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新中国建立后大量青铜器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内涵。这些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古代的造型装饰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云南青铜器的装饰艺术,内容丰富多采,题材十分广泛,举凡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产劳动、贸易交换、战争、祭把、宴享等,这些丰富的题材内容,为我们了解西南地区古代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云南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中,动物题材的广泛运用是其一个突出特点,而动物装饰中,牛又是最被重视的,因为它不仅…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鸟纹,我国文物考古学界一般认为约在殷墟时期的青铜器上才开始出现。陈公柔、张长寿两位先生在《殷周青铜容器上的鸟纹断代研究》一文中认为:“在殷商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容器上,迄今还没有发现过鸟纹。以鸟纹为青铜容器的装饰纹样大概最早是在殷墟时期。”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文物考古学界对此问题的通常认识。但是在一些由考古发掘出的及部分传世的商代中期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鸟类特征的装饰纹样。这些纹饰均以鸟类的头部形象为主,其中以大而内卷的勾喙及鸟类的头部轮廓较为明确,它们并没有商代晚期以后青铜器上盛行的鸟纹那种完整的禽类体躯形象,或图案化的长条形体躯形象。就这一点而言,其作为鸟纹,形象是不完整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们没有被人们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青铜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史中的瑰宝。其铸造工艺溶汇了装饰、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形成了中国式的金属工艺学。青铜器的工艺成就,为中华民族美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以后各艺术部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青铜器艺术是古代艺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中,通常以河南的商代青铜器、陕西的西周青铜器、湖北的楚文化青铜器作为三个时期的代表。一般认为,青铜器到春秋以后就衰败了,这个观点现在看来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在器形种类上、制作工艺上均有空前的新成就,而且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繁  相似文献   

4.
1986年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商代大批青铜人雕像,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密切关注。因为它更新了美术史理论体系的传统观念,它在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上古美术史理论中,史家们认为:“青铜器是商周两代约一千四百年造型艺术的代表,它与工艺美术相通”,其艺术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动物造型,祭器、礼器造型以及精美的图纹装饰之中。于是,长期以来,商周美术的研究几乎停留在青铜器的图纹装饰上。值得注意的是,史家们所论及的青铜器纹饰大多出于中原文化、西北文化之中,如河南安阳、郑、洛阳,陕西的西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造型、纹饰和冶铸技术上,都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所表现的青铜文化特征,是世界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方文化在商周璀灿的青铜文化中,神秘怪异的动物纹饰及造型占有很大的比例,该特征一直持续到西周中期。这种装饰风格不仅是奴隶主贵族审美观的简单反映,更是一定社会思潮的影响在青铜器上的集中体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越青铜器发展到春秋中晚期,出现了一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器,器表饰有细绳纹和细薄而峻深的纹饰,或在纹饰间布满细芒刺突起的棘刺纹。本工作通过对吴越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探索和吴越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复原试验,以期揭示出这类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成形技术。实验过程是以绳索为模,在湿陶范内埋入绳索,当陶范入窑焙烧时,绳索焚烧后形成绳索状凹槽,浇注青铜液后则成为具有突起状绳纹装饰的青铜器。焚烧绳索形成纹饰,是一种在平面上形成三维纹饰的技艺,能在青铜器表面形成规整的绳纹,可能为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古代工匠铸造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青铜是铜和锡、铅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是用青铜合金制成的容器、武器、工具、乐器,以及装饰品等。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晚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一个高峰期。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精美程度上,都是举世瞩目的。它对中国同时代其他地区的青铜器造型、器物组合、纹饰,直至丧葬习俗、礼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8.
浅谈青铜器铭文的装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青铜器的铭文具有重要的书史性质,从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组成元素看,它也是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装饰功能。而青铜器铭文的这种装饰功能,也有连续的发展过程:其滥觞于史前的刻画符号,在商、西周时期得到初步的发展,到东周时期达于繁盛,东周以后逐渐装饰于玉器、铜镜、瓷器等其它器物上,成为我国古代装饰艺术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9.
所谓青铜镶嵌工艺,即在青铜器物上镶嵌各种不同的物件作为装饰纹样,如嵌松石、玉石、赤铜、金、银、水晶、宝石等等。本文着重谈谈在青铜器上镶嵌赤铜和金、银纹饰及其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10.
铜器     
正考古学上的铜器主要是指商代、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制造的青铜器,其类型主要有兵器、礼器、食器、酒器、乐器、铜镜、印章及车马装饰等。这些青铜器铸造精致,形制多样,端庄厚重。从自然铜的锻造到红铜冶炼、青铜合金,铸造技术由块范铸造到失蜡法铸造以及工艺复杂的复合金属铸造,多方面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绚丽无比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镇原县博物馆馆藏历代铜器精美绝伦。  相似文献   

