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景德镇山黛水碧,"水土宜陶",这里有着二千余年的制瓷(陶)历史。宋代景德镇独创的青自瓷闻名退迩,受到世人青睐,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窑场之一。元代开始在这里设置有官窑性质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设立御窑厂,逐渐形成全国制瓷中心,并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历史巅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近七百年。而一直以来,这里民窑兴盛,遍布窑场,其产品甚至"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  相似文献   

2.
明代以前,景德镇并无风火仙师传说的记载。明清以来,文人士大夫为了振兴官窑的瓷业,以明万历年间童宾投火祭窑事件为蓝本,在传统冶炼人祭主题的基础上,建构了风火仙师的形象,并大力推广。经过文字的传播和象征物的塑造,至清中后期,风火仙师已成为景德镇家喻户晓的神明。时至今日,景德镇民间留存的风火仙师文本多以唐英的《火神童公传》为源,足见清代督陶官员唐英及其文学作品给予童宾形象重塑的功效。伽达默尔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前见"观念,开启了作者与创作文本互动性命题的关照。基于此观念,唐英在风火仙师传说个案中的历史视域得以进一步呈现。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是6月14日。作为主场城市的景德镇要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按照以往惯例,本期杂志特别推出了"大器成景景德镇瓷都风华"专题。通过专家的视角,解读一座城市何以和瓷器有着千年不解之缘。作为一座因瓷而名的城市,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山水形胜和特殊的土壤资源,造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辉煌。《景德镇——世界瓷都成长史》讲述了中国官窑制度在这座城市里的近七百年延续,到清康雍乾时期达到历史的巅峰,创烧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最初整个城市沿着昌江两岸发展。《"村村窑火,户户陶埏"——昌江边的窑址》  相似文献   

4.
正从元代晚期开始,历经明、清两朝直至民国,在近七百年的历史阶段中,景德镇始终是全世界瓷器的生产中心,在此地所烧制的瓷器,胎体洁白坚硬,敲击声音清脆,形制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并且几乎能够烧制出中华几千年来制陶制瓷历史中,能够见到的全部品种和釉色,遂有瓷都的赞誉。景德镇能够成为瓷都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在景德镇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制作瓷器所需的高品质矿产资源,所谓的"水土宜陶";二是当地制瓷工匠们的勤劳与智慧,敢于不断创新,舍弃了沿用几千年的传统窑型,结合经验及需求,先是设计出了葫芦窑,使得元末及明代所生产的  相似文献   

5.
申夏 《南方文物》2003,(1):91-92
关于英文CHINA(中国)的来历,有人认为与中国的特产丝绸有关,也有人认为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音译有关,还有人认为可以和中国盛产茶叶挂起钩来,我则认为是与烧造陶瓷器的景德镇有着密切的联系。景德镇之名起自宋代景德年间,但景德镇烧造陶瓷的历史,却要比这早得多。《浮梁县志》有“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的记载。新平是景德镇的最初称谓,后又更名昌南镇。昌南镇的瓷器传到欧洲,欧洲人视如珍宝,就叫它CHINA(这是“昌南”两个字的音译)。从此以后,在英文词典中,CHINA既表示陶瓷,又表示中国。换句话说,我们赣地先民所创造的陶瓷文…  相似文献   

6.
##正##武汉位居长江中段,是长江航运的重要节点,武汉客运港曾经因长江客运的繁荣而无比忙碌。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客运60年的兴衰嬗变,在这里也就看得最清楚、直观。  相似文献   

7.
刘东 《文物天地》2023,(5):29-33
枕是古代陶瓷器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不同年代、不同窑口的陶瓷枕风格各异,融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于一体。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历代陶瓷枕50余件,其中以唐、宋时期的最多,窑口包括安徽本地的寿州窑、萧窑,北方的巩义窑,南方的长沙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釉色品种包括黄釉、黑釉、青釉、青白釉、三彩、绞胎等,装饰技法有刻花、印花、剪纸贴花、彩绘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在其长诗《卡拉莫斯》(Keramos,地名,为陶瓷代称)中想象巡游了世界各地的陶瓷名镇,并这样形容了景德镇:"掠过沙漠和海湾,掠过恒河,掠过喜马拉雅,我像鸟儿飞翔,唱着歌儿飞向花团锦簇的中国。在景德镇的上空,我像鸟儿盘旋,那是一座仿佛在燃烧的城市,三千座火炉火焰升腾,空中烟雾缭绕,红光直冲云宵。"许多个世纪以来,景德镇因其特产  相似文献   

