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术思想及信仰在汉代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是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巫术与汉代知识和思想发展水平相适应。巫术思想和巫术活动具有广泛性特征。巫术在汉代思想文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思想信仰两个方面。是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是文化“小传统”的主要发展形式。民间巫术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共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模式.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及精英知识阶层中杂糅了大量巫术因素。民间巫术具有社会凝聚作用,对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也有一定拒斥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震 《民俗研究》2017,(4):71-78
先秦自春秋以降,民间信仰中的"鬼神",相对于日渐觉醒的人性精神,开始退居次要地位,但军事巫术却空前兴盛。民间信仰与民神易位在兵学领域呈现出反向衍进的态势。民神易位思潮肯定了人的价值,而基于民间信仰的军事巫术的兴盛,标志着兵民的心理诉求被纳入指挥决策的博弈,反映了对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灵归宿的观照与反思,二者是在不同向度上诠释了先秦人性意识的觉醒,为后世确立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长期共存的二元对立结构,乃至构建多元语境交融下的文化生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福建史志》2009,(3):37-39,46
民间信仰不是没有体系的“迷信”或“原始巫术”的残余.而是一种文化积淀在不同社会力量的共同促动下建立起的、较为开放的信仰体系,其内在体系、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形貌等方面在它所赖以形成的区域格局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民俗与文化气息。吴真人信仰是闽台民间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上.它作为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4.
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通过运用自己的大脑思维和灵活的双手,创造出能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在这些物品上烙下深刻的思想印记。本将通过对六朝青瓷造型和装饰题材的分析,揭示六朝青瓷所隐含的史前原始宗教巫术、道教和佛教信仰等思想内客。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仰渊远流长,在台湾地区蓬勃兴盛至今,史未曾有。考其灵力之源,民间主要有:巫女说、应化说、兵马说、正统说、敕封说、香火说、社群说、跨海说、流动说九种。以上灵力诸说,既有源自于妈祖本身的力量,也有源自于历史的正当性,但最多的动力还是源自于妈祖信众的社会动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龙王信仰的基础是先秦时代的龙崇拜,之后在佛教影响、民间创造及统治者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并在宋代最终定型。这一过程涉及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龙神信仰的形成,涉及龙从兽形到人形、祈雨形式从巫术到祭祀的变化,佛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节点是"龙王"名称的采用及其信仰的普及,宋代统治者出于集权目的的封赐促成了这一变化;第三个节点是海龙王信仰的形成,涉及四海龙王对传统四海神的取代,这一时期龙王地位的上升、佛教影响的扩大都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武士从登上政治舞台到完全掌握政权的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的信仰。武士的信仰不是为了拯救灵魂在死后得到一个安宁的去处,而是为了在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获得利益。武士的信仰不是单纯的本土信仰,而是吸收了异文化的营养,并使之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武士信仰具有现世主义和兼容并包的特征。武士信仰的特征反映了武士与传统的贵族统治者的区别,也代表了日本人信仰的普遍特点。这些特点同样体现在当今日本人的信仰中。  相似文献   

8.
王乔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方,在被河洛王子晋传说取代多年以后,复归于越地,天台山遂为王子晋信仰的发祥地,并与台州白鹤大帝信仰融合为鹤仙信仰,广泛流传于东瓯地区,衍化为多种信仰民俗,远及日本。  相似文献   

9.
《推定儿女法》为俄藏黑水城出土金代占卜类写本文献,其文本来源于《孙子算经》,特殊性在于通过算术方法并结合阴阳五行思想卜算胎儿性别。以《推定儿女法》为代表的祈男辨胎思想和孕育信仰曾长期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是研究古代社会民生与民间信仰的珍贵资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推定儿女法》逐渐渗透到医学与命理学文本书写中,反映了阴阳五行思想主导下,中国古代数术、巫术与医学思想的相互影响与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0.
