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正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是6月14日。作为主场城市的景德镇要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按照以往惯例,本期杂志特别推出了"大器成景景德镇瓷都风华"专题。通过专家的视角,解读一座城市何以和瓷器有着千年不解之缘。作为一座因瓷而名的城市,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山水形胜和特殊的土壤资源,造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辉煌。《景德镇——世界瓷都成长史》讲述了中国官窑制度在这座城市里的近七百年延续,到清康雍乾时期达到历史的巅峰,创烧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最初整个城市沿着昌江两岸发展。《"村村窑火,户户陶埏"——昌江边的窑址》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作为一座因制瓷而闻名世界的城市,除了景德镇之外没有第二座城市。听到景德镇的名字联想到的美伦美奂的瓷器、繁华的瓷都和那永不熄灭的窑火据宋元之际蒋祈《陶纪略》记,宋代景德镇瓷窑300余座。确认的烧瓷地点有湘湖和湖田,以及盈田、柳家湾、牛屎岭、枫湾等地。景德镇青白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名满天下,有“饶玉”之誉。湖田窑是宋时烧制青白瓷著名窑场之一,色釉纯润清雅,胎质洁白细腻,胎薄而坚实致密.  相似文献   

3.
<正>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在其长诗《卡拉莫斯》(Keramos,地名,为陶瓷代称)中想象巡游了世界各地的陶瓷名镇,并这样形容了景德镇:"掠过沙漠和海湾,掠过恒河,掠过喜马拉雅,我像鸟儿飞翔,唱着歌儿飞向花团锦簇的中国。在景德镇的上空,我像鸟儿盘旋,那是一座仿佛在燃烧的城市,三千座火炉火焰升腾,空中烟雾缭绕,红光直冲云宵。"许多个世纪以来,景德镇因其特产  相似文献   

4.
乡愁,是理解大多数古典主义作家作品的一条隐秘的精神纽带。当他们描写一座城市以及栖息其中的市民的生活时,往往怀着一股淡淡的温情,而他们笔下所描述的,大多会是一个变化不大的稳定世界。但这一写作经验,转移到当代、特别是当代中国时,注定是失效的。  相似文献   

5.
历史古城景德镇以瓷名闻天下,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盛,是世界文明史的光荣篇章。尽管历尽沧桑,景德镇目前还保留了大量的和相当完整复杂的历代瓷业体系的文化遗存,仍然可见历史遗留的原料产地、作坊窑房、交通道路、水运码头、城池衙署、商铺民居、窑砖里弄,还有那仍在延续、并浸润在景德镇文化中的制瓷传统技艺民俗等。景德镇瓷业造就了中国古代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成就了景德镇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瓷业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古城景德镇文化遗产体系的主要构架和内容,是人类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6.
妙笔绘瓷     
《中华遗产》2014,(6):146-149
江西省景德镇昌江区传统青花瓷绘制技艺 在江西景德镇的一座民营陶瓷园中,硕大的瓷桌,即将披上蓝白相映、怡然成趣的青花外衣。而勾绘图案是青花瓷制作的关键一步,绘制如此巨型的青花作品,在驭笔、驭“墨”上尤其考验功夫,必须胸有成竹。这幅胎坯上的工笔画——缠枝莲团团围绕着鱼藻纹,精微处,  相似文献   

7.
《中华遗产》2011,(7):46-51
历史上有这样一些地方,它们曾因为火车的到来而繁华,又因为它的离去而萧索。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铁路是否从这里经过,注定影响它的沧桑命运。中国铁路发展变迁的背后,是小城镇里各式各样的悲喜故事。遗憾的是,火车来了又走了,被火车遗弃的小站,在这片国土上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8.
拥一湖两山之胜的江西,东有武 夷山,西屏罗霄山,北部的鄱 阳湖畔有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而紧邻鄱阳湖盆地的东面有一座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挨着瓷都有一座知名的“茶乡”-婺源。景德镇自唐代起已名声大噪,而婺源虽偏处距瓷都87公里的赣东北山区,却是古风盎然遗世独立的千年古镇。江西的诸多景观暂且不表,单单将二者选出,悄然一行。 论气候,5月初这里已进入初夏,草绿山青,波光粼粼,春季正是旅游黄金季节。 景德镇群山环抱,昌江穿城,得天独厚的瓷土地层和高岭土,上等的釉浆和水质,造就了“好山好水出好瓷”的天然瓷场。而…  相似文献   

