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是一切生命起源、更新和变化的摇篮。地球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如今的地貌外形 ,也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 ,这对人类来说 ,是天造地设最为完美的一个环境。然而近百年来 ,人类耗用和破坏地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为此1972年 11月 16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面对世界上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日趋受到破坏和威胁 ,号召人们行动起来 ,保护这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际合作活动 ,其宗旨是保护那些因工业化进程加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探讨了自然遗产地居民地方依恋与遗产保护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武陵源风景区居民遗产保护意识很强,居民地方依恋与遗产保护态度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一、引言世界自然遗产则是大自然演化进程中遗留给人类的十分宝贵的财富,绝大部分自然遗产更是独一无二的,一旦破坏损毁,便很难恢复到原状。然而,现阶段我国自然遗产地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过度利用等的矛盾。如何处理自然遗产有效保护与  相似文献   

3.
陈昀 《南方文物》2022,(4):261-269
<正>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城镇、运河、文化线路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别,有其相应的评定准则,它们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文化景观见证了人类社会和居住地在自然限制和(或)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进化,也展示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外部和内部的发展力量。  相似文献   

4.
世界自然遗产是地球的宝贵资源,记录了地球的精华和演变进程,也为人类提供了历史、科学以及景观美学等多种价值。然而过多的开发和利用使自然遗产地的地貌和物种受到了严重的危机。文章通过对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价值分析和判断,提出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策略和途径,以期对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合理旅游性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正>今年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前夕,人民日报重新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重新发表习近平同志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对于保护好文物和自然遗产,对于在全党,全民中大力倡导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怀、对于我们更好传承  相似文献   

6.
一、培养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密不可分。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精神的完整性。由于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联合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以来,已有27个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故宫作为首批加入遗产地的单位之一,理应在保护与利用上起到示范作用。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的实际论述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以期共同做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给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对维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对社会、当地群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影响,也给当地遗产设施发展与保护带来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开创有前瞻性的旅游业,承认文化多样性原则,强调旅游业在促进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其创意城市网络主推的"善行旅游",严格遵循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历史建筑、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各类景区定期评估,提升公众关于新旅游产品及旅客稀少遗址的意识,提升参观者体验感受等多种行动,改善人群福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众考古》2021,(2):F0003-F0003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是隶属于南京大学的专门进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红色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博物馆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调查、研究、保护、利用、规划、出版、文物修复的专业文化学术机构。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是隶属于南京大学的专门进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红色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博物馆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调查、研究、保护、利用、规划、出版、文物修复的专业文化学术机构。  相似文献   

11.
侯荣丰 《世界遗产》2011,(3):102-105
对比国内外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遗产的发展模式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保护第一型。主要是国外的一些自然遗产。以马来西亚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基纳巴卢国家公园为例,游人到达景区后需步行相当距离才能到达参观点,开放度低,游人的行为完成可控。到访人数根据保护需要严格控制。进山必须向国家公园基纳巴卢市办事处预定山上住宿,向导  相似文献   

12.
正12月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项目启动暨我国海洋自然遗产潜力区筛选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项目属于"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牵头,执行期为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首席科学家杨兆萍宣布项目启动并对项目整体情况做了介绍。项目下设9个课题:自然遗产价值评估与潜力区筛选、遗产地天-空-地协  相似文献   

13.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公约》)通过,其初衷旨在创造一种国际机制,促进合作,鼓励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自愿性保护.世界遗产名录自1977年设立以来,不断迎来新成员,截至2014年,全球世界遗产数目已突破千项.  相似文献   

14.
《大众考古》2022,(1):94-95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5.
《大众考古》2023,(12):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6.
《大众考古》2023,(10):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7.
《大众考古》2023,(11):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8.
《大众考古》2022,(6):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9.
《大众考古》2022,(9):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20.
金润锦 《黑龙江史志》2013,(21):247-247
数字博物馆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而产生的。为人类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种数字技术手段正逐渐在博物馆这一传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人拟结合本馆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发展与完善及所面临的问题谈谈个人见解,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