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广西南岭山地群山环绕、层峦叠翠,位于桂林地区北部群山间的龙脊梯田,因开垦在如龙的脊背般的山脉上而得名。蜿蜒盘旋的龙脊梯田,是龙脊先民集体生存智慧的体现。他们从溪流涓涓的龙脊山脚到白云缭绕的高山间开垦出1174公顷梯田,形成壮丽的梯田景观,也是良好的山地利用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好样本。2014年,广西龙脊梯田入选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龙脊画韵     
桂北龙胜县的龙脊梯田风景区是 摄影家,画家经常光顾的地方。 艺术家们赞之为“神妙的韵律优美的线条”,美如古诗所云“云藏茅屋村村画,稻满郊田处处金”。它是壮乡人们的骄傲。梯田景点最高海拔880米,最低海拔380米,垂青高差500米,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梯田如链如带,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以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这里的四季风光不同。春来水满田间,如串串银链山间挂;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大…  相似文献   

3.
荆紫关散记     
荆紫关散记于平天1994年底,开过《浙川县简志》首发式,我们省、市、县三级修志工作者一行9人,乘车行驰在婉蜒盘旋的山间公路上。雨后冬寒,烟雾靠靠,路旁梯田麦苗油绿,山坡松柏顶寒挺立。汽车不知上下多少坡,更难计转过多少弯,车行2个小时,到达了中国名镇─...  相似文献   

4.
<正>大面积开发的梯田,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可持续的"极致利用"。生活在哈尼梯田的人们,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和高智慧的安排,将土地承载力发挥到了极限,所以这里的村寨在数量、层级和类型上都远超过一般的梯田环境。  相似文献   

5.
何露 《世界遗产》2014,(9):55-56
<正>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伊富高梯田,坐落在菲律宾北部的伊富高省,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由巴纳维梯田、基安干梯田、洪都安梯田及梅奥瑶梯田组成,主要种植水稻,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梯田相比,伊富高梯田的特殊性是其巨大的海拔高差和陡峭的坡度。由于山坡陡峭,最大的田块只有0.25公顷,最小的不到4平方米。梯田的外壁全部用石块筑成,最高约4米,最低不到2米,总长度达1.9万公里。  相似文献   

6.
<正>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有13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近百万亩,是哈尼族世代体力、智力和精神的结晶,2010年6月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1年,红河州哈尼梯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挖掘传统农业价值,保护哈尼梯田"为宗旨,选择了梯田最传统的水稻——红米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产品。红水稻是梯田的根,哈尼传统稻作文化是梯田的本,传承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应先保住梯  相似文献   

7.
梯田是治山保水的重要措施,山西省柳林县的梯田建设在集体化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贺昌农业社和韩家峪大队带动了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建设的更新换代,普通百姓对梯田从排斥到接受、推广,其关键原因在于梯田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实质性帮助,这也是梯田在集体化时期治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最大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 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梯田鱼及泥鳅、鳝鱼、螺蛳、鱼腥草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哈尼人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采用传统而古老的耕种方式,引高山泉水灌溉,把农家肥、高山绿肥自上而下冲灌到层层梯田中,人工耕耘,三犁三耙,精耕  相似文献   

9.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  相似文献   

10.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梯田鱼及泥鳅、鳝鱼、螺蛳、鱼腥草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哈尼人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采用传统而古老的耕种方式,引高山泉水灌溉,把农家肥、高山绿肥自上而下冲灌到层层梯田中,人工耕耘,三犁三  相似文献   

11.
梯田因修筑在山区、丘陵区坡地上,呈高度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田块,上下连接,像阶梯一般,故名。梯田分干性梯田(台地)和湿性梯田。干性梯田多种植旱地作物,湿性梯田因有水灌溉,多种水稻。红河哈尼梯田,顾名思义,就是云南红河以哈尼族为主体开垦的梯田。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 AHS)科学咨询小组(SAG)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9个申报项目上会讨论。其中,我国4个项目的申报文本,获得专家组成员一致评审通过。这4个项目包括: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与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共同申报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桑树群,甘肃迭部扎尕农林牧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13.
<正>哈尼梯田圆梦金边2013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索安一锤定音,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跻身光荣的世界遗产大家族。至此,哈尼梯田成为我国第45个世界遗产,而且是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以农耕为主题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令世人惊喜地发现,在中国的西南一隅,居然还有如此鲜活的世界遗产,如此震撼的文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2012,(2):76-76
李:一看到这大地雕刻、大地作画的哈尼梯田景观,谁都会被震撼。虽然在别的地方也能看到梯田,但是它们都没有哈尼梯田那么系统、完整,那么具有观赏性,规模那么大。我在想这里表现的是什么?表现了哈尼人在高山梯田稻作文明的一个集体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5.
梯田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开发和梯田审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梯田价值是多方面的,研究梯田审美内涵及其本质特点对梯田价值的综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认为,梯田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是实用功利目的与美的精神追求的统一,是优美与壮美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梯田美体现了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困境中的菲律宾科迪勒拉水稻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遗产菲律宾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沿线的伊富高省,由分布在4个市的5个梯田群组成,分别为基安干市(Kiangan)的Nagacadan梯田群、洪都安市(Hungdun)梯田群、梅奥瑶市(Mayoyao)梯田群以及巴纳维市(Banaue)的Bangaan和Batad梯田群组成。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元阳,只要登上这里随便哪一座山顶。你就会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层层梯田。哈尼人从古至今,垦植了成千上万梯田,梯田长年泡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相似文献   

18.
<正>科迪勒拉梯田(The rice terraces of the Philippines Cordillerras)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的北部山区伊富高省(Ifugao Province),也被称作伊富高梯田。当地虽属于热带地区,但海拔较高,山峦林立,植被茂密,雨水充足,气候适宜,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由于峰高谷深,山坡陡峭,缺乏适于农耕的土地。为此,勤劳智慧的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在山坡上用石块垒砌起了规模宏大的高山梯田。  相似文献   

19.
元阳县哈尼族祖先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内哈尼族有罗碧、罗缅、阿邬、豪尼、郭宏、多尼、白宏、阿松等多种自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据哈尼族创世史诗《浦嘎纳嘎》记载,哈尼祖先诞生于遥远的"努玛阿美"地方,后长途迁徙,定居滇中"谷哈"(今昆明一带),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战乱频繁,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六诏山区和滇南红河南岸,多数定居于红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境一带为生息繁衍和活动的中心。现哈尼族分布于元阳县各地,多集中于高山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水丰土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明、清以来,这些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境内先后置纳楼茶甸长官司、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和勐弄、宗瓦、宗哈、五亩、五邦、水塘、马龙六掌寨,统属临安府。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元阳县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现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8.02%,其中哈尼族人就占总入口的53.29%。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人民依山造田,建造梯田堪称哈尼人民一绝,是他们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海拔280米~1800米之间梯田密布,呈现出一幅"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农耕图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与无量山的深山之中,壮阔的梯田改造了大山的形貌。早在宋末元初之时,哈尼族、彝族先民为躲避战乱,自蜀地南迁,进入亚热带的群山之中,建立哈尼大寨,并开始在周边开垦梯田。经过艰苦卓绝的人工改造,哈尼梯田形成了今日自上而下“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位一体的景观结构,也流传下一套适心地方农事节气等自然地理特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