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古代朝鲜语同现代朝鲜语在标记的文字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古代朝鲜语是用表意文字一汉字来标记的,而现代朝鲜语是用表音文字一朝鲜语来标记的。由于古代朝鲜语借用的是汉字,在音韵上同现代朝鲜语是不同的;在语序的变化及遣词造句等方面,远不如现代朝鲜语灵活、运用自如。其语法结构,虽然同现代朝鲜语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当时是借用汉字的意义,且按照朝鲜语的语法体系和词序,标记的语言文字),但其语法形态,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古代朝鲜语和现代朝鲜语的助词,在其分类和数量上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些助词在现代朝鲜语里根本找不到与其对应的助词。本文就古代朝鲜语的助词论述如下,以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纸币的票面上有一组字符,统称为冠号,是由冠字和号码组成。冠,取首之意,冠字即印在纸币号码前的符号。号码是由0-9十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一串数字;冠字和数字按一定规则排列,起到控制纸币印制数量和防伪的作用。朝鲜纸币上的冠字号码是由2位的朝鲜字母和6位或是7位的阿拉伯数字组成。公元15世纪前,朝鲜民族没有固有的文字,借用汉字并按中文规则来进行记录。由于朝鲜语和汉语是不同的语系,因此朝鲜人学习汉字的使用是非常难的,这极大阻碍了朝鲜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比较对照的方法 ,从《三国史记·地理四》中解读了高句丽语言中的 2 0个词语 ,并且还发现有 10个高句丽语词语的读音与日本语的读音几乎完全一致。本文以含有高句丽语词语的资料为依据 ,初步判明高句丽族居民既讲高句丽本族语言 ,同时又能讲汉语 ;高句丽族使用的文字是汉字 ,而且是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即一方面按原意使用汉字汉文 ,另一方面使用汉字标记高句丽语的语音 ,将汉字作为一种标音符号 ,从而进一步论证高句丽文化是古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史对《周易》等典籍的研究未能具体深入。本文认为,《周易》的言语意识十分丰富。它重视言语操作,主张言语谨慎、镇定、沉着,推崇言语交际的和谐、诚信,涉及到言语心态素质、言语交际的双向性及其方式与效果、言语表达的动机与效果和语义与所指的一致性、言语主观语境因素与客观语境因素等方面。其所提出的“言有序”主张,涉及语法上的词序,也涉及修辞上的词序.是一种从语境出发、以语法为基础、以美学追求为旨趣的修辞学观点,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最明确的修辞学观点。其言语意识的价值取向兼有功利顾忌、人伦关怀与审美追求。它窥破汉语重词序的特征,强调言语对语境的适应,提出修辞语序问题,深刻影响着汉语语法、修辞研究.而且它还覆盖着现代语用学的许多重要原则。它也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外语言学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就其标准语来说,她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精炼、最优美、最精当的语言之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经历了近六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备的表意文字体系,基本适应了记录汉语的需要。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可能向拼音化方向发展;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现行汉字尚处于简易化、规范化的改革之  相似文献   

6.
正赵元任,曾用名宣重,江苏武进人,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语言学造诣极深,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和汉语多种方言。他善于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汉语,对汉语文字、音韵、方言、语法研究皆有历史性建树,并曾致力于国语运动和汉字改革,是国语罗马字制定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者、汉语言学之父,同时对于音乐、哲学、数学、物理等也很有研究。  相似文献   

7.
汉字形成和汉字字体的演变──广岛《汉字的诞生和历史展》图录序言王冠英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果有系统的文字符号来完整地记录它,就可以说这个民族已经具备了系统的文字体系。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人类古代社会大都是从文字的发明和应...  相似文献   

8.
词序是利用词或句子成分在词组、短语或句子中的相互位次来表达语法意义的一种重要语法表现手法。英语词序在英语句子的意义产生重大的影响,同一个词摆放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意义就不同,对读者或听者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从词序的语法作用和表情—文体因素来研究词序。  相似文献   