9.
贺江 《神州》2011,(21)
陶艺,陶烧成艺术。一把土一簇火,历炼的是筋骨也是心智。而陈子光,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独守一份心灵的净土,他以自己的陶艺再现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内涵。他,陈子光,一个潜心土与火的艺术的追梦者,一个笃信陶语禅艺的参禅者。  相似文献   

10.
陈润民 《收藏家》2002,(9):21-28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宜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相似文献   

11.
<正>景德镇——万年陶邑,世界瓷都,窑火生生不息、陶瓷代代相承、能工巧匠辈出、盛名享誉中外。在漫长的陶瓷生产兴起、发展、繁荣、鼎盛的历史进程中,景德镇不断地传承、创新、开放、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生态系统。景德镇地区是世界上最早产生陶器的地方之一。2012年,考古学家在景德镇边界附近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距今两万年的陶器,把已知人类制作陶器的最早时间一下提前了一万年。这一发现成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整个仙人洞距今天的景德镇边界仅1千米,明朝正德年前它还属于景德镇的境内。其实早在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考古调查发现,在景德镇的乐平涌  相似文献   

12.
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业是明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洪武时期到万历晚期始终发挥着手工业的重要作用。对于御窑厂窑务的督造,明代主要以"宦官监陶"为政策,成为反映明末宦官专权的典型代表。明万历时期的"宦官监陶"政策是从"矿税遣使"政策演变而来,以潘相为首的宦官专权御窑厂窑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3.
500年上下,没有几个瓷窑能与景德镇御窑厂媲美。迄元以降,自永、宣、成以来,那人杰地灵的江南小镇,那一方得天独厚的水土,终至独领风骚垂数百载而不衰。还有什么比遗址中相应地层中出土的器物更确凿,更令人信服的呢?因此,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历朝历代器皿,无疑已成为藏家借鉴、参照的标准器,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闪淑华 《收藏家》2006,(12):3-7
2006年10月,瓷都景德镇再次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焦点。因这里是元青花的原产地,而“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也适时在这里召开。这是一次陶瓷界的空前盛会,笔者有幸应邀出席,并约略归纳记述如右。一、元青花热的兴起国人对于元青花瓷的认知,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波普博士定名“至正型”元青花之后。而对元代青花瓷器的进一步了解,则是发生在元大都遗址发掘、景德镇古代窑址元代文化层发掘以及高安窖藏成果面世之后。从此,元青花迷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学科内涵始终吸引着业界人士和广大陶瓷爱好者。尤其自2005年7月伦敦佳士得以2.3亿人…  相似文献   

15.
宜兴是烧制实用陶器和紫砂工艺品的地点,明代有名的欧窑,就是在这里开烧的.关于欧窑,景德镇陶录中说:"欧窑明代烧造,为江南常州府宜兴人,以其姓欧,皆呼为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均窑色者,彩色甚多,俱花盘奁架诸器.……"饮流斋说瓷说:"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  相似文献   

16.
<正>清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瓷器生产也在那个时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乾隆初,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一镇……周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  相似文献   

17.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在长期陶瓷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枯竭,使得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本文从深层次挖掘陶瓷资源,开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陶瓷人文旅游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景德镇为核心的鄱阳湖城市群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为改变景德镇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等诸多问题,为景德镇经济振兴提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钦州窑,属清代地方窑场之一,1934年叶麟趾著《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和1975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中国的瓷器》等书将钦州窑归为清代地方窑场之一,叶喆民在《中国陶瓷史》曰:"以后鲜为人知,也较少见于文献。"为方便叙述,本文持此论。钦州坭兴陶,又称宜兴陶,因钦州方言中"宜、泥"发音相似,后逐渐称之为"坭兴陶"。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坭兴陶器兴盛一时,品种主要以文房、茶具等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19.
韩建磊 《黑龙江史志》2013,(23):335-336
"都帮"的成功固然与外在的历史机遇密切相关,但其内在的优良品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优良品质对于当前不甚景气的景德镇陶瓷行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清人魏源《华山诗》中云:"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金秋",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个词汇。有很多人望文生意,认为"金秋"即指"金色的秋天"。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古人把世间万物看成由金、木、水、火、土构成。"金秋"之中的"金",其本意是指的就是我国古代"五行"(木火金水土)中的"金",而并非指"金色的秋天"。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加上木火金水土这五种物质是构成大千世界万物的元素。古代阴阳家们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