9.
景德镇在宋代形成了青白瓷窑系中心,元代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建立了御窑,铸就了景德镇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地位。在漫长而悠久的陶瓷烧造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生产工艺各有不同。而决定瓷器的品质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原料,二是包括窑炉烧成技术在内的生产工艺,因此景德镇地区历代的窑炉形式与结构,实为研究该地区瓷业生产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遗产是可触摸的历史记忆记者:今年全国文化遗产日的主场设在景德镇,景德镇为什么要承办这一活动?刘昌林:一千多年的陶瓷烧造历史,给景德镇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景德镇人民的强烈共识和普遍期待。我们把景德镇定位为"千年古镇、世界瓷都、生态之城",并提出要为这座古镇塑"形"、注"实"和铸"魂"。塑"形",就是精  相似文献   

11.
(一 ) 景德镇是中国的历史名都,以瓷器驰名世界。千百年来这里的工人生产了精美的瓷器美化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生活用具,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凡研究中国瓷器的人都梦寐以求地想到景德镇亲眼看看昔人辉煌的都市,看看历史窑工生产遗留下来的窑址和闪耀着工匠智慧和技巧的瓷片。在新的千年开始的时期,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2000年 7月 8日至 7月 15日在复旦大学的安排下,我终于到了景德镇,参观了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瓷厂、龙珠阁、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湖田古窑遗址陈列馆,访问了刘新园、黄云鹏、李一…  相似文献   

12.
<正>"天下密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之曰:四时雷电镇。"明朝嘉靖年间王世懋在《二酉委谈》里这样描述景德镇。景德镇这座城市,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它的形成和布局发展都与瓷业息息相关。陶冶延绵:瓷业主导的城市布局倚岸成市的景德镇曾被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称为"被火焰包围着的巨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0月16日至11月15日,为期一个月的“黄承天德——明清御窑黄釉瓷器出土与传世对比珍品展”暨“明清御窑黄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成功举办,于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轰动一时。时隔六年后,同名的展览图录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此专门举办新书发布会及相关的学术报告会,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展览举办及新书出版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一致评价如此丰硕的成果注定要在明清御窑黄釉瓷器研究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世界》2011,(12):I0044-I0049
寻香而动,循味出发。或许你已经来过好几次吉隆坡,或许你已经对这座城市再熟悉不过。但跟随美食踏过的轨迹,注定是一趟从未有过的旅行体验,一趟活色生香的城市旅途。  相似文献   

15.
韩涧明  鲍麟 《中华遗产》2009,(11):14-15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英语中被称为“CHINA”,来源就是“瓷”的音译,而景德镇人知道,其实这个翻译过去的读音,其母本叫做“昌南”,也就是景德镇的旧称。不管怎么说,历史上的中国瓷器被当作中国的一种象征,曾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而代表这种荣誉的就是“昌南”。  相似文献   

16.
<正>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它因周身饰龙纹而得名。根据主题纹饰的不同,大龙缸可分为龙纹缸、狮纹缸、海藻鱼纹缸等。《景德镇陶录》说"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以龙缸窑名之",点出了器物名的由来。早在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便设有龙缸窑,专门烧制大龙缸。宣德时期龙缸窑一度达到32座,到明代中晚期的正德、嘉靖时期,由于青窑数少,龙缸窑空闲,就将龙缸窑改砌青窑16座,仍存大龙缸窑16座。这种大龙缸以及绘有其他图案的青花大缸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何国森 《收藏家》2011,(11):83-84
2009年10月19日可谓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特殊的日子。景德镇传承千年的窑火在停烧20年后在众人的期待瞩目下复烧成功。传统烧窑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座古窑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最古老、容积最大并可使用的柴烧瓷窑,是一座复活的古陶瓷博物馆。笔者有幸加入复烧团队,整个复烧团队由选泥、成型、配釉、挛窑、把桩、  相似文献   

18.
王冬斌 《旅游》2008,(4):56-59
运往景德镇的高岭土 高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和享誉世界的“高岭土”命名地,目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车后,过了一座仿明代式样建造的七孔石拱桥.是一条水泥路.走过一段水泥路后.我们拐上一条麻石铺砌成的古道这条古道据说修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古道宽约1米左右.可能已经少有人走了,  相似文献   

19.
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一般又习惯称之为“影青”。 虽然,景德镇瓷业的兴起,以及具有中国瓷都之名,是在元代青花器出现以后的事。但是景德镇制瓷工业的出现,却是相当的早,从现在已知的考古资料来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行业神众多,真武是其中重要神灵之一。真武之所以成为景德镇瓷业行业神,原因一是真武为水神,而水运在景德镇对外交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真武有相当的火神神格,可护佑烟火变幻莫测的烧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