9.
对方志语言美的要求是伴随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而产生,主要又是针对旧志语言提出的,因为新旧方志毕竟是两个性质不同社会的产物。新志书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文风严谨、朴实、简洁,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证明新方志使用语体文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但也应看到,首批新方志在语言方面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一部份过于拘泥记述体而忽视了汉语语汇、语法、修辞、音韵的功能,忽略了文体的丰富性,削弱了志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松》《达》,是《松久巴(三十颂)》和《达吉久巴(音势论)》两部古代藏文语言学典籍的合称。这两部古代语言名著对藏文的字法、词法以及语法规则、现象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既是古代藏文语法知识的集大成的扛鼎之作,又是古典藏文语法理论体系具有开创先河意义的标志性奠基之作。《松》《达》,作为藏文语法体系的代名词,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一书在尝试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创作中,充分照顾了汉语的实际特点,揭示了古汉语的内在规律。本文从该书的"静字"一章入手分析,证明马氏的成果没有脱离汉语的语言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贤王 《神州》2013,(13):151-151
白语即白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历史悠久,但却没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历史上的白文都是用汉字来记音,读汉字音,表白语义。不仅如此,白语中有一些词语本身就是古汉语词,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基本相同。因此白语和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彼此互见,不容分割。本文将对白语中的一些古汉语词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语音语义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是中唐至五代间的通俗文学作品。为適应廣大的市民听众,变文基本上运用的是當时的口语;它通俗易懂,词汇丰富,有独特的色调。这样,敦煌变文便成了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史料。由于变文运用的是當时社会上的口语,是实际语言的记录,所以,可以说它代表了中古后期的语法实况。研究变文的语言,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古汉语,而且也是建立汉语历史语法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将对敦煌变文中的雙音副词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类语言本质上首先是一种有声语言,其次才是书面语言。语音在语言和言语中,既承担负载区别词汇意义的功能,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语音也具有担负语法意义的功能。在语法层面上,语音也是汉语的一种活跃的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15.
满文的创制是我国满族发展史上、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金代,女真人参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但随着金王朝的衰落。至明末,女真人已经完全丢弃了女真文字。努尔哈赤兴起之后,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随着军事形势的飞速发展,这种语言与文字的矛盾已经不能满足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努尔哈赤命噶盖和额尔德尼创制满文。这种草创的满文仿照蒙古文字母,根据满洲语言特点,没有加圈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老满文在女真地区推行33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很不完善,亟需改进。天聪年间,皇太极命达海和库尔缠对其加以改进。经过改进的满文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较老满文更为完备。总之,满文的创制促进了满洲共同体的形成,加速了满洲社会的封建化。满族人用自己的文字进行思想交流,书写公文,编写历史,翻译典籍,保存了大量的民族遗产,也丰富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6.
临夏方言在语言接触的背景下,形成了与其他汉语方言截然不同的人称代词体系。本文试从语音、语法等角度对临夏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我”进行探究,并通过语言接触的视角探讨“我”的格范畴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张婷 《民俗研究》2014,(5):116-121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之间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至今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可以被视为一种语言变体。相比传统规范的汉语语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以词汇为主,主要表现为符号型、数字型、字母型、汉字型四种形式,其中以汉字型的变异词汇最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变异,揭示其独特的成因、功用和意义,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祁小荣 《神州》2012,(17):145-145
汉字的文明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从未中断过,这无疑是中华的骄傲。原本袭用汉字多年的中国邻边国家,迫于汉字过高难度的压力不得不走捷径。韩国用了相对简易的训民正音,日本用了平假名,为了降低难度采用了“廉价”的表音符号。让他们的语言仅仅变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词语只是一种语音的拼凑或是或多或少保留着的汉字某种残缺的一种另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曾为拥有纯正的汉语骄傲着。  相似文献   

19.
骆驼 《世界》2006,(10):76-77
为帮助人们学习现代汉语、掌握汉字(包括认、读、写),已有不少专门的工具书。相比而言,攻读古代汉语则有相当大的难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形体、字义、读音多有变化,读中国古书常有种种  相似文献   

20.
韦光盛 《神州》2011,(10):95-95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