11.
卢昉 《沧桑》2010,(3):225-227
山西作为青铜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之一,其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造型形式和纹饰装饰中。在吸收借鉴中原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凸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到的审美意趣,为西周青铜器的重要代表,积淀了源远流长的晋文化,在西周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纹饰是青铜礼乐器和仪仗兵器上常见的装饰形图案,通指装饰纹样的总体,也特制器物主题浮雕、线刻的“地纹”。青铜器上精美的纹饰令人赞叹,细数更可达几十种,更令人称绝。由于青铜器并非都有明确的纪年文字,有些甚至没有铭文,于是,纹饰又成了青铜器重要的断代依据。根据考古科学的资料和历代学者的研究,人们通常将青铜器的纹饰归纳为四种类形:自然物象、动(植)物形象、几何图形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1977年冬、1978年2月,山东省沂水县刘家店子村发现和发掘了两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和一座车马坑,出土了包括青铜器在内的大批文物。其中,两件青铜鼎和两件青铜罍的形制、装饰纹饰具有早期青铜器特点,当为"古式"青铜器。车马坑内出土的部分青铜容器,可能与铭文中习见的"旅器"有关,表明这些祭器并非用于宗庙祭祀,而是"外用"之器。墓葬出土的青铜缶及青铜甗形盉为典型的"群舒"风格器物;此外,鲁东南地区出土的双耳兽首鼎形匜、青铜鼎耳装饰"点线纹"的作风也可能与"群舒"文化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青铜艺术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些留存至今的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 青铜器的起源与夏商青铜器 关于青铜器最早的起源,《世本》有“蚩尤作兵”的记载,这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青铜器的出现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对青铜器的保护传承意义重大,如何更好地让青铜器在博物馆与大众交流,前期的保护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保护青铜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两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传统的金银错工艺(亦称金银镶嵌工艺)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技术方面出现的一种新工艺。在铸造成型的青铜器上采用各种质地的材料,例如绿松石、玉石、玛瑙,金银,赤铜等,实施隐嵌的技法形成精美华丽的图案或文字。这种精细青铜工艺的出现,致使古代的青铜器在装饰技术方面得到了更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周一代,除少数边远地区外,列国青铜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无多大差异。进入东周后,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造成了各地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列国青铜器遂出现了差异,尤其是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这种地域差异更趋明显,并形成若干风格各异的青铜文化类型,大致有晋、楚、齐、秦、燕、吴越等式。它们以精美的造型和绚丽的纹饰使中国青铜艺术大放异彩,并将中国青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5,(7)
<正>铸造成型的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由于受锡青铜或铅锡青铜自身性质所限,多为礼器或明器。中国古代青(黄)铜锻造技术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主要是打制一些装饰用小件。迄今发现的最早热锻的青铜容器属西周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锻造容器逐渐增多。相对于范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青铜器,特别是商、周两代青铜器,普遍以面目狰狞的兽面装饰器表。神秘的纹饰历来是考古学界和艺术史界感兴趣的话题,而关注的焦点则是这些青铜纹饰是否有含义,或者有什么含义。一九八三年,考古学家张光直的《美术、神话与祭祀》(Art,Myth,an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相似文献   

20.
湖南已发现的羊纹青铜容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且多在尊、、瓿、鬲、爵等器形上出现,出土地域较为集中。本文对这批羊纹青铜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探讨其来源及青铜器装饰羊纹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