巫术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变化,社会文化方面也会产生变化。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能追溯到形成巫术信仰的不同的文化底层,从而阐明它们的融合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民间传说和古典文学这两种元素在15世纪如何交织在一起,当时,那些被称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方济会修士、多米尼加传教士以及审判官,通过这种交织构成了一系列与巫术信仰相关的、连贯的、多样性的画面。通过将本人在专著《巫术、迷信和圣方济会修士》中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源与其他作者作品中的信息联系起来,本文旨在分析这个多文化传统结合的过程是如何将巫术现象之被创造、被理解这一事件具体化、清晰化的。此外,本文也想强调,这些时而指向现实时而指向怀疑立场的、有关巫术信仰的、相互矛盾的观点是如何与修士们不同态度的具体转变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为研究汉人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性的体系架构。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具有完全民间性的特征,这与湄洲岛的妈祖信仰不同。湄洲岛的妈祖信仰空间由本岛十四间妈祖宫与祖庙组成,其祭祀组织可划分为以祖庙为中心的地方性信仰组织与全球性信仰组织。前者具有民间性特征,祖庙作为全岛祭祀中心,与各社区有着紧密的互动联系,中心与地域相叠合;后者则因国家政治、地方形象塑造和旅游经济等外力的介入,形成官方与民间并行的权力结构,本岛社区在祖庙管理中被边缘化,信仰中心浮动于地域之外。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以关中平原白鹿村为背景,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和厚重的史诗分格。描绘了诸多传统文化习俗信仰,其中就有巫术信仰。笔者应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白鹿原上的神秘巫术行为进行探究,试图指出巫术行为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的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但关于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这其中既有史料匮乏的原因,更与理论指导的缺位有关。近30年来文史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涉及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西王母信仰、伏羲女娲信仰、巫信仰、神仙信仰、民间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等问题。以往的研究固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亦存在不足。今后要加强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尤其要深化对地域性神灵及其文化功能的研究,也要合理借鉴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4.
马新 《民俗研究》2010,(1):57-66
民间信仰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主要存在于民间社会所存在的历史时段中;它发生于文明诞生的过程中,与民间社会共同萌发、共同形成。同时,民间信仰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精神世界,不同时代的民间信仰因其信仰群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民间信仰的研究范围是民间社会所发生与传承的种种信仰,对于官方社会中所存在的民间信仰的行为,可视之为民间信仰的影响与延伸。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地理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的内容之一。民间信仰最有地域特色的是地方神信仰,妈祖信仰的一个物化表现就是分布在各地的天后宫(或妈祖庙),这些庙宇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天后信仰的传播及影响范围。在对明清时期被沿海民众广泛信奉的天后研究中,很多学者在妈祖的身世与生平、信仰的起源与传播、历代赐封、信仰圈等多方面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6.
神社是日本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道信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与同样是祭祖场地的中国"社"的对比和对日本早期神社地面结构物和活动状况、神社附加功能的发展、神社的蛇信仰等方面入手,推测神社最初的部分功能可能和中国的"社"等一样,做祈祷生殖繁盛的道场之用。换言之,神社的原初功能有不少,但其中之一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与世俗权力纠葛的过程中,中国民间的信仰实践往往呈现为两种文本的信仰表达形式。显在的信仰文本处于权力的监控之中,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的信仰表达,除了呈现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地方利益,地方信仰的实践本身也是村落的"人格"在信仰世界中的具象表征。相比之下,民间信仰实践的隐藏文本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性的信仰表达,在性质上是对地方社会传统信仰结构的延续。实践中的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权力的建构性与信仰的意志性相形而生的概念,地方信仰的"真实"并不是臣服于世俗权力的建构形态,而是一种脱离于权力意志和具有独立运作逻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黄涛  刘阳 《世界遗产》2016,(4):90-93
正端午就像一叶扁舟,历经千载,依旧摇曳着前进。早期的端午节传承动力在于当时人们对巫术、数字、禁忌、五行、阴阳的信仰,随着社会思想相对开明,人们的原始信仰观念也有所淡化,端午节早期主题的传承动力逐渐减弱,而产生了用纪念历史人物的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的记载。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9.
柴杰 《敦煌学辑刊》2023,(1):166-177
宋代孔雀明王信仰比较盛行,以孔雀明王为主尊造像主要集中在川东地区的大足、安岳石刻群中。此地区孔雀明王造像主要是在不空仪轨的基础上,融合显教造像与民间信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方体系。文学作品如《夷坚志》等中亦有不少孔雀明王信仰的记载,窟龛配置组合所体现的功能与史料记载基本一致,且孔雀明王信仰的祛病消灾、安产等功能在盛中唐时期就已显现。因此,川东地区孔雀明王信仰正是宋代孔雀明王信仰流行状况的一个实证,亦是唐代孔雀明王信仰的赓续,而与柳本尊信仰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