与《吐蕃大事纪年》,纠正了汉文史料中有关吐蕃赞普逝世时间的记载,正史记载吐蕃赞普的逝世时间往往是吐蕃告哀使到达唐廷的时间,如此以来就可以确定松赞干布的逝世时间。  相似文献   

13.
滇金丝猴     
正~~  相似文献   

14.
日本长崎大浦孔子庙建于1893年(明治26年),是当地华侨祭祀至圣先师孔子,怀念祖国,怀念家乡,团结聚会的地方,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兴办教育的所在,其附属建筑十年前在我国政府支持下,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具体协助,开辟为"中国历代博物馆",并由我国提供全部文物展品,举办中国古代文物展,长年展出。今年,适逢孔子庙建立一百周年和中国历代博物馆建成十周年,长崎华侨界在当地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热情支持下,组织了盛大纪念活动,我馆为此特将馆藏珍品"滇王之印"金印送展以示庆贺。9月5日在长崎市千岁大厦二层大厅召开了"中日两国二千年来的文化交流和'滇王之印'金印"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为纪念活动内容之一。在会上宣读论文的有(依发言先后为序):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西谷正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日本名古屋市博物馆学艺员根山胜先生,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吴荣曾教授,日本福冈市教育委员会埋藏文化财部主席文化财主事塩屋胜利先生,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院士杜正胜教授,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助教授冈村秀典先生,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秦汉魏晋研究室主任张振新研究员等。本刊征得会议组织者和作者的同意,特将会上宣读的论文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史善应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墓志描述了一位在历史上几乎湮没的东突厥王族人物的真实人生,同时为深入了解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突厥的关系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史善应作为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孙子,其墓志对突厥世系的记载补正了文献中的许多讹误。史善应生长在中原,前后参加了隋炀帝出征高丽、流亡江都、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等事件,成为初唐政治史上重要的胡族人物。其墓志中对中国历史上族际流动乃至族群凝聚和国家认同的描写值得注意,志文体现出对英雄祖先和华夏认同既统一又相背离的印记,这种民族血统和文化授受上的矛盾性,构成了墓志在历史记忆和情节诠释上的特色。只有把握个人在家国转折中的命运,才能理解在墓志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片段,从而真正进入墓志书写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滇国佩饰     
滇国是西汉时期活跃在今云南滇池区域的古王国,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滇国文化很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佩饰特点是造型奇特、丰富多彩,不受等级和职业的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7.
旅滇杂记     
查阜西(1895-1976),原名查镇湖,字夷平,江西修水人。解放前任中国民航局经理。著名古琴家,精诗词、昆曲及民间音乐,平生著述甚富。全国解放前夕,查先生受周恩来同志委托,赴香港策反被国民党政府劫持到港的民航机及2000多人员回归大陆,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归来时,周恩来、朱德、刘亚楼、李克农等同志亲到机场迎接,毛主席、朱德同志亲自嘉奖慰问。建国后任民航局顾问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查先生居昆明六年,与当时流亡云南的文化名人时相往还,其《旅滇笔记》,笔法优美流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抗战时期有关昆明的宝贵资料。如《龙溪幻影》,描述了呈贡过去许多美丽的景观。《古梅书屋》及《松华坝之游》,可窥见抗战时期文化人在大后方艰苦而富情趣的生活,同时反映了外地文化人对祖国边疆的热爱。著名作家老舍1941年来昆,查先生陪作大理之游,归作《苍洱之游》一篇,是一篇较重要的文献。而且是首次刊出。其他如《滇茶述略》、《敲铓》等编,资料性也是很强的。现由查先生的哲嗣查克承先生提供之《旅滇杂记》中,选取数则以餮读者,同时向查克承先生致以谢意。  相似文献   

18.
陈赓入滇     
黄禹康 《文史春秋》2007,(12):45-51
陈赓,这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字,无论是在天上敌机轰炸、地下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还是在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抗日战场上,他都留下了许多惊险传奇的故事。1949年,在隆隆的开国礼炮声中,他又披着弥漫的硝烟,驰骋到祖国西南边疆——云南省。在这里,他豪迈地谱写出了平定边防"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篇章。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发表,宣告了两国间战争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在两国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努力,两国之间的往来极为频繁,两国关系的发展主流是好的、健康的,称得上是中日关系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无可回避的事实,在两国关系问题上,也有摩擦和曲折,确实不令人满意。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加以考察,抽象地给以概括,似可称:中国对日本是讲“热情”的,而日本对中国是相当“冷静”的;中国对日本是相当“希望”的,日本是很“实际”的;中国对日本是非常“理想”的,而日本对中国是十分“现实”的;中国对日本总是“原则”的,而日本是颇为“具体”的。两国在  相似文献   

20.
论清兵入关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百五十年前的清兵入关,简直是创造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当这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接受吴三桂迎降进入山海关的清军。次日于石河战败大顺军之后,便一路顺风,如人无人之境,刀不血刃地于五月二日,在“都民燃香拱手,至有呼万岁者”①的欢迎声中,进入北京城。回顾历史人们会清楚地看到,明清对峙的二三十年间,后金──清不要说进入北京,就连山海关门也未曾一入。它的每次用兵都受到了明朝军民的顽强抵抗。此次竟如此顺畅,不能不令人惊讶。对此,朝鲜君臣也感慨万端。他们曾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这年十一月,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