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 《岭南文史》2008,(1):I0001-I0001
1978年,中国南大门敞开了!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文化饥渴之后,广东迅速掀起对外来文化的热潮,社会随之充满活力,思维随之欢愉雀跃。享用文化洋快餐的同时,广东人在嘈杂、熙攘的氛围中,逐渐学会了冷静思考和理性筛选,从对既成文化的娱乐性消费,转变为对创意文化的深入探索,广东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农村文化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农村面貌的一项战略任务。但是目前一些人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文化理论研究和宣传不够;文化阵地和设施简陋或名存实亡,文化经费短缺;农村文化阵地受封建没落文化、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和冲击;新文化艺术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方面,其社会教育功能方面尚未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财力困难,在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部分同志也存在着认…  相似文献   

3.
漳州市政协在最近的一次姓氏调查发现,全市共有蓝姓34114人,钟姓24045人,雷姓651人,盘姓23人。此次调查还显示,至今诏安、漳浦、龙海、华安等地还分布着畲族居民,其中蓝姓主要分布在漳浦赤岭、湖西,龙海隆教,华安官畲村等地;钟姓主要分布在诏安美营村、漳州郊区茶铺村、松州村、宏道村及华安安坪村等地,雷姓主要分布在华安、平和、东山等地。闽南这些畲族目前的状况如何?受闽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畲族文化的保护存在什么样的危机等现实问题,应引起畲族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福建最大的民族村诏安美营畲族村为例,通过对该村畲族文化的调查和挖掘,分析和探讨畲族闽南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在畲族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传统香文化,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且和福建渊源深厚。宋时,中华香文化发展到极致。当时的“东方第一大千年国“潮”“人之喜香,如花之向阳。”中华香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戴兰草等,“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马悦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但多数人并不关心他的汉学研究心得,只是抓紧一切时机、拐弯抹角地追问诺奖的事  相似文献   

6.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形式和社会文化行为,其社会价值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运动为人格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遵从一定的规范,有秩序、有目的的活动,这是文化的表现,人的社会化正需要这种人格品质。体育不光是育体,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和思想意识,它对民俗、民风的改善,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以社会活动形式出现的群众体育运动似一股巨大的潮流进入人们的生活,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预防和克制由于“文明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7.
孙海芳 《丝绸之路》2013,(20):42-44
作为中国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兰州独特的文化现象,为具有民间生态文化表达方式的民谣兴起创造了条件。兰州民谣反映了兰州这座城市的民生状态,民谣中存在浓厚的思乡情怀。本文从城市叙事、人事物象、思乡原型等方面对兰州民谣进行剖析、解读,进一步探讨民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等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高等素质教育又影响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内容。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的基本需求、个人素质提高、人的潜力发挥与大学、地方发展的关系,说明地方高校与地方综合力发展唇齿相依、互利共赢的关系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从而提出如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大学与地方发展的良性循环措施。  相似文献   

9.
赵娜 《民俗研究》2017,(1):138-14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为现阶段的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社区文化主体和文化自身逻辑的角度,对社区文化的文化特性和意涵进行重新思考,明晰现阶段清河地区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人与地、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疏离问题,进而挖掘与整理社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创造社区文化空间、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书写社区口述史,从而建设对内认同、对外独特,并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0.
《西藏人文地理》2014,(4):52-63
在这片苍茫亘古的荒原上,杜宏已行走三十余载。自1997年起,专注于西藏天、地、人三部曲专题摄影。以其对西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东方儒、道、佛重礼,主张禁欲主义;西方基督教教讲究原罪,主张人的自觉性。本文列举东西方经典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祝英台(《梁祝》)、索雷尔夫人(《红与黑》)、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爱情悲剧经历来阐释东方“礼文化”与西方“罪文化”对爱情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付金花 《神州》2013,(21):30-30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并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人文素养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  相似文献   

13.
张硕 《丝绸之路》2013,(4):88-90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观点对中国人的饮食作了综述,通过对饮食习俗、文化品位和养生保健三个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中国人饮食的主要特点,并由此探求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是在双重的涵义上阐述其历史理论的 :在形而上的层面 ,他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人与人相互依赖、人与物相互依赖和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三个阶段 ;在现实的层面 ,他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 ,区分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人自身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马克思对人自身发展阶段的划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学意义 ,它为我们研究人类文化模式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标准。依此 ,我们可以将文化模式分为前现代的文化模式、现代的文化模式和未来的文化模式。后现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前现代文化模式的回复 ,并未超越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怪杰”──辜鸿铭》序龚书铎在社会生活中,每天都要与人交往接触,但对人的真正认识并不容易,即使是跟自己共事多年的人,也不一定能有全面、准衡的了解。对历史上的人物,也是如此;认识不易,评价更难。由于资料的不完备,或者是文献本身的记述不真实、讹误,...  相似文献   

16.
一、《佛祖历代通载》对沙罗巴的记载 13世纪藏传佛教流播中土之时。虽然传教僧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但却往往受到中土儒学文士和佛教徒公开或无形的抵制。大多数藏族僧侣似置身中原文化之外.而未能像畏兀儿人那样投身于中原士人所敬重的文化事业。这种情况与元代西夏遗民也是不同的。1227年,西夏国被蒙古灭亡后,很多西夏人汉化,在中原地区用汉文进行创作,成为名闻遐迩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器的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连取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一是这种物体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认同和喜爱。中国玉器则是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对古典作家的作品进行详细考订的基础上,从考古学、语言学、神话学等方面入手,对希腊语民族到来之前生活在希腊本土的非希腊语土著民族佩拉斯基人和克里特人的身份、族源及其所创造的文化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沙滩文化的研究,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已渐次深入。沙滩文化之所以能崛起,有赖于沙滩教育的成功。因而,本文拟对沙滩教育作一较全面的探讨,为有志于振兴地方教育、文化的有识之上提供历史的借鉴。要使受教育者能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沙滩教育的卓有成效,就在于有一个适宜教育的环境。自然秀丽、田土肥沃、人民富庶,为沙滩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沙滩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高尚和耿介质朴的心理素质,为沙滩教育的繁荣提供了内在的动因。郑珍《哀里》中曾形象地描绘说:“乐安唐…  相似文献   

20.
通古斯鄂温克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独有风貌的传统婚俗文化但是随着生产生活的改变通古斯鄂温克人的传统婚俗文化有了时代特色的变化。本论文主要对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的通古斯鄂温克人的传统婚俗和现代婚俗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婚俗文化的现存状态、变迁和特点